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完美皇帝周世宗

作者:月生寒冰

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五代时期后周皇帝(954年-959年在位),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是中国少数由外戚继承宗室的皇帝。

显德元年(954年),继位为帝。在位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建树,号称英主,初步奠定了后来北宋的统一势力。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

1.柴荣出世

柴荣于后梁贞明七年九月二十四日(921年10月27日)生于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柴家庄。他的祖父柴翁(其名佚失)、父亲柴守礼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后因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同乡人郭威的姑母柴氏(即圣穆皇后)。

柴荣生性谨厚,帮助姑父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而柴氏无子,便收养柴荣为子,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与邺都富商颉跌氏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略通史书和黄老学说的著作。及至成年后,弃商随郭威从戎。

2.入承帝位

天福十二年(947年),后汉政权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为枢密副使,柴荣则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任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时,授柴荣为天雄牙内指挥使,兼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乾祐三年(950年)冬,后汉隐帝猜忌郭威,将其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部诛杀,并企图派人杀死郭威。郭威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向开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次年,后周建立,柴荣旋即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深受官民倚信。

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叛乱,柴荣屡请率军征讨,得到郭威嘉许。在战事不利之际,郭威一度对宰臣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柴荣)击贼,方办吾事。”但因权臣王峻阻扰,此事作罢。十二月,柴荣被加授为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广顺三年(953年)正月,柴荣入朝觐见,但因王峻进谗,旋即返回镇所。不久后,王峻获罪被贬,柴荣于同年三月被加封为晋王,并入朝任开封府尹兼功德使。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柴荣被加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同月十七日,郭威驾崩,朝臣秘不发丧。二十一日(2月26日),柴荣按照遗诏,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3.决战高平

显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汉世祖刘崇趁后周国丧之际,自率三万兵力,并招引辽国骑兵万余人,南犯潞州。

柴荣闻讯后,力排众议,决心亲征。他率军兼程速进,在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镇)与北汉军遭遇。大战展开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大败北汉,斩杀其骁将张元徽。观望的辽军见状撤退。日暮时分,河阳节度使刘词领后军抵达,柴荣与之合力,再破北汉,追击至高平,刘崇丢弃大量辎重,仓皇北逃。

高平之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战后,他为整饬军纪,斩杀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士,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等人给予重赏。

五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包围北汉都城太原,但由于粮饷不继,又加连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将其攻克。而在忻口阻击辽军的部队又作战不利,大将史彦超恃勇战死,士气大挫。六月,柴荣下诏班师。

4.励精图治

柴荣即位之初,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精究术数的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答道:“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显德元年(954年)十月,柴荣吸取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命赵匡胤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将禁军整顿为一支威震邻国的军队。

显德二年(955年)三月,先派士兵及民夫疏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又夹胡卢河而建城垒于李晏口,派重兵戍守。四月,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柴荣亲览之。并采纳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

5.西败后蜀

显德二年(955年),柴荣派向训(向拱)、王景率军西征后蜀,欲收复秦、凤、成、阶四州。

七月,向训等被阻于凤州,战事陷于僵局,而西征之师的军需供应不继,宰臣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赵匡胤返回后,认为定能获胜,从而坚定了柴荣的攻讨之志。

闰九月,周军大破后蜀,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至十一月,攻克凤州,尽复四州之地。

6.三征南唐

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荣准备亲征南唐,先派李谷统领韩令坤等十二位将军出征。同时下诏要求吴越王钱弘俶出兵常州,以牵制南唐军力。次年,因不赞同李谷持重的策略,改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领赵匡胤等主动出击,取得正阳(今安徽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安徽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继续围攻寿州(今安徽寿县),自己则班师回京。五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

