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伊战争,让两个富国一战成为“负翁”

作者:要飞天的猪

中东地区

地处交通要道

是欧亚非交流的“十字路口”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虽然这里战事不断

但是中东地区的国家利用交通要道的优势

历史上也是积累了大量财富

而且近代以来

特别是伴随石油的发现

这一地区的产油国可以说是赚钱赚得“盆满钵满”

伊朗与伊拉克就是这一地区两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曾经的他们也是“富得流油”

可是一场战争让他们从一个富翁成为了另一个“负翁”

那就是历时八年的两伊战争

说起伊朗与伊拉克为什么会打起来

我们不得不先分头介绍一下战前伊朗与伊拉克的情况

两伊战争前的1979年

伊朗刚刚经历了“伊斯兰革命”的洗礼

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

巴列维国王在1963年宣布施行白色革命

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

例如土地改革

给予妇女选举权

森林水源收归国有

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

另外

还签下了在伊朗的美国军事人员可以享受治外法权

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审判

而是交给美国处

国王的改革措施中有进步的东西

但是这些改革却没有给伊朗人民带来实惠

创造的财富更多的是流入了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口袋

伊斯兰教宗教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对

巴列维国王逮捕了霍梅尼

最后于1964年11月4日将霍梅尼强行驱逐出

1979年,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

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

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

经过了全国公投后

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并通过了新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

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

将伊朗改造成为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另一边伊拉克在1979年也有大事发生

那就是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

说道萨达姆

年轻的时候也是有为青年

1956年10月,萨达姆加入反对亲英统治者的起义

同年加入左倾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1958年,萨达姆参加了刺杀伊拉克第三任国王费萨尔二世的行动

1959年10月7日,萨达姆参加了刺杀伊拉克共和国首任总理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的行动

在不断的政治斗争中

萨达姆也是不断成长的

最终在1979年7月16日

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

成为伊拉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就这样

在1979年

伊朗与伊拉克迎来了自己国家新的领导人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

让萨达姆与霍梅尼这对双雄站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霍梅尼有流亡的经历

伊拉克也是流亡地之一

在伊拉克的时光

霍梅尼并不快乐

总之

在霍梅尼眼中

伊拉克就是不爽的感觉

相反

在萨达姆眼中

伊朗就是更不爽的感觉

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

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

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

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

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

这简直就是对萨达姆赤裸裸的威胁

在阿拉伯人看来

宗教是第一重要的

其他都是次要的

沙特、阿联酋等国

也站在伊拉克这边反对伊朗

甚至沙特等国还认为

伊朗根本不是穆斯林

而是假穆斯林

务必先清理门户将他们消灭

伊拉克和伊朗因历史问题

留下很多严重的边境纠纷

双方边境长达1200公里

有很多争议部分

以阿拉伯河为例

伊拉克人为该河完全属于伊拉克

伊朗认为应该一家一半

双方争执了七八十年

相互不买账

阿拉伯河下游出海口对于伊拉克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得不到下游出海口

那么伊拉克将沦为内陆国

石油出口将受到很大影响

虽然都是穆斯林

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

而伊朗是波斯人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波斯人的历史和文明比阿拉伯人还要悠久和先进

然而波斯人却被阿拉伯人征服多年

也奴役多年

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

波斯人形同奴隶

后来波斯人推翻阿拉伯人的统治

双方战斗多年

由此,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民族仇恨

更重要的是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很强硬凶悍

迷信武力

认为一切谈判都是虚的

最终还是要通过枪杆子解决

这样看来

万事俱备

只差一战了

战争前

伊拉克可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

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

伊朗是既反对美国又反对苏联

开战前仅得到少数几个国家支持

正因为现实的有利条件给予了萨达姆满满的信心

所以伊拉克打响了两伊战争的第一枪

1980年9月22日晨

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

23日凌晨2时

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

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

战前伊朗军队指挥官被大量清算

使得伊朗伊朗军队仓促应战

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

1982年经过多次战争较量

伊拉克在6月10日提出全线停火建议

并单方面实施停火

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

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

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

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1982年7月13日

伊朗集中12万军队

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

经过多次拉锯战

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

从10月开始

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

深入伊拉克境内

对巴格达造成威胁

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

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

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

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

至1984年3月底

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

自1984年4月起

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

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

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

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

与此同时

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

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这让中东局势进一步紧张

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

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

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

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

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

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

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

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

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598号决议通过后

由于两伊积怨已久

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

分歧较大

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

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

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

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

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

伊朗在欲战不能

欲罢不忍的境况下

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

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

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

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战争结果使伊拉克与伊朗曾经富有的钱袋瘪了下去

战前伊拉克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战争结束时

它的外债是700多亿美元

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

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

直接损失是3500亿美元

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

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

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

经济发展停滞

石油出口骤降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

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

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

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

交战双方军事人员伤亡148万人

被俘8万人

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

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

坦克1500辆

火炮1200门

舰艇16艘

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

损失作战飞机250架

坦克2000辆

火炮1500门

舰艇15艘

付出如此大的牺牲

按理说两国都应该争取到了利益

然而战争结束时

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可以说两个国家打了一个寂寞

拼了无谓的消耗

两伊战争

两个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

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

F-14雄猫战斗机

幻影战斗机

飞毛腿导弹

苏式米格-25战机

美式F-14战机

法式飞鱼导弹

简直就是先进武器的试验场

可是却给予了人们一种

拿着先进武器打低级战争的感觉

伊朗和伊拉克可以花巨资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

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武器维修技术极差

众多先进武器成为了一次性用品

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

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

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

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

要掌握先进武器

是相当困难的

战争过程中

双方甚至使用了生化武器

这样的疯狂行为让人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恐怖

土豪间的挥拳相向

除了让对方感觉到了痛

还有就是消耗了钱袋子

从一个富翁到另一个“负翁”

原来只需要一场战争

而且

这是一场让人耻笑的战争

和平不是没有战争

而是一种从精神的力量中产生出来的德性

真正的强国应该给予人民的是希望

而不是为人民带来战争的阴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