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作者:文学私秘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罗马尼亚电影《最后一颗子弹》在国内公映的时间在1981年。

电影的主角是罗曼警长,而这部电影之前还有一部前传《清白的手》,但《清白的手》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最后的一年才放映,不知为什么当时引进的时候,未按照电影拍摄的顺序,按照前后关系引进罗曼警长系列片。

《清白的手》里,罗曼警长的好友米克洛万被匪徒打死,留下了最后一颗子弹。在本集里,罗曼警长一直在怀里藏着战友的武器,揣着为战友复仇之心,最终灭掉了上集里就已经暴露出真面目的凶手。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这样,当年放映《最后一颗子弹》的时候,中国观众根本不知道影片一开始就牺牲的罗曼警长的战友米克洛万警长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明白,最终罗曼警长杀死终极匪徒的最后一颗子弹意味着什么。

而值得注意的是,《清白的手》还是八十年代最后一年举办的“罗马尼亚电影周”参展的三部影片之一,可见这部影片进入中国,也是罗方推荐而来的。

不过,可想而知,《清白的手》在国内放映的时候,远没有《最后一颗子弹》当年放映的时候,给中国观众带来的惊艳之感。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而今天我们可以从网络上看到更为完整的《最后一颗子弹》片源,当我们比较一下,与上译厂翻译的公映影片内容上有何差异的时候,会发现1981年国内公映的时候,电影还是剪掉了不少镜头。

剪掉的镜头集中在夜总会里的一段舞蹈场面。当时,匪徒意识到罗曼警长对他的威胁,便派亲信去网罗杀手,商洽干掉罗曼警长。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匪徒亲信在夜总会里,与一个杀手进行了密商,亲信拿出罗曼警长的一张照片,说此人与自己有私仇,让那个杀手去干掉他。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在这个杀气四溢的场面中,前台上却是穿着比基尼的舞蹈演员在那里甩胳膊、扔大腿,充分展示肢体柔韧的天赋。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启动,这样的镜头的确有一点出格。这一组镜头的设置,有一点模仿《列宁在一九一八》的意思。因为在苏联的《列宁在一九一八》这部电影中,恐怖分子密谋暗杀的场所,也是在一个豪华的芭蕾舞厅里,舞台上演出了《天鹅湖》的芭蕾舞片段,而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在中国放映的时候,中国观众对这段充满着艺术美感的《天鹅湖》插曲情有独钟,压抑的追求艺术的天性,令部分中国观众念念不忘这一段优美的小天鹅舞。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因此,《最后一颗子弹》把一场杀人越货的场景安排在艺术氛围浓郁的舞蹈场景中,可以举重若轻地用艺术的柔美气息,冲淡凶杀带来的肃杀恐惧,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惊醒,在这种袒胸露臂的人体艺术展览中,却隐伏着对生命的扼杀的阴谋,由此凸出了这种讴歌生命与灭绝生命之间的强烈反差,产生一种《三言》、《两拍》涉及此种情境的特有的警示、警醒、警戒作用。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但这种镜头在进入中国影院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遭遇到了剪刀的程咬金式一击,当时的中国观众根本没有机会,见识到暗杀的密谋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场景里发生的。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上译版里只有这个虚化的镜头

我们现在在上译版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公映版唯一剩下的是两个衣冠楚楚的匪徒在那里交头接耳,密谋商量,而背景的跳舞女郎如果不注意的话,根本一点看不到。逃过剪辑刀的寥寥几个镜头,是密谋者的前景后的虚化的背影,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跳舞女郎的柔若柳枝的身体,而身体的细节,都被镜头给遮蔽了。

