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缅怀杜近芳先生|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窦晓璇

缅怀杜近芳先生|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窦晓璇

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

窦晓璇

一个人在成长的路t.能遇到几位好老师,是带子的幸运和植气,将终生受益。记得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懵懵懂懂接触到京刷,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门神奇的艺术。正是在妈的教励和支持下,我10岁考人天津市艺术学校。从中专、大学到参加工作,经过老师们的口传心授和精心培育,我在艺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恩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先生。

我在少年时期,就听说了杜近芳这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我第一次看杜老师的戏,是京剧电影《野猪林》。李少春、袁世海和杜近芳等前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令我折服。作为学旦角的我,更关注杜近芳老师扮演的林娘子。她实在太完美了,我真是由衷地敬佩和喜欢。杜老师成为我心中崇拜的偶像和女神。有人说,我的长相和气质与杜老师比较相像,我便沾沾自喜,心中有过憧憬和期待。我相信缘分....

一切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当我的艺术之路刚刚起步时,命运垂青于我,把我与心中崇拜的杜近芳老师联系在了一一起。 我刚到北京京剧院不久,在北京市原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爷爷的关心、引荐和操办下,2007年,我拜在了仰慕已久的杜近芳老师门下,仿佛天上掉馅饼,荣幸地成为她的人室弟子。时光穿梭,一晃跟随师父 12年了,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师父是一一个非常要强的人,艺术上十分较真儿和拼命,还特别善于学习、思考。我跟师父学的第一出戏, 就是她的代表作《白蛇传》。师父教戏亲力亲为,从唱念做打舞,给我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细抠;尤其对重点场《白蛇传》中的“断桥”一折费了不少功夫,要求我情感充盈、演唱细腻。记得第一次演《白蛇传》,师父亲自为我把场。她说,比她自己演戏还紧张,两手提着我的彩鞋帮我赶妆,不离我左右。的确,师父在我身边,我很踏实,站在舞台.上更有自信。上学期间,我没练过“出手”。为了演好《白蛇传》,我现练,演出时由自己来踢“出手”。我心里暗下决心,要像师父那样,在艺术上严格要求自己。

缅怀杜近芳先生|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窦晓璇

京剧《柳荫记》窦晓璇饰祝英台

师父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说戏不仅仅是做示范,她更注重讲人物、讲故事、讲戏理,要求我把剧情和人物研究、琢磨透了,注重演内心,而不是演技巧。她还强调眼神的重要性,要求眼睛里要有戏、有内容、有神气。在吐字发声方面,师父的要求也很高。她要求我必须口齿清楚、嘴上有功夫,坚持练声、喊嗓,唱腔的每个辙口音都要练好、练瓷实。这样唱起来,音色都很漂亮、均匀,唱哪个辙口都没负担。唱念必须让观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感觉舒服。她说:“假如我是观众,在台下看戏,半天听不清演员唱的是什么,肯定没兴趣往下看,下次就不来了。我们演戏,首先要让观众看懂、听清楚。唱的、念的有韵味,给人以艺术享受,人家才爱看。多来看,喜欢京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这些年,我跟师父在一起相处才知道,她是如此地酷爱京剧,爱得纯粹,爱得深邃,爱到了骨子里。我觉得,她就是为京剧而生,一辈子为京剧事业奋斗,视京剧为生命。她老人家这辈子,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戏痴”。师父总说:“我这辈子,戏没唱够,等下辈子还要唱戏。”每次到她家去,我们师徒在一起聊的永远都是戏,经常是一说起戏来,少则连续几个小时,多则八九个小时。刚开始,我不理解,也不太适应。慢慢地,我懂师父了。师父是一一个对艺术极端负责和执着的人,一生只为京剧这一件事,京剧是她生活的全部。每次令我纠结的是,既想跟师父多学东西,又心疼师父,怕把她累着。每次聊戏时,而对她那兴致勃勃与滔滔不绝的表达,我真不忍心打断,只好让师父敞开心扉,把她心中的火花和溢彩绽放出来。这是师父一生的心血与结晶,我细细品味,尽力吸纳并消化师父传递给我的艺术精华和养分。我常常受师父感染,随她起沉没在那迷 人的京剧世界里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我很喜欢师父的另一部经典作品《谢瑶环》。我潜心向师父学了这出戏,同时向叶少兰老师学习小生的身段表演,向李浩天老师学习武生的表演做派,丰富和提升自己。师父对我演的《谢瑶环》比较满点,我也受到观众的欢迎和专家、同行的赞誉。208年第六届全国青年京附演员电视大赛之际,师父建议我以《柳荫记》中的“思兄·哭坟”参赛,当时教了这两场戏,至今仍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祝英台是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情义的闺门女子。师父说:“要想演好一出戏,必须抓住人物的灵魂深处,不断研究、挖据。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规众,表演才有依托,人物形象才更丰满、更具感染力。我随后在跟师父学全出《柳荫记》时,用了很大心思。剧中既有旦角戏,又有女扮男装、反串小生表演的戏,从行当上是青衣、小生两门抱,非常锻炼演员。女装时的祝英台温婉秀丽、多情可人;男装时的祝英台却英姿飒爽、潇酒翩翩,是另一番景象。 演员通过丰富的表演手段,逐渐走进祝英台的内心世界,最后达到生活在角色里。观众被“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打动,为两位主人公的命运而流泪。记得这出戏到台湾演出时,很受观众喜欢,也得到师父和专家的称赞。演《柳荫记》这出戏令我感触很深,每次演完,都沉浸在祝英台的情感世界里难以自拔。这的确是一出很动情、很凄美、有意味的经典之作。

