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作者:林黛

熱鬧的大街上,有人面帶笑容熱情地問你:能不能幫忙做個問卷調查?

擁擠的公交上,有人臉色蒼白虛弱無力地跟你商量:我很不舒服,能不能讓我坐一下?

鄰居要出差兩個星期,臨行前把小貓抱來你家,請你幫忙照看……

以上這些情況,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面臨這樣的情形,你的第一反應是拒絕,還是礙于情面答應并盡力做好?拒絕和答應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1964年3月淩晨,28歲的女孩下班後準備回到寓所,在離家半小時的路上,她遭到29歲男工的襲擊。這個過程中,女孩多次呼喊救命,也有許多人聽到她的求助,甚至有人看到她的遭遇。到最後,2個人報警,一個人把行兇者吓跑,另一位跑出來抱着這個女孩。

就是說,這樁慘劇從發生到結束,隻有4個人站出來幫助她。

這個事件引發了廣泛議論:一是紐約人冷漠無情,二是心理學家對此進行研究:為什麼人們會幫助(不會)幫助别人?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如何正确求助》的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蒂.格蘭特在書中分析了求助這個難題。

他分析了人們不願意求助的原因:

大多數人不願意向别人求助,是因為求助這件事本身,會給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許多人不是沒想過尋求幫助,隻是在開口之前,都被自己吓得望而卻步:他認為即使他開口向别人求助,也會遭到拒絕;

覺得求助是件卑微、掉臉面的事,要維持“尊嚴”而獨自堅持。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跟我們心裡想得不一樣,事實是:許多人面對他人的求助,并不會說“不”。因為人們拒絕了别人,會是以帶來心理的不适,會産生後悔、遺憾等後續的憂慮中。

海蒂.格蘭特的研究卻讓人大跌眼鏡:人類比實際更加願意幫助和支援别人。如果在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幫助,也許更多的原因是自己不會求助造成的。

有時候,求助者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并不是别人不願意,而是别人不知道他需要幫助。

回到開頭,美國街頭淩晨女孩被害,研究顯示很多人并沒有聽到她的呼救聲。心理學有一個普遍存在的“非注意盲視”,很好地解釋了原因:人們一般不會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除非那件事跟他自己的目标相關。

尤其是現在,每天抱着手機看的人,幾乎沒有精力分神去關注周圍的事情。而在嘈雜環境中,求助者的需求更不容易被别人發現。這也是熱鬧的街市、擁擠的地鐵上屢屢有人做出違法事情的原因之一。人多反而不易被發現,即便求助者呼救、尋求幫助,也容易被幹擾,不能及時得到援助。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很多時候,你的求助沒得到衆人的回應和幫助,不是因為别人不想幫,而是他們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心理學中有一個觀衆抑制效應——人們普遍擔心在衆人面前出醜的一種心理。

有段時間發生過菜場明目張膽搶奪小孩的事例,孩子的母親拼命搶奪、喊周圍的人幫忙,可最終還是被壞人得逞,留下媽媽哭天搶地。為什麼她沒能得到幫助呢?

因為潛在的幫助者有顧慮:

案件本身,往往是一個媽媽推着孩子買菜,搶奪孩子的壞人組合,往往是上了年紀的“婆婆”角色和年輕男子扮演的“丈夫”角色。這幾乎會讓所有人以為,搶奪孩子這事,是别人的家務事,不友善外人插手。

既然是家務事,不過是夫妻沖突,婆媳沖突,那麼,一定有人認為,其實那位媽媽不需要别人的幫忙。無論誰站出來幫那位媽媽,都會受到壞人扮演的家人和周圍人的指責:多管閑事。

自己苦苦掙紮求救,不如一開始就有目的的尋求最有效的幫助——報警,或者指明觀衆中的某一位幫忙報警。衆人看到警察,自然會明白她是真的需要幫助。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書中的研究表明,當别人需要幫助時,旁觀者越多,實際幫忙的人就會越少,因為人們不明确到底誰來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什麼是我來幫你?

我們常看到朋友圈、群發的衆籌救命、治病等消息,其實回應者寥寥。為什麼呢?撇開懷疑真實性的顧慮,看到消息的人還有這樣的想法:等誰誰捐了我再捐;先等等看,捐的人多了我再捐;我能捐多少啊,杯水車薪不如不捐……

而求助者若能一個一個私聊,訴說自己的情況,結果一定大不一樣。

人在繁忙的工作狀态下,大多無暇顧及周圍發生的事情。書中有一個實驗:“受害者”暈倒在學院的走廊,咳嗽呻吟,可正在高壓繁忙中的受試者根本沒看到地上躺着的這個人。甚至還有受試者直接跨過他匆忙走開。這個實驗中,隻有10%的人給了受害者幫助。

其中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能了解:别去找忙碌的人幫忙。

一是他沒時間聽你訴說你的境況,二是他沒有精力去給你幫忙,三是人家正忙,你還去打擾,容易導緻别人的反感。

期望得到别人的幫助,就是想讓别人看到你的需求,那麼,請你在開口求助之前,也能了解别人的處境。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提供是互惠的。遇到别人的求助,并熱心地提供了幫助,自己也能獲得益處。這些益處當時可能不覺得,在以後的一段時間,會帶給自己相當的愉悅和滿足感。

接受别人的求助,也許你不介意,但并不妨礙會得到他們的喜歡;

給予向來比索取幸福。并不是提倡無私的給予,而是在别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遠遠比袖手旁觀要快樂幸福得多。

陷入某些抑郁悲傷情緒,無法自拔的人,若能提供他人幫助,比較容易找到存在感、價值感,進而把注意力從關注自己的痛苦,轉移到外界。打開心靈,就是最好的情緒治療方法。

《如何正确求助》:做到這4步,别人将不再對你說“不”
人生不可測,在任何時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這本書告訴我們:當你向别人求助時,你是在幫他們一個大忙。

是以,不必痛苦,不必顧慮,掌握正确的方法,大膽地說出你的需求,你會收獲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