显德四年(957年)二月,柴荣因南唐援军抵达、周军不利,于是再度南征,大败南唐援军于紫金山寨,消灭唐军四万人,缴获船舰数百艘及众多钱、帛、器械。三月,寿州弹尽粮绝,向周军投降。柴荣随后自下蔡回京。十一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今安徽凤阳西北),败唐军于涡口。一鼓作气,向东横扫沿淮城栅,所向披靡。十二月,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守将举城投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唐军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等地。

显德五年(958年)正月,柴荣亲自率军攻克楚州(今江苏淮安)。二月,再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三月,前往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唐军。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进献贡品,被迫献上四州之地,画江为界,每年进献贡物十万,以求罢兵。至此,淮南之战结束。柴荣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县六十;李璟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四月,自扬州还京。

柴荣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7.北伐幽燕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辽国,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至宁州,辽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位于今河北霸州境内),守将终廷晖举城投降。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城西南),守将姚内斌以城降;辽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刘楚信举州投降。

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攻克易州(今河北易县),擒获辽易州刺史李在钦。同月,以瓦桥关设置雄州、益津关设置霸州。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破在瓦桥关北破辽骑兵数百人,攻下固安县。

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五月丙午日,柴荣大会诸将,准备乘胜夺取幽州(今北京市),诸将均认为不可,柴荣不听。夜间,柴荣突患疾病,只得自雄州回师。

8.壮志未酬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昭义节度使李筠攻克北汉辽州,擒获其刺史张丕旦。同月,柴荣回到开封,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命赵匡胤接任;封长子柴宗训为梁王。

同年六月十九日(7月27日),柴荣因病在开封万岁殿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八月,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十一月,葬于新郑陵上村的庆陵。

9.主要成就

(1)澄清吏治

柴荣于在位短短的六年间,有志于澄清吏治,对于文武贪吏屡加重责,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旧五代史》认为他“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宋真宗亦称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不过,到了统治后期时,他已经“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今据新旧《五代史》,列其大略:

显德元年(954年)九月,右屯卫将军薛训因“监雍兵仓,纵吏卒陪敛”被除名流放沙门岛;宋州巡检竹奉璘因“盗经商船不捕获”被斩于宁陵县。十月,在叶县巡检时“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被勒令自尽;

显德二年(955年)正月,诏令朝中群臣各举荐一人,允许不避亲嫌,但需要在“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一旦发现被举者贪赃无能,便连坐举主。十二月,酷吏陶文举在宋州征收残租,致使州民数千人受刑,“冤号之声闻于道路”,甚至有数人“不胜其刑而死者”。此举被舆论“以为不允”;

显德四年(957年)十月,左藏库使符令光因制造军士袍襦不及时,“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

显德五年(958年)十二月,擅杀降卒的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被定罪弃市;又赐死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的楚州防御使张顺。

(2)选才纳谏

显德元年(954年)七月,柴荣一举任用范质、李谷、王溥为相;又力排众议,拔擢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在显德四年(957年)十月规定制科科目时,还诏称:“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泛指民间在野之人)并许应召(考试)。”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等二十多名大臣各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篇。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大臣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3)修订刑律

柴荣在位时,亦对刑律进行修订,于显德五年(958年)七月颁行《大周刑统》。

(4)整顿禁军

柴荣鉴于高平之战中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于显德元年(954年)下诏整顿军队,他指出:“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他命禁军将领赵匡胤广募天下壮士,“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又裁汰老弱士卒,拔擢强壮者。通过整顿,节省了开支,更重要的是,使后周的禁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的精锐之师,史称“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5)南征北战

公元959年的后周

柴荣即位后,有扫灭诸国、澄清天下之志,而大臣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了“先易后难”的主张,即:先攻下江南(南唐)、岭南(南汉),再取巴蜀(后蜀),其后是辽国的燕云之地,最后是河东(北汉)。柴荣采纳王朴之言,并以此制定统一大计。

柴荣在位期间,主要进行了四次重大的战役:

①显德元年(954年),北汉、辽国联兵南侵,柴荣御驾亲征,于泽州高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大破北汉,稳定了政权;