在艺术上,师父的观念比较超前,也很开明。 她要求我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地,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刻苦努力和认真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代表作。她说:这样,京剧才能前进。而且,师父也非常支持我向其他老师学习、问艺。师父力荐并亲自带我登门向京剧表演艺术家谢锐青老师学演《佘赛花》,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师父还特别嘱咐我,一定要学习昆曲。在师父的鼓励下,我向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洵澎老师学演了昆曲《游园惊梦》,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丰富了自己。

缅怀杜近芳先生|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窦晓璇

京剧《佘赛花》窦晓璇饰佘赛花

师父从不阻止我参加新剧目的创作,并要求我们按照梅兰芳大师“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去尝试创作新戏。2014年,我们北京京剧院创排新编历史剧《屈原》。我在剧中扮演婵娟,师父在表演上给予了指点。彩排时,李恩杰院长请专家指导、把关,也请来我师父,专门听取她的意见。 原以为她对该剧有不同看法,不料, 师父力挺《屈原》这出戏,并欣喜地称赞剧组演员,用师父的话说:是一台嫩得跟小水葱似的青春阵容。 这是师父对后辈们的希望。同时,她对该剧提出了.些很好的建议。

2016年,我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梅派艺术人才培训班的学习,借此机会,跟师父学了《玉堂春》。这出戏属于骨子老戏,我以前也演过。这次,师父让我重新归路,完全按照纯王派的路子教我。首先,要求我弄清、吃透苏三这个人物,并在唱腔方面下功夫。在声腔技巧方面,师父要求我既要唱得声情并茂,而且要俏,达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统。 在行当上,以青衣为主,糅进花衫的表演,既端庄稳重,还要透出苏三多情的一面。通过唱,来突出苏三命运的“苦”字,对黑暗恶势力的“恨”字,幼年被卖的“怨”字,遇到崇公道这一善良者的“欣喜”;特别是对心上人王金龙的“爱嗔与期待”,还要注重与崇公道、王金龙及潘必正、刘秉义之间的交流和反应,使剧情层层递进。外形方面,要充分体现苏三神形兼备,称得上名满京城的“玉堂春”。按照师父的指教,我的演出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缅怀杜近芳先生|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窦晓璇

京剧《玉堂春》窦晓璇饰苏三

生活中,师父活泼开朗,心态超好,总说自己是“80后”。别人称师父为“国宝”,她却说是“活宝”,竟如此的风趣幽默。师父的说话声音柔美好听,神态古典,很优雅、很京剧,她说现在演旦角的有时候站在台上像个“大萝卜”,真是一个可爱、可亲、可人疼的“老小孩”。师父虽已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但身上洋溢着青春少女般的娇媚与纯真,骨子里散发着一位大艺术家的神情、气质,我们一辈子也赶不上。

师徒情缘,今生笃定。师父待我像亲闺女一般,不仅在艺术上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生活上也特别关心我、呵护我。我生病了,师父总是放心不下,牵挂着我,到处托人给我找医生。我去她家学戏,师父亲自给我做饭吃。我不忍心,饭后主动去刷碗,师父也舍不得,她说: “你要唱戏,必须保护好你这双手。”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我都要陪师父吃饭,吃她喜欢的烤鸭什么的。赶上工作忙,我有段时间没去她家里,也没给她打电话,师父着急了,反而打电话问候我。记得在给我说《霸王别姬》的剑舞时,师父的腿不好,胸底下不太利落了。为了说戏方便,她最后干陇把鞋脱了,光着脚通遍给我示范剑舞,当时感动得我快要哭了!师父为了我、为了戏,就是这般的痴迷和不顾一切, 真是痛得可爱、迷得可敬。每次我演出前,师父总要再给我下下挂, 也就是说,再作一作提示和规整。哪怕是已经学过、演过的戏,也是如此。师父认为,我挺像她的,我的条件和气质符合她的要求,扮相和感觉都适合她的戏路。我明白,这既是师父对我的喜爱,更是寄予我厚望。她也常常聊我的发展,在艺术上为我分析和规划。师父说,我特别适合排-出京剧《红楼梦》,而且是林黛玉的不二人选。

缅怀杜近芳先生|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窦晓璇

封箱戏反串越剧《红楼梦》

丁晓君、窦晓璇

我时常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恩之情,感谢我所在剧院领导的重视、栽培,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同人与各界朋友们,更感谢我的恩师杜近芳先生。她老人家不顾年事已高,慈母般手把手、心贴心地教导我、指点我、关心我、爱护我,让我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我深深懂得,舞台上认认真真演戏、生活中端端正正做人是硬道理。千言万语凝结为前进的动力,学好戏,演好戏,做好人,以报答组织的培养和师父的教诲。

缅怀杜近芳先生|我与师父的不解情缘|窦晓璇

杜近芳窦晓璇师徒合影

《杜近芳口述实录》

杜近芳口述 张正贵 陆蕾 采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