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7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军方先觉,召集4个师长商讨对策:“我们已经在衡阳守了整整47天。目前我们的状况大家也看到了,粮食也吃完了,子弹和炮弹都已经没有了。城里还有那么多兄弟受伤,没有得到救治。”
他看着4个师长,无奈地说:“我已经多次发电报请求重庆军事委员会援助,可是迟迟没有看到援军和粮弹。我觉得重庆把我们抛弃了,我决定我们的军队向日军请求立即停止战争。”
一个师长立刻站出来反对:“军长,那不是投降吗?我们都坚持了47天,不能这么做,这样会被人认为我们是汉奸的。”
方先觉进一步解释说:“我们不是无条件地投降,而是要求他们答应不杀害俘虏,救治受伤的官兵。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的军队还是会被日军歼灭的,投降还能保住兄弟的性命,不投降只能全军覆没。”
方先觉的一番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到底是降还是不降。

另外一名师长说道:“我同意军长的建议,不投降大家都得死,投降了大家也许还有条活路。”另外两名师长说:“我同意军长的决定。”持反对意见的师长看着大家都同意了,他说“行,既然大家都这么决定了。我也同意了。”
方先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是不是汉奸呢?这还得从他开始进入黄埔军校说起。
方先觉,1905年出生,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人,出身于乡绅世家,家里有5个兄弟,他排行老三,自幼在私塾读书。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立志成为一名律师。
1924年9月,方先觉如愿考入了上海法政大学的法律系专业,在学校里接触到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开始萌发了革命思想。
1925年黄埔军校的一期毕业生王仲廉到上海为军校秘密招生,满怀着爱国热情的方先觉得知这个消息,决定放弃自己原本喜欢的律师职业,主动报考黄埔军校,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黄埔军校三期的入伍生。
经过半年的艰苦训练,方先觉正式成为一名军校学生。在受训期间,有一天,方先觉和同学们发现学校的伙食突然变差了。他难以理解,作为一个培养讨伐北洋军阀的学校,理应善待军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毕竟是将来的栋梁之材。
他就去偷偷地问一个和自己平时关系好的伙夫,原来不是因为伙夫烧菜的水平问题,而是每天运送到仓库的食材突然变少了,一点肉都没有。
伙夫怀疑可能是军需官贪污了,伙食费减少了,食材自然也变少了。方先觉听到这个事,勃然大怒,心想着自己和同学们本来是来这里学习作战技能,报效国家,没想到被这样的好利之徒从中谋利,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马上回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同学们,有人高喊:“我们去教训那个可恶的军需官吧。”其他同学也跟着表示同意,方先觉挑了几个最要好的同学,带头去找军需官讨个公道。
方先觉一见到军需官,二话不说,就直接冲上去,一记拳头就打在了他的脑门上,同学们见状,也跟着冲上去,你一拳,我一脚地把军需官打趴下了,军需官被打得鼻青脸肿,在地上直打滚。
巡视的卫兵看见这个情况,赶忙把同学们拉开,军需官躺在地上,抱着自己的头,发出痛苦的惨叫。可学校高层不过问事件的起因,直接将方先觉开除了。而此时,他距离毕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啊!
方先觉离开学校后参了军,他喜欢冲在前头、替人打抱不平的行为一直都没有改变。虽然他的这种冲动的性格曾经让他吃了亏,但是他在打仗的时候总是一个劲地往前冲,反而慢慢就打出点名声来了。
一路从连长、营长升到了军长。方先觉在军队里威望很高,为什么大家都愿意为他卖命打仗呢?他很爱惜自己的士兵。有一次,他在长沙战役中巡视他的部队,士兵们按规矩是坐在地上吃饭的,他们看到方先觉军长来了,立刻扔下饭碗,站了起来,向他行军礼。
方先觉认为这样会打扰到士兵吃饭,就把这个规矩改了,以后不管什么军官来巡视,士兵吃饭时间都不需要站起来敬礼。他说道:“当兵这么苦,连顿饱饭都不能吃好,怎么行?”
当时的士兵犯了错误是要打屁股的,方先觉就对负责打屁股的人说:“用扁担打到屁股上声音不够响,你们以后就把扁担打到地上吧,这样就会响一点。”其实他不舍得打士兵,就用这种方式来减免士兵的惩罚。
方先觉从北伐战争开始,到台儿庄战役、长沙战役,在这几次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衡阳的保卫战让方先觉从一名“抗日爱国英雄”成为了“投敌汉奸”。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利,为了扭转局势,他们把魔爪指向了中国,意图打通我国东北部到越南的交通路线,召集了50万兵力,实施“1号作战”计划,开始了侵华以来的最大规模的进攻,主要火力集中在河南、湖南和广西三个省。
1944年4月,日军占领了郑州,5月许昌、洛阳连续失守,6月18日湖南省长沙相继沦陷,6月23日日军开始把目标直指衡阳。
衡阳号称是西南的门户和军事咽喉,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粤汉铁路和湘桂黔铁路的交叉点。日军为了得到这块肥肉,不惜调集了其中10多万的兵力疯狂进攻衡阳。
1944年5月,蒋介石让方先觉担任第十军军长,让他坚守10天,给他的兵力只有17000人,命令他不要进入衡阳,在衡阳城外守着,并且答应有援军支援。结果这一守就守了整整47天。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不浪费一颗子弹,方先觉向全军发出“三不打”的命令,看不见的不要打,瞄不准的不要打,打不准的不要打,让每一颗子弹都要了鬼子的命!