②显德二年(955年),派兵西征后蜀,接连收复前朝丢失的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之地;

③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间,三度亲征南唐,将长江以北的淮南之地尽皆夺取,并迫使南唐臣服;

④显德六年(959年),北征辽国,在四十二天内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的土地。

至柴荣在位晚期,后周的疆域已经大有扩展。

(6)修浚边防

显德二年(955年)三月,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率领军卒及民夫,疏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其后派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

(7)编修兵书

显德三年(956年)二月,兵部尚书张昭奉诏撰成《制旨兵法》十卷,“凡四十二门”。

(8)发展经济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改革措施,如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及兴修水利等举措,使得地方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9)均定田赋

显德二年(955年)三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对逃户回归的年限有详细的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年),他读唐人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大受启发,于是命人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在淮南之战结束后,下诏将淮南诸州乡军“并放归农”。

(10)扩建开封

柴荣刚即位时,开封城内道路逼仄,拥挤不堪。显德二年(955年)四月,柴荣颁布了建筑开封外城的诏书,“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志”,进而阐明了扩大城市用地的打算,至显德三年(956年)正月,征发开封府及近畿的曹、滑、郑州丁夫十余万开始建筑。在旧城之外新建罗城,相当于原来的四倍。

在扩建的同时,也给了百姓很大的自由,即等新城规划好,各类公共设施都选址完之后,百姓可以在剩下的土地上自行建造。显德三年(956年)六月,又下诏就道路宽度和绿化、建筑退线都列出了要求。此外,柴荣还对开封的水系景观进行了营造,允许市民在河边种植绿树,建设标志性建筑。这些举措,使得开封的面目一新。

(11)限制佛教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当年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仅保留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还俗僧尼多达六万一千二百人,收效显著。

(12)”兴修水利

显德元年(954年)十一月,黄河在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征发丁夫六万人,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历经三十日而完工。

显德六年(959年)二月,征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连通青、郓的水运之路。又疏浚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使得“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六月,黄河在郑州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决口,宣徽南院使吴廷祚征发丁夫二万人筑堤。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

漕运、铸钱等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2],如显德二年(955年)九月,下诏禁天下铜器,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次年十月,诏:“漳河以北都县,并许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户煎炼。”

这些举措,减轻了后周国家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12)发展教育

柴荣为纠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弊端,在显德二年(955年)下诏决定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

显德四年(957年)十月,规定制科为三种科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

显德五年(958年)三月,令翰林学士李昉对被贡者进行复试。次年二月,下诏:“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奏文,候敕下发榜。”

(13)礼乐文化

在文化上,柴荣延聘文学之士,于显德五年(958年)命翰林学士窦俨参定雅乐,集文学之士,撰《大周通礼》、《大周正乐》;显德六年(959年)正月,王朴详定“雅乐十二律旋相为宫之法”,又校订律准;又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

(14)编修书史

显德四年(957年),命兵部尚书张昭编修周太祖及后梁、后唐末帝的实录,至次年撰成《周太祖实录》三十卷。

柴荣重视国家的藏书和文化建设。曾多次亲临史馆视察藏书情况,见藏书太少,便下诏采取激励政策,钦定凡献书之人,均给以优赐。聚而又校,选常参官三十人,对所藏图书进行校雠、刊正、抄写,并令在书卷末署校书名衔。为后周国家藏书奠定了基础。

(15)完善历法

除此之外,柴荣还对历法进行了修订:显德二年(955年),命端明殿学士王朴校定历法,王朴于是“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设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步日月五星”,撰成新历,被命名为《显德钦天历》。

(16)开拓外交

淮南之战爆发时,南唐元宗李璟致书柴荣,“称唐皇帝奉书于大周皇帝”,以兄相称;待到战败后,自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奉周正朔”。柴荣为表诚意,也相继释放被俘的南唐文武将臣、士卒。[6]此后,柴荣于显德五年(958年)九月及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分赐南唐牲畜、钱绢等物。