当然,这样删剪的好处,是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注意前景的枪战故事,避免节外生枝,受到无关要素的干扰。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清白的手》的续集,《最后一颗子弹》还是受到了前集的影响。《清白的手》里突出了两个警长之间的观念之争,罗曼相信法律,而他的战友米克洛万则信奉黑暗里的公正,主张以暴抗暴。这几乎是所有的警匪片的共性的宣扬的主题。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而在《最后一颗子弹》里,罗曼警长不得不接受了他战友当年宣扬的以毒攻毒主张。他在米克洛万的墓前,说出他心里的话:“还是你说的对”。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后来在影片里,罗曼警长逐渐倾向了暴力化执法,他对那些抓到的匪徒,也是拳打脚踢,逼对方交待真相,而在最后面对终极匪首的时候,他根本不再坚守他的法律底线,而是拔出隐藏着的枪支,一枪结果了匪首的生命。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注意一下,他的这种击毙匪首的办法,正是当年他的好友米克洛万所采用的手法。米克洛万在四面包围的情况下,把手里的枪支交了出去,但是他裤腰里还藏着一把枪,在转身的时候,他迅速地拔出枪来,对准已经麻痹的敌手,剑出奇招,一枪毙命。他的这种操作,正是《最后一颗子弹》里罗曼消灭对手的绝招,可见,罗曼不仅接受了战友的信条,同时也效法了米克洛万的出其不意杀敌的方式。他用的是战友的最后一颗子弹,这是物质上的,更是用战友的理念,去完成了对敌人最后的剿灭。

因此,《最后一颗子弹》里对战友的祭奠很有深意,是从两个层面上完成了向战友告慰的仪式与致敬。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而没有看过《最后一颗子弹》前集《清白的手》的当年观众,显然无法看出《最后一颗子弹》里潜藏着的深刻意蕴。

而在情节设计上,《最后一颗子弹》也是对前集《清白的手》的升化与深化。

《清白的手》里警察的目标对手是一帮纯粹的匪徒,而在《最后一颗子弹》里则硬性地转化到国际间谍上来。实际上,《最后一颗子弹》的这种转换非常生硬,从情节上来看,《最后一颗子弹》的故事线索,本来应该沿着《清白的手》的故事走向,把前集里的匪首绳之以法就可以了,但是如此演绎下去,不过是《清白的手》里的故事的寡淡了结,也没有多少线索可以充实一集的内容,所以在《最后一颗子弹》里,出现了另一个线索,那就是前集的抢劫匪徒,卷入了一起间谍案中。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前集中的匪首塞马卡在本集里,与间谍案搞在了一起,而塞马卡对手下也说:“我们已经卷到政治里去了。”从中可以看出《最后一颗子弹》对《清白的手》的升级所在。日后在莫多万警长系列中更直接与政治主题紧密相关,远不是开篇的《清白的手》那么纯粹是一个刑事犯罪的问题。

在《最后一颗子弹》里,安排了一个曾经的德国间谍,这人是罗马尼亚人,二战期间一直为希特勒效劳,称得上是德国间谍机构的活档案,而他手里掌握的这些谍战秘密,在二战结束后已经大幕拉开的“冷战”时代,依然是炙手可热的重要信息源,所以盟军也派出了一个上校前来接洽,意图把这个德国间谍搞到手,从纳粹的遗产中,获取即将展开的冷战中的胜算。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这个情节,其实是非常生硬的,是《最后一颗子弹》里新增添的内容。如何让这个线索,交织进前集的对匪首塞马卡的追踪线索,是《最后一颗子弹》必须说服人的关键。电影里特意交待,盟军的上校与塞马卡进行一笔交易,从电影的叙述来看,盟军是希望塞巴卡帮助他们找到德国间谍,然后一起逃往国外。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通过这样的情节关联,总算把前集的塞马卡匪徒拉扯进了国际间谍案。然后在修道院里,展开了占据电影近乎三分之一时间的暗战交锋,罗曼警长也深入敌巢,潜入修道院,在这里,查到了塞马卡在前集中所犯下的劫持案中的同伙人,这一点,夯实了塞马卡的罪状,同时,也顺便查到了德国间谍的行踪,最后在德国间谍与盟军上校结伴逃跑时,一举捉住了这两个在本集中新增加的政治敌人。

