天天看点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作者:曹希音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的吴昌硕,别号挺多,常见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但还是比不上其篆刻多。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在吴昌硕的艺术世界中,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若论开宗立派之功和对后世的影响,当首推篆刻。此因其涉足篆刻最早,对篆刻艺术探索和追寻的时间最长;还有就是,其书、画均受篆刻影响颇深。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吴昌硕的篆刻经历了摹仿期、探索期、创新期和升华期等四个重要阶段。他14岁学印,初学浙派、邓派、赵派诸家之法,得正确途径,吸收浙派用刀之苍涩,邓派章法之畅达,赵派笔法之遒劲。随之,他上追秦汉,从金石文字中多头取法,融汇于印。经历了模仿和探索之后,吴昌硕的篆刻艺术进入创新期和风格形成期,化古法为己法,并形成了个人独有的面貌。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摹仿期:全凭本心,踏实练功

吴昌硕在14岁开始了他漫长的治印历程,其在《西泠印社记》中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可见其对篆刻的热爱。其从“浙派”入手摹仿,后专攻汉印,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这一段时期的作品大概有:如“虎口余生”是汉印印式的,说明他很早就接触汉印,并已经能够纯熟临摹和仿作;“朴巢”显然是浙派风格的,吴昌硕所处的时代,是浙派风行的时代,他受时风所趋,接触浙派并学习浙派也极正常,除了他自己的居处叫“朴巢”外,他将自己的第一本印谱定名为《朴巢印谱》。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实际上,吴昌硕这一段时期的篆刻,没有专攻,全凭本心,对照手头能找到的资料,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练基本功夫,当然,这是吴昌硕憨厚、朴实、坚韧的性格使然。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探索期:师百家和融古意

这一时期,吴昌硕在27至42岁之间,其打破了门派和时空的界限,既按之有物,又“自我作古”。同时又打破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界限,“诗文书画求其通”。“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理念,在吴昌硕这里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书印互为表里,诗书画印的融汇,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拓展了表现领域,也提升了篆刻艺术的境界。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吴昌硕在继承前人冲刀法和切刀法的基础上,融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这种多变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十数年间,其集出印谱至少五部:其中《苍石斋篆印》集于31岁,《齐云馆印谱》集于33岁,《篆云轩印存》集于36岁,《铁函山馆印存》集于38岁,《削觚庐印存》集于40岁。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吴昌硕几乎名家之印学了个遍,从学钱松开始,他已经意识到了刀法并不是关键,到学邓石如,他消化了“印从书出”,到吴让之,他全面地解决了刀法问题与印从书出的印面统一性;到徐三庚,他在“印从书出”之外又开始拓展自己的性格;到赵之谦,他已经开始有了“印外求印”的尝试。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吴昌硕不断的广结朋友,有机会得在湖州替陆心源整理文物,又在苏州吴云家帮其拓印《古铜印存》与钟鼎彝器图等。这使他真正亲眼见到了封泥、古砖瓦、汉代碑篆、镜铭等金石文字,接着又结识金石家杨岘,后来甚至迁居至苏州与杨比邻而居……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吴昌硕在接触古器物的过程中,结合自己之前所学,将对古器物的见识融汇入自己的篆刻作品中,当中体会尤多的是古陶文、古玺、汉晋砖文、碑额篆书。如“伯年”显然取法古玺;“穀祥临古”是取法汉碑额;“群众未县”则取法封泥;“聋缶”则明显是秦权量的线条……在对古金石器物的把玩体味之中,吴昌硕的审美脱离了俗格,走向了高古。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创新期:融会贯通,成熟蜕变

这一时期,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已呈现出节奏自然、骨法雄浑、刀法丰富、全局呼应、边格独运、善用残损等基本特征。强调笔画线条的书写意味,且明显增多了带有不同程度之弧度的线条运用。其将单刀、双刀和冲刀、切刀结合运用,以达到生猛、醇厚兼而有之的质感。并且对边框与界格的充分运用,完美处理外边栏与内印文之呼应、调和效果。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吴昌硕在字法上,将汉印的缪篆(篆隶之间的方形字)、古玺文字(大多数是六国文字)、流派印中的各种篆体(主要是小篆的变体)融汇于一炉,将各种文字体势打通,只为呈现完整的篆刻之美;在刀法上,他将冲、切、披削刀法参用,他的印常常是不拘刀法的,只为印面效果服务;又在章法中引入印文粘边、粗界格、粗朱文等手段。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按一般的篆刻理论,朱文贵轻,白文贵重,朱文以浅细为妙,但是吴昌硕却一反常理,粗朱文在吴昌硕手里得到了焕发了生机。如“破荷亭”雄壮挺拔,姿态健旺;“西泠字丐”如同从远古饱经荡涤、磨砺而来;“苦铁”则足以说明吴昌硕的审美在中年之后便开始迈向写意一路了。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升华期:了然于心,刻吾自刻

54岁之后,吴昌硕的篆刻风格因其学识修养不断积累而步入得心应手之境,他在《耦花庵印存》的序言中说的:“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充分体现了他的篆刻创作理念。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就章法而言,吴昌硕的篆刻注重印面布局与文字的统一融合,可谓千思百虑,呕心经营。他曾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字法上,他一方面打通了缪篆、大小篆,接受“印外求印”的取法思想,将战国泉布、秦汉碑版、权诏、镜铭、封泥、砖瓦文字引入印面,另一方面力求这些文字在精神气格上是统一协调的,又将这种协调处理得不生硬、不呆板,方圆互见。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在这个时期,吴昌硕的篆刻创作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超乎众法之外,进入到了然于心、随心所欲的境界。其多以冲刀为主刻白文,多以切刀为主刻朱文,并辅以多法互用。其残损用刀,远超古人,残中见刀,残中见笔,残而有序,极大地丰富了印面效果。诚如邹涛所论:“他为了使印章达到古印章的‘烂铜’效果而进行的种种后期制作,或敲击,或摩挲,或披削,或擦刮等等,各种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手法,都为其所用,使印面效果极为丰富多彩。”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总之,吴昌硕的创作方式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粗看并不起眼,却越看越见神采。如“侣鹤”,这是吴昌硕77岁时刻,石鼓文篆法入印,苍古朴茂;“静胜轩”,83岁作品,粗白文,边框残破;“鲜鲜霜中菊”,72岁时作品,五字依四字章法处理,叠字以两横代替,形成“三密一疏”大格局。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综上所观,吴昌硕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始终贯穿着“追、破、融、创”。“追”即不断追寻古今名家、名作和正确路径。“破”即不断打破旧制和固有思维、形态;“融”是不断融汇各种艺术门类之精华;“创”即不断创造、创新。就是这些“破”给我们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吴昌硕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手段来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

诗书画印 || 吴昌硕:残缺美之审美新境界

艺术是带着气味的记忆,在诗中,在舞蹈,在画里,在乐声,在影像,如果没有生命的气味,如何能动人感己呢?本公众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中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方面内容。从一个小物件或一张古画追寻着古人的足迹,用平凡的文字挖掘旧时的物事,与更多人分享这些旧事旧物所承载的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精神痕迹。期望读者可在其中品味其趣 ,并于此找到自己的友人,就如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言:“怪石为实友,名琴为和友,好书为益友,奇画为观友,法帖为范友,良砚为砺友,宝镜为明友,净几为方友,古磁为虚友,旧炉为熏友,纸帐为素友,拂尘为静友”。期待与你为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