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因何取胜?为何最大的推手竟是建文帝?

作者:是湛蓝色的蓝

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非常的伤心。当时的朱允炆还是一个小孩子,但是非常的懂事,他劝告皇爷爷保重龙体,不要过于的悲伤,这小朱允炆的表现,让朱元璋大为意外,随后就把朱允炆留在了身边,细心培养。后来朱允炆长大之后,学识日渐增多,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最后朱元璋就决定把这个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朱元璋是马上得天下,再加上天下久经战乱,需要一位仁君来治理,还有一部分原因,和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有直接关系。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因何取胜?为何最大的推手竟是建文帝?

传说中的朱元璋

但是面对在外手握重兵的藩王,如果是朱元璋、朱标任何一人在世,他们这些人绝对称得上是帝国坚固的屏障,但要朱允炆来面对他的这些叔叔们,老朱还是不放心的。于是朱元璋就想用佛法来教化这些儿子们,给各位在外的藩王都派去了一个和尚,美其名曰为教化,实际为监视,其中,给燕王朱棣派遣的和尚名叫道衍,这个道衍和尚是一个奇人,可以说朱棣后来能够成事,成功登基为帝,道衍是居功至伟。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因何取胜?为何最大的推手竟是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和道衍和尚

建文皇帝朱允炆自小受到诗书熏陶,从个人性格来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登基之后,虽说勤勉政务,但也缺乏实践经验,登基之初,根基还未稳固,直接大手一挥,开始了政治田产,削弱藩王,看似决策是为国为民,实际上,这就体现出了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未从大局着手,直接导致了乡绅豪强的不满,各地藩王的反抗,为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拉开了大幕。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因何取胜?为何最大的推手竟是建文帝?

建文帝和李景隆

建文皇帝遗迹的书中,记录一个事情,有大臣上书,江南的很多寺院有大量的侵占田产行为,这些田产不用纳税,请求朝廷加以限制,建文帝同意了这个观点,实际上,这些寺庙的田产,很多都是当地豪强士绅挂靠在寺院名下的,建文帝支持了这个主张,也就等于了得罪了背后的这些乡绅豪强,在封建王朝,乡绅豪强可以说是国家的主要力量,这改革就改革,新皇上任三把火,大家都挺配合,问题是,你这皇帝根基未稳,却上来就给乡绅豪强他们捅刀子,这谁乐意?这就直接削弱了地方上对中央政府的好感和服从,也成为了靖难的推手。

当建文帝拉开削藩的大幕后,有的藩王没实力,有的没胆子,有的没时机,面对建文的手段,也只能伸脖子挨一刀,只求委曲求全了,正当建文感觉,这改革也没有史书上说的难时,碰到了硬茬子。燕王朱棣不干了!在道衍的撺掇之下,拉着一大家子就跟建文侄子对着干了。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因何取胜?为何最大的推手竟是建文帝?

靖难之役

起兵之后,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景隆领10万人马,前去平叛,但是太卿黄子诚上书指出,李景隆中邪不分,不能把兵权交给他,甚至有御史尚书强烈要求立刻斩杀李景隆,但是建文帝都没有采纳,但是在史书当中却记载了,正是这个太卿黄子成他推荐的李景隆。实在是前后矛盾,让人摸不到头脑,明史中记载,正是这个李景隆打开了他驻守的南京城,放入了燕王朱棣的军队。书中还记载,当燕王的军队已经逼近南京城的时候,大臣请皇帝下诏,让各地派兵来勤王,但是皇帝的诏书是发下去了,但是各地的兵却一个都没来,可见那时候,建文帝已经被老朱家的这些宗亲们给抛弃了。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因何取胜?为何最大的推手竟是建文帝?

得罪了帝国两大势力的建文,剩下的只有文臣的支持,这帮文臣在和平盛世时期,还算是帝国的栋梁,但是在战乱时期,这帮人的作用也就是仰天大骂,真要去战场了,一个个还真扛不住,在李景隆报废了帝国主力军队之后,朝中一时无人可用,后世中,传说建文帝给燕王朱棣去过一封信,说让他撤兵,并且给他封一个超大的王爵作为条件,让他撤兵回城。朱棣动摇了,造反有风险啊,一个搞不好就是一家人掉脑袋的大事啊,正在犹豫时,正是道衍和尚拉住了朱棣,无比坚定地让朱棣接着干下去,造反,哪有说造一半就回去的,回去之后,朝廷就算现在没时间收拾你,但一等他腾出空来,多大的王爵那也是咔嚓一下的事,所以啊,这个仗必须要打下去,不获全胜,誓不收兵!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因何取胜?为何最大的推手竟是建文帝?

靖难之役全程图

由此看来,当年老朱给各位儿子派去监视的僧人,倒是起到了反作用,不仅没帮助建文坐稳江山,还成为了朱棣最坚硬的动力,要是当年没有道衍,保不齐朱棣还真就回了北京驻地受封赏了。

当靖难之役落下大幕时,后世众说纷纭,尤其是朱棣如何在劣势兵力的情况下能够一举靖难成功,在我看来,并不是朱棣打仗有多勇武,真正让他取得胜利的最大帮助,来自于建文,建文皇帝的理想主义,读书人的局限性,施政过于理想化,并没有分清帝国的矛盾主体,一股脑的就是干,直接把宗亲和乡绅豪强得罪的死死的,但凡有一方支持建文,朱棣决不能入主紫禁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