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言两语评:赵燕侠、李少春、李和曾、杜近芳、杨荣环、李金泉

作者:荷露团珠

京剧几百年的历史,出现过很多优秀艺人以及大师级演员,他们是京剧得以成为国剧的重要保证。那么,演员在长期的演艺事业中,即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的发挥创造,这个也是艺术前进的必然。然而,一些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和自身的个人条件,以及认识上的局限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很多的不成功的改革例子,这些情况,其实每个艺人一生中都有,只是有的人的一些问题会明显影响和困扰他一生,成为阻碍他进步的绊脚石。而有些天赋高的艺人,就会很快突破桎梏,艺术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谈的几位艺人虽然称不上大师级别,但是在他们同时代的演员中都是很杰出的,但是很多艺人的很多不足和缺点也是制约他们更能进一步,成为大师的枷锁,使他们难以突破。下面我就用三言两语的形式,浅谈几句几位艺人的优缺点,供喜爱这些艺人的同好思考。

三言两语评:赵燕侠、李少春、李和曾、杜近芳、杨荣环、李金泉

赵燕侠

其一,赵燕侠:有人戏称她的那种真假声(指大小嗓结合)的嗓音、唱法为“大口落子”。也有人说她已经形成了一派,我个人认为她缺乏形成流派的许多要素,派形成的三大要素基本不占,所以,虽然官方承认,但其实她也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流派。因为,她的艺术,即使有特点,那也不是成派的关键,何况特点的好坏还有标准,赵的字音倒字一片,就难过字音这一关。再加上基本没有传人,群众传唱,以及自己独有的,观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剧目,所以她如果哪天离去,她的东西会和她一块带走的,我们叹息也没有用。

三言两语评:赵燕侠、李少春、李和曾、杜近芳、杨荣环、李金泉

李少春

其二、李少春:李作为余叔岩大师的入室弟子,是聪明有天分有条件的艺人。但可惜的是他涉猎的领域太多了,他得意于杂而失之于杂,他最后在老生上的唱功成就,都没有他专而不杂的师姐孟小冬高,这真是耐人寻味!再加上后来要搞什么京音代替上口字尖团字,就更是相当失败的改革了。当然,最后也没闹成功吧,人们记住的仍然是他的传统戏,如果李少春专研集中一点,那都是能创出新流派的人才,但是,杂了任你天分在高也是顾此失彼,最后一事无成。

三言两语评:赵燕侠、李少春、李和曾、杜近芳、杨荣环、李金泉

李和曾

其三、李和曾:和高庆奎尖亢的嗓音完全相左的一条没有立音的横嗓子,因为有背景成了49年后跻身于名家的演员,大合作居然和张君秋合演《坐宫》,但和高先生比,他的唱最大的感觉就是楞!实际也就算个比较好的演员吧,但绝对不是顶级的,到现在还有几个人记住他?

三言两语评:赵燕侠、李少春、李和曾、杜近芳、杨荣环、李金泉

杜近芳

其四、杜近芳:王梅两门抱,所以她的梅派火爆异常,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处是可看性强,但是任何东西过头激烈就失之于沉稳的回味,是个好艺人,但是格调无疑大打折扣,和梅派沉稳大气的王者之风比失之于过火,五、六十年代有过黄金期,但文革后嗓音落败,由此看来女演员的舞台生命的何其短暂。就如今天的张火丁,一嫁人,都成未知数了,不承认吗?

三言两语评:赵燕侠、李少春、李和曾、杜近芳、杨荣环、李金泉

杨荣环

其五、杨荣环:梅尚两门抱,嗓音的原因,学梅比较合适,但是他确是尚小云先生的正牌传人。但是,他的尚派戏和尚先生简直就是两个概念,特别是他嗓子柔弱有余,刚劲不足,更是使他的尚派戏唱腔上,根本就不能复原尚腔的那种刚劲挺拔的神韵!他的梅派伴奏裹花太多,虽然好听,但是风格失之于小气,同样,动作上也有这个情况,比如:名家合作的《四郎探母》,他的萧太后那个抛令箭的动作实在是小气之极的败笔,一国的女皇成了街头杂耍。

三言两语评:赵燕侠、李少春、李和曾、杜近芳、杨荣环、李金泉

李金泉

其六、李金泉:嗓音尖亢缺乏苍音,影响他的学生都成了摩登老旦,比如赵葆秀,袁慧琴。这些新新老旦,只是一味的直着脖子吼叫,没有收只有放,激情豪迈!有人称是什么“新李派”,对于老旦有高有低有苍音才是好老旦,(那是老太太不是大嫂子),否者,就是有缺陷,不完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