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作者:陈诗旧文

我们知道,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动乱致使许多人流离失所,包括诗人杜甫。

就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五月,诗人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带家眷,从奉先到白水去。可是因潼关很快失守,白水也难避乱安身,他便把家眷安置到了廊州。六月,唐玄宗李隆基因避“安史之乱”而出京西逃。七月,新皇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为至德。八月,杜甫只身从廊州投奔灵武,不顾家室安危,意欲请缨报国。可是不料中途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到长安。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此时的杜甫在长安失去了自由,同时又目睹到叛军烧杀抢掠的残暴情境,所以就写下了《哀江头》、《春望》、《悲青坂》等等一系列诗篇,抒发自己内心的郁愤。也正是在长安时期,杜甫日夜思念着远在鄘州的妻子和儿女,深感孤独,心情非常惆怅。于是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他写下一首《月夜》,来寄托自己的一片情思。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忧国忧民的感情,低回激荡,感人肺腑。可是这首《月夜》,在风格上和其它的诗却稍有不同。在兵荒马乱之中,对于妻子儿女的深沉的爱,表现得很细腻、具体,想象得又很丰满。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说,杜甫也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两句,是想象之词。本来是杜甫面对着明月在思家,可是他却偏偏写的是家人面对着明月在想自己,这样,就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写得更深切了。

闺中,指的是自己在鄜州的妻子,“只”“独”两字,极度形容妻子的孤单,或许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是常常一同望月吧,现在,杜甫想,他的妻子只能是独自一个在看那鄜州的明月了,她能想到杜甫也在看那长安的明月吗?她能想到杜甫正在思念她吗?“千里共婵娟”,他们的心,通过皎洁明媚的月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忽从妻子说到小女儿,寓意特深。盖人处苦难,如果能从身边找到共同语言,也不失为一种慰安,然而妻的身边虽有儿女,可惜“儿女尚小,虽与言父在长安,全然不解”(《杜臆》),所以还是等于零,进一步证实了上句的“独”字。同时,天真的孩子不解忆长安,而在长安的父亲又怎能不忆及孩子呢?正因为孩子太小,才越招人惦记呀。正是“养儿才知父母情”呀。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由情到爱,也是想象对方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全是虚拟,而且诗人将自己的妻子写得如美女一样,可见爱得已经几乎有些痴迷了。王嗣奭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杜甫的诗歌中大多是沉重的叹息和痛苦,写妻子写得近乎香艳的确是绝唱。在诗歌的题材和风格中虽显得另类,但这才是大诗人“全能”不可或缺的部分。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的想象虽已融进了诗人自己,但其空间位置依旧安设在妻子一边。诗人把妻子怀念自己的情景想象得愈真,就愈是反映了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切。妻子的情景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反映出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正在长安城内,独立中庭,翘首远望,身似木而心如沸,形似静而神如驰,其神魂早已飞到妻子的身旁了。这就是这种奇特构思的镜花水月之妙用。

杜甫也有痴情的一面,在动乱时期思念妻子,写下非常暖心的一首诗

杜甫总说自己这一生都愧对与妻子,“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虽然妻子跟着他受尽了苦,但妻子也一直不离不弃,而他也不曾辜负妻子的陪伴。我们印象中的杜甫,总是一副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形象;却不知,他也有如此痴情的一面,实在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