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一样,天天的合,天天的分,到了曲终人散,只偶尔地,相互记起。 其他辰光,因为事忙,谁也不把谁放在心上。 ——《霸王别姬》 李碧华
由书改编成电影,必然有个讨论问题,书好,还是电影好?
大多数情形是书好,因为文学更细腻,有余裕,有影像所传达不出的婉曲丰富。也有例外,电影比书好,《霸王别姬》便是如此。

1993年,全世界的音乐艺术电影都在持续爆发,《霸王别姬》《喜宴》《辛德勒的名单》,那是中国电影的高光时代。2018年,跟张艺谋、陈凯歌都合作过的编剧芦苇接受采访说,“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终点。”
这部电影是真正的史诗,大气磅膊又细腻哀婉,借一对伶人的生死纠葛展示了从晚清到民国、日据、解放、文革各个时期的历史画卷。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小人物的情爱歌哭;既有曲折抓人的剧情,又有对近现代史的洞见,对人性的痛切拷问。
相对而言,小说显得更加细腻,侧重于人物,特别是蝶衣本人的内心活动。而经过改编之后的电影更加大气磅礴,社会大背景更加突出。就人物性格而言,电影中的程蝶衣是个戏疯子,痴情种。“是个至真至纯的人物,是一个带有精神洁癖的理想主义者,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时代改变过。电影后期人物的形象扭曲,但没有小说中的那么彻底。比如蝶衣和小楼互相揭发的场面,小说中显得更加残酷,蝶衣完全没了柔和之气,险些丧失理智。结局更是不一样,小说中小楼和蝶衣在文革时分散了多年,在晚年相遇,两人的境遇都很凄惨,蝶衣在演戏时自杀,却没死成,而后两人再次分离,一片灰败惨淡的收尾。
而电影中蝶衣自杀而亡,多少有了些悲壮的美。所以小说更加细腻和残酷,也更剖析人性吧。但我更加钟爱电影的那份悲壮和大气。《霸王别姬》原著里,结局是程蝶衣娶了老婆,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电影里,陈凯歌和编剧芦苇把它改成了程蝶衣在舞台上自刎,大戏落幕。
私以为,电影的结局更符合程蝶衣的坚持。 他曾深夜哭唱道: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那个动荡时代,懦弱和自私被无限放大。虞姬还葆有虞姬的气节,霸王却早失了霸王的风骨。 哀莫大于心死。理想和信念如泡沫般消亡,他早就活不成了。 你不再是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我却必须是那个从一而终的虞姬。程蝶衣对京剧的痴,对舞台的迷恋,以及对霸王,也就是段小楼的从一而终。他是个人戏不分的人,对于他来说,舞台和人生是一回事,是没差别的。当然,他的这种“痴”,也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
在整部电影中,他一再地遭遇背叛。这种背叛,不止是段小楼,他娶了另一个女人为妻,这种情感上的背叛。它更是,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当一个强硬的时代来临,京剧被迫一点一点变味,而舞台上那个曾经威风凛凛的霸王,最终给这个时代下了跪,认怂了。这种精神上的背叛,给程蝶衣的打击,程蝶衣人戏不分,那么当京剧失去了舞台后,他的人生也就注定走到了尽头。
段小楼和程蝶衣不同,他是一个被时代深刻改变了的人。他原本是舞台上的霸王,在台下也是个很有男子气概的人物,最深刻的就是,日本兵进城的时候,台下一片混乱,台上洒满传单,但是蝶衣没有丝毫停滞惊慌,不动声色继续唱着戏,而四爷在楼上看戏没有丝毫分神。看到这一幕特别感动,想起之前有人说,唱戏一旦开唱,不管发生什么,台下有没有人听,都一定要唱完。这是不仅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也有对戏的执着。四爷和蝶衣才是最懂戏的人了吧。
情节上电影结尾文革后,段陈二人来到废弃已久的老戏院子重新登台,虞姬拔剑自刎。 这真是最精彩的高潮动作,这一结局,电影的主题得以揭示,程蝶衣的形象最后加上了点睛的一笔。
程蝶衣无论对戏,对情,对人,对生活,他都太投入,太认真,太执着。“不疯魔不成活”,这样的人最终是无法苟活在当时的世上的,他彻底绝望了。
而小说的结尾程蝶衣活了下来。后来还作为访港京剧团的艺术指导和偷渡到港的段小楼见面。两人一起上饭馆泡澡堂子最后登台绝唱“霸王别姬”。
给我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小豆子的娘剁掉了他的手指,他大喊大叫,东逃西窜,但这只是生理上的痛,尚可愈合。小豆子被烟枪捣嘴这种精神驯服,用烙印标记的仪式,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是个昏黄的周末下午,我不得不停下来,打开窗透了透气。再回身,听见小豆子唱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是他少年时期自我认知的改变,这是心理的痛,也暗示了他一生的悲剧。
“女娇娥”和“男儿身”的语序前后是不同的强调,“本应是女娇娥,却是男儿身”和“虽是男儿身,也是女娇娥”对别人唱的是戏词,对共情能力超强的程蝶衣,唱的却是自己,自我认知打心里不一样。
程要和段演一辈子戏,只有段是他认定的自己的霸王,他拒绝别人演霸王,也拒绝演别人的虞姬。在这种认知下,对段产生占有欲,对段的妻子有敌意就太正常了。
原著里李碧华写道“程蝶衣说戏演完了。”这次的戏他又唱回“男儿身 女娇娥”,戏罢自刎。猜想他自刎的心情应该很复杂,也许他想此刻了结,真算是和霸王演了一辈子;也许他看破霸王是假霸王的那刻,已经失去了全部坚持的理由。
关于电影角色,编剧芦苇曾说,选角时完全不了解张国荣,看了胭脂扣,觉得太合适了,张国荣有一种罕见的心理刻画能力。必须是他来演程蝶衣。芦苇曾说过“我写《霸王别姬》的时候,其实蛮愉快的,因为你可以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角色中,我甚至把程蝶衣也调戏了一把。后来我把这个话告诉了张国荣,我说写剧本的时候,早把你调戏过了。后来张国荣送给我了一个很精美的台历,上面写着:献给我心目中的四爷。”这就是高手过招,都很会呀太会撩了,他们也是相互成就了。直到今天,如果要选出中国电影前三,《霸王别姬》肯定在列。
最近一部部的看张国荣的电影,十几年过去了,好多人还怀念他,不是没有理由啊。他出现的时候我年龄太小,不关注也不懂珍惜,现在回头看,原来这就是照亮天空那璀璨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