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作者:林黛

热闹的大街上,有人面带笑容热情地问你:能不能帮忙做个问卷调查?

拥挤的公交上,有人脸色苍白虚弱无力地跟你商量:我很不舒服,能不能让我坐一下?

邻居要出差两个星期,临行前把小猫抱来你家,请你帮忙照看……

以上这些情况,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面临这样的情形,你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还是碍于情面答应并尽力做好?拒绝和答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1964年3月凌晨,28岁的女孩下班后准备回到寓所,在离家半小时的路上,她遭到29岁男工的袭击。这个过程中,女孩多次呼喊救命,也有许多人听到她的求助,甚至有人看到她的遭遇。到最后,2个人报警,一个人把行凶者吓跑,另一位跑出来抱着这个女孩。

就是说,这桩惨剧从发生到结束,只有4个人站出来帮助她。

这个事件引发了广泛议论:一是纽约人冷漠无情,二是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研究:为什么人们会帮助(不会)帮助别人?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如何正确求助》的作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在书中分析了求助这个难题。

他分析了人们不愿意求助的原因:

大多数人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是因为求助这件事本身,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许多人不是没想过寻求帮助,只是在开口之前,都被自己吓得望而却步:他认为即使他开口向别人求助,也会遭到拒绝;

觉得求助是件卑微、掉脸面的事,要维持“尊严”而独自坚持。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跟我们心里想得不一样,事实是:许多人面对他人的求助,并不会说“不”。因为人们拒绝了别人,会因此带来心理的不适,会产生后悔、遗憾等后续的忧虑中。

海蒂.格兰特的研究却让人大跌眼镜:人类比实际更加愿意帮助和支持别人。如果在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也许更多的原因是自己不会求助造成的。

有时候,求助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并不是别人不愿意,而是别人不知道他需要帮助。

回到开头,美国街头凌晨女孩被害,研究显示很多人并没有听到她的呼救声。心理学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非注意盲视”,很好地解释了原因:人们一般不会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除非那件事跟他自己的目标相关。

尤其是现在,每天抱着手机看的人,几乎没有精力分神去关注周围的事情。而在嘈杂环境中,求助者的需求更不容易被别人发现。这也是热闹的街市、拥挤的地铁上屡屡有人做出违法事情的原因之一。人多反而不易被发现,即便求助者呼救、寻求帮助,也容易被干扰,不能及时得到援助。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很多时候,你的求助没得到众人的回应和帮助,不是因为别人不想帮,而是他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心理学中有一个观众抑制效应——人们普遍担心在众人面前出丑的一种心理。

有段时间发生过菜场明目张胆抢夺小孩的事例,孩子的母亲拼命抢夺、喊周围的人帮忙,可最终还是被坏人得逞,留下妈妈哭天抢地。为什么她没能得到帮助呢?

因为潜在的帮助者有顾虑:

案件本身,往往是一个妈妈推着孩子买菜,抢夺孩子的坏人组合,往往是上了年纪的“婆婆”角色和年轻男子扮演的“丈夫”角色。这几乎会让所有人以为,抢夺孩子这事,是别人的家务事,不方便外人插手。

既然是家务事,不过是夫妻矛盾,婆媳矛盾,那么,一定有人认为,其实那位妈妈不需要别人的帮忙。无论谁站出来帮那位妈妈,都会受到坏人扮演的家人和周围人的指责:多管闲事。

自己苦苦挣扎求救,不如一开始就有目的的寻求最有效的帮助——报警,或者指明观众中的某一位帮忙报警。众人看到警察,自然会明白她是真的需要帮助。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书中的研究表明,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旁观者越多,实际帮忙的人就会越少,因为人们不明确到底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什么是我来帮你?

我们常看到朋友圈、群发的众筹救命、治病等消息,其实回应者寥寥。为什么呢?撇开怀疑真实性的顾虑,看到消息的人还有这样的想法:等谁谁捐了我再捐;先等等看,捐的人多了我再捐;我能捐多少啊,杯水车薪不如不捐……

而求助者若能一个一个私聊,诉说自己的情况,结果一定大不一样。

人在繁忙的工作状态下,大多无暇顾及周围发生的事情。书中有一个实验:“受害者”晕倒在学院的走廊,咳嗽呻吟,可正在高压繁忙中的受试者根本没看到地上躺着的这个人。甚至还有受试者直接跨过他匆忙走开。这个实验中,只有10%的人给了受害者帮助。

其中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别去找忙碌的人帮忙。

一是他没时间听你诉说你的境况,二是他没有精力去给你帮忙,三是人家正忙,你还去打扰,容易导致别人的反感。

期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就是想让别人看到你的需求,那么,请你在开口求助之前,也能理解别人的处境。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提供是互惠的。遇到别人的求助,并热心地提供了帮助,自己也能获得益处。这些益处当时可能不觉得,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会带给自己相当的愉悦和满足感。

接受别人的求助,也许你不介意,但并不妨碍会得到他们的喜欢;

给予向来比索取幸福。并不是提倡无私的给予,而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远远比袖手旁观要快乐幸福得多。

陷入某些抑郁悲伤情绪,无法自拔的人,若能提供他人帮助,比较容易找到存在感、价值感,从而把注意力从关注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外界。打开心灵,就是最好的情绪治疗方法。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这4步,别人将不再对你说“不”
人生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这本书告诉我们:当你向别人求助时,你是在帮他们一个大忙。

所以,不必痛苦,不必顾虑,掌握正确的方法,大胆地说出你的需求,你会收获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