同时,名义上臣属南唐的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也在淮南战后派衙将蔡仲赟等扮作商人,取道湖北,向柴荣表示归附诚意。显德六年(959年),又遣使奉表贡献,柴荣赐诏嘉纳。留从效为表诚意,还要求在京师建置官邸,但柴荣顾及南唐的颜面,因而未允。

后蜀

柴荣在位期间,攻取被后蜀占据的西北四州,此后将蜀地降卒数千人放回。显德二年(955年)十月,后蜀后主孟昶亦曾试图与后周方面接触,但柴荣因孟昶在国书中自称“大蜀皇帝”,有分庭抗礼之意,故而不作回复。[

吴越

吴越国一向臣服于中原王朝。柴荣即位之初,加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淮南之战期间,吴越应后周要求,出兵攻击南唐。柴荣于显德五年(958年)九月及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分赐吴越牲畜、钱绢等物。

高丽

显德二年(955年)十月,高丽国王王昭遣使进贡。十一月,柴荣遣使加封王昭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

柴荣为统一全国,需要大量的铜,因而在显德五年(958年)再遣使携带数千匹帛前往高丽交换铜,王昭也在翌年遣使献铜五万斤。显德六年(959年)正月,王昭再遣使进贡方物。

回鹘

显德二年(955年)五月,甘州回鹘遣使进贡。

女真

显德六年(959年)正月,生活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的女真部族“遣使贡献”。

占城

显德五年(958年)九月,占城国王因陀罗跋摩三世(中国史书记为“释利因德漫

郭氏,为后汉隐帝所害。后周建立后追封乐安公主。加赠莒国长公主。

(17)灭佛运动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的禁佛,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灭佛”。[10]自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起,后周世宗开始排斥佛教的一系列政策。是五代唯一对佛法排斥的一次。

对于“私度僧尼,日益猥杂”、“乡村之中,其弊转盛”的现象,柴荣下诏:“近览诸州奏闻……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宜举旧章,以革前弊……诸道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抑停废。”诏旨颁布后,废佛之风席卷全国,当年就废去寺院30,336所,僧尼还俗者约6万人。除重点保护寺院外,一律停废。禁私度僧尼,禁僧俗舍身。当时有檀越销融铜钱以铸佛的风气,柴荣反其道而行,即下令毁灭天下铜制佛像,要销毁佛像以铸造铜钱。世宗限定民众于五十日内缴纳,官府收购。只要家藏五斤以上的铜佛而不缴纳,则判死刑。只留下前朝帝王有赐与匾额的重点佛寺,其余寺院一律毁去。又对僧侣条件严格限制,必须要会背诵一定卷数以上的佛经并取得尊长同意,才能出家,否则犯罪。且禁止一切当年佛教徒“自残式布施”(斩断手脚、以热油烫脸等)明志的风气,最后,废去佛寺30336所,还俗61200僧。全国寺院仅余两千所。

一时之间,天下佛像几灭。官员议论纷纷,柴荣却说:“你各位不要对我毁去佛像这件事有疑虑。佛啊,是以善道度化世人的,如果有心向善,就是供奉佛了,那铜像岂是所谓的佛呢?而且我听说过,佛为了利益他人,就算是头颅、眼睛都可以布施给别人。如果朕的身体可用来救济民众,我也在所不惜啊。”

(18)病龙台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亲征伐辽,直取幽州(今北京)。车驾至瓦桥关(今河北涿县南),探听到辽军已经望风披靡,非常高兴,认为大功将成,于是登高台,视察六军。这时,有父老乡亲百余人,持牛酒进献,柴荣问:“此地叫什么名字?”父老答道:“历世相传,称之为病龙台。”柴荣闻言默然,于是骑马离去。当夜,柴荣就开始生病。次日,病情愈加紧急,只得班师回朝,不久后病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