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作者:醉轻弦

人无完人这句话适应于所有人,包括被世人尊重的名人大家。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着突出贡献,被后人敬仰,但也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完满的地方,被一些人诟病。

被誉为“民族之魂”的鲁迅也不免被大家非议,他对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文字十分犀利,直指旧社会的痛点,成为启蒙人民的指引灯。

但同时,他在家庭方面的“不忠”无法被大家接受,他抛弃结发妻子的行为一直影响着很多人对他的评价。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与鲁迅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但在家庭方面饱受争议。他的儿子一直对他的态度和行为表示不满,甚至与他决裂十三年,直到他临终前,父子二人才和解,他就是国学大家季羡林。

季羡林的一生都是比较顺利和幸运的,他在战争前期到德国学习,躲过了一场为时八年的抗战。

而他在德国学习的时候,一心扑在文字上,享受着从未见识过的知识沐浴,此时的他是幸福的。但他看似美满的一生其实有着很大的缺憾,那就是他的婚姻生活。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季羡林也没有逃脱封建婚姻的束缚,在出国留学前,被父母安排娶了一个自己并不心仪的女子。他对心爱之人的期待是可以和自己一同畅游在文字的世界里,享受着知识带来的快乐。

但是家里安排的妻子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只有小学学历,很难与他有共同话题,更不用说一同研究他所感兴趣的文字工作了。

因为没有感情基础,又没有共同语言,季羡林只能逃避,他不愿面对这份不满意的婚姻,又想要承担家庭赋予的责任。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在两难之下,他背负着已婚男人的名声,到德国留学,暂时躲开了压抑的家庭。其实,他的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如果最初他明确拒绝父母,选择不结婚,就不会有这份牵绊。

再退一步讲,即使是结婚之后,他发现无法与妻子共处,就应该及时止损,这样对妻子也是一种解脱。而他选择这种逃避的做法,一方面给自己徒增压力,另一方面也将妻子禁锢在婚姻的牢笼里。

其实,季羡林的这种选择其实和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叔父家寄养,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学会了隐忍和退让。

而没有父母关爱让他内心十分空寂,没有安全感,他是一个被世人爱护的孤独者。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并且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也没有学会处理家庭关系,种种原因导致他作出这种对双方都不完满的选择。

被称为国宝的文学巨匠,享受盛名,却没有一个能依靠和信赖的家庭,从这个角度看,季羡林不过也是一个可怜的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季羡林的这种逃避的做法给儿子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的父母给他带来的伤害,他又同样给予了自己的孩子。季羡林选择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儿子才两个月大,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家庭没有一丝留恋。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而他这一去就是十二年,也就是说在儿子季承十二岁之前是没有见到过自己父亲的。也难怪儿子怨恨他,心中有那么多的不满。而在父亲缺席的十几年中,季承是怎么度过的呢?

他亲眼看着母亲每日操劳,白发丛生。季羡林是1929年去德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1931年,也就是说季羡林躲过了这场恶战,但就在家中的妻儿父母并没有这样的好运。

季承的母亲不仅要带着孩子与公婆逃难,还要在逃难的过程中照顾只有两岁的女儿和还在襁褓中的儿子。而且她的公婆年纪也大了,需要人无微不至的关照,季承的母亲分身乏术,每天都在慌乱中度过,没有一日可以休息。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这也是她年纪不大就去世的原因之一,终日操劳让她落下了很多疾病,并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年老之后这些隐疾都发作出来。季承对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怨恨父亲对这个家庭的漠不关心,更怨恨他对母亲的残酷无情。

而与此同时,远在德国的季羡林在做些什么呢?他和一个外国女人产生了异样的情愫。他刚到德国,对很多新事物不熟悉,尤其是对电脑,他不会打字,写文章成了一个问题。

而这时,一个懂文学又会打字的外国女人走进了他的眼里,更走进了他的心里。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对这段情感的描写在季羡林老年之后的文字中,季承看到后更是对父亲百般不满。恰逢这时,母亲的身体状况愈发不好,最终离开了他,满腹委屈的季承无处宣泄痛苦,只能将母亲的离开怪罪到父亲身上。

而得知妻子离开的季羡林不仅没有过度伤感,反而和儿子季承在丧葬费上讨价还价起来。

这让季承愈发生气,最终和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其实,季羡林这样做并非是儿子想的那样,不想为母亲出这份钱,而是他希望儿子对母亲尽孝道,送母亲最后一程。不善言谈的父子二人就这样产生了隔阂,导致十三年没有相见。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尽管季承对父亲有很多埋怨,但是他终归还是爱自己父亲的,与其说他恨父亲,不如说他期待父亲更多的爱。与父亲决裂十三年之后,季承在一篇报道上看到已经住院的父亲。

他年老的身躯瘦骨嶙峋,蜷缩在那张小小的病床上,目光清冷,身旁没有一个人照顾。季承再也忍不住,辗转多人要到父亲的联系方式,到父亲的病床前问候。没有谁向谁道歉的过程,父子俩一对视便化解了多年的恩怨。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很多事情的对错是说不清的,尽管季羡林对家庭的付出少之又少,对妻子和孩子的关心也不足够,但他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他遇见了喜欢的人,也没有作出对不起妻儿的事,而是控制自己的欲望,选择回国,肩负起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

对于季承来说,他缺少父亲的关爱,心疼母亲的付出,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最后关头,他还是选择放下一切,让父亲安心离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