把这两个节外生枝派生出来的敌人抓获后,电影又回到《清白的手》里的抓凶主题,罗曼警长接到上级通知,前往烟花巷里抓捕塞马卡,在这里了结了罪犯,完成了电影的惩凶标的。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可以看出,《最后一颗子弹》与前集一样,电影里的情节线索,都是通过外围的信息提供者引入切入窗口,告发了信息,然后顺藤摸瓜,一路追踪下去,就找到了终极凶手。因此,《最后一颗子弹》与《清白的手》一样,都不同于福尔摩斯的推理路线,而是来无踪、去无影的“告发模式”启动了故事的发展进程。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在《最后一颗子弹》里,开始的时候,是《清白的手》里的为罗曼警长提供重要情报的小偷的弟弟瓦尔克给予了罗曼一个重要的情报,告发了他的东家藏有武器,而这个东家,正是罗曼一直追着不放的终极匪首塞马卡的哥哥,这样,一个偶然的情节,便无巧不成书地帮助了罗曼对真凶的追查,一点没有什么从蛛丝马迹中进行破析解读的推理必杀技,所以,罗马尼亚的这种电影套路里,看不到推理片的丁点儿痕迹,只是通过一个自己凸显出来的线索,开启电影的追访路径,然后在这个一路延展下去的故事链条上,展现电影里的火爆的枪战场面。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在本片中,可以看出,电影有意展现了火车上的枪战、盘山道路上的追车场面、雪野上的枪战等等情节,把这些场面,安排进电影里的各个故事脉络时段中,便完成了电影跌宕起伏、眼花缭乱、松紧得当的情节走向,已经让电影具有了足够吸引人的成份。其实,撇开电影里的隔一段时间便推出的一场火拼场面,整个电影的故事,其实是非常简洁明了,并没有什么深奥的逆转性的构思与深刻的对人性的剖析。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而这种火爆的场面,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观众眼前展开的时候,显然具有了足够的惊悚度与惊艳度,从而让罗马尼亚电影一度时期成为国外娱乐片里的佼佼者,其实凭心而言,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的交火场面,拍的头绪比较紊乱,镜头也是摇来摇去,人物在针锋相对时的心理活动并没有作出跟进式的刻画,所以,虽然电影是上译厂配音,但电影里的台词,却少见同样是出于上译之手的《追捕》里的台词那样字字珠玑的妙语连珠,这不能不说是罗马尼亚娱乐电影在刻画人物时的意识与功力不足。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而在八十年代的电影放映环境下,过多的裸露身体的镜头,还是电影剪辑刀的重点守株待兔对象。《最后一颗子弹》里的被剪掉的舞女跳舞的场面,与之前同样是罗马尼亚电影的《橡树,十万火急》中删去了的舞女群舞的香艳场面一样,都遵循了一样的删剪原则。

当我们今天司空见惯这样的展示女性身体的镜头的时候,再来回访一下我们中国译制片引进过程中的今天看来如同花絮与趣闻的隐性小秘密,或许我们能够更切身与切实地感受到时代观念的变化与进步。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

罗马尼亚电影评点:

横贯整个八十年代的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莫多万”警长系列梳理

罗马尼亚“莫多万”警长开篇之作《清白的手》,奠定系列总体基调

《爆炸》是不是罗马尼亚电影中“搂搂抱抱”模式的代表性作品?

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中今天事后诸葛亮看出来的不祥之兆

《巴布什卡历险记》虽是儿童片,但却给当时的观众留下恐怖的阴影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一窥罗马尼亚电影里的隐性的国家意志

《橡树,十万火急》1978年版与央视版相比删除了舞女跳舞段落

罗马尼亚电影《勇敢的米哈依》的爱情描写,看似闲笔,却事关主题

《多瑙河之波》影响中国电影的不仅仅是接吻镜头,更包含觊觎模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