方先觉带领几个高级将领到前方的坡地上视察情况。结果对面不远处的日本人看到了他们,立即把炮弹直接向他们投来。
看到这个炮弹过来,大家都吓坏了,急忙跑到坡下面趴下。方先觉不仅没有躲闪,反而直挺挺地站在坡地上,眼睛一眨不眨,他觉得他自己是主将,一个炮弹掉下来就要跑,不像话。他的副官见状,立刻强行把他拽到坡下面。
炮弹落在了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结果久久没有听到任何声响,原来这是颗哑弹,虚惊一场。方先觉作为一名将领,面对生死,临危不惧。
方先觉把守卫的阵地建立在衡阳城外的制高点,周围都是由小山陵和小山包构成。根据这一地理形势,方先觉把斜坡面的山坡削断,变成直角90度的断崖,断崖下面深挖15米深、15米宽的壕沟,这个壕沟被称为“方先觉壕”,用来抵御外敌守卫衡阳。
在这个过程中,方先觉的第十军的手榴弹如雨点般地投向壕沟,日军在壕沟里四处乱窜,无处可逃。因为是垂直的悬崖,日军没有任何角度对准方先觉的部队开枪,只能疯狂地向空中开枪。
即使他们要回撤,也要从15米高的壕沟中用云梯爬出来才行,犹如笼中之鸟,插翅难飞。方先觉的这个壕延长了日军的冲锋的时间,日军损失惨重。
日军当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他们想出了很多其他的办法,曾用炮弹将西南的虎形巢阵地炸成斜坡,壕沟瞬间坍塌而失守。
在张家山和五桂岭阵地,日军使用放毒气的方法,结果这个阵地也失守了。在衡阳保卫战中,日军释放了大量的毒气,方先觉的部队只能戴着防毒面具或者用湿毛巾捂着口鼻。即使日军想出了架云梯、炮弹炸断崖、放毒气的三种方法,但还是死伤惨重。
日军对“方先觉壕”赞叹道:“这种伟大的防御工事,第一次在战争中见到,是中国军队多年以来和我军作战的智慧与努力的结晶。”
方先觉的第十军拼死守卫衡阳,击毙了大量的敌军,同时迫切等待援军的到来,他多次给重庆发电报,要求增援,可是援军迟迟没有到来,连支援的武器弹药也不见踪影。
方先觉和他的第十军垂死挣扎在衡阳整整47天,共击毙了敌军约2万人,打伤敌军近6万人,最后粮尽弹绝,只剩下1200名守军,他发现他和他的第十军已经成为弃子,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大量的伤病员还在城中未得以及时救治。
1944年8月7日,也就是方先觉投降前的一天,他把军部解散之后,向当时的重庆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发了电报,声称这恐怕是他的最后一电,并代表第十军的所有师长写了“来生再见”这4个大字。
方先觉想起了这47天奋战在前线,舍生忘死地苦苦保卫的衡阳最终还是要失去,心灰意冷地拔出了右腰后面的手枪,对着太阳穴扣动了扳机,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他身边的副官王泽洪发现了这一幕,立即箭步上前使劲地去抓他的手臂,子弹砰地一声穿透了屋顶,方先觉没有想到自己的部下会救下他,心中不免感到很失落。
他此时想到了还有受伤的战士还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他的救援,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自杀的想法,派参谋长孙鸣玉、副官处长张广宽去找日军指挥官商讨停战事宜。
他要求敌军不伤害俘虏,并且救治伤兵,可是敌军并没有同意方先觉的条件,而是把第十军收编重组,要求方先觉继续担任军师,否则要把伤兵全部杀掉,他被迫同意。方先觉要求日军救治伤兵,遭到了拒绝。后来日军还是不信任他,把他关在了天主教堂。
期间,他发高烧,拒绝接受日本医生的医治。
三个月之后,戴笠等派人把他救出,他辗转逃回到了重庆。到了重庆,蒋委员长接见了他,并且对他说:“衡阳失守,责任不在你们身上,你们已经尽力了。”蒋同时授予方先觉和他麾下的5名将领青天白日勋章各一枚,慰问金各100万元。
蒋任命方先觉为第37集团副总司令兼青年军第207师师长,他的5个属下也分别获得兵权。方先觉带领的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以少数敌多数、敌军伤亡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正面交战的城市保卫战。方先觉和他的战士们粉碎了日军妄图3天拿下衡阳,7天打通西南交通路线的野心。
孙子说,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战争并不是向前进攻才能获得胜利,迂回的作战方式也是能带来更大的利益。方先觉利用衡阳的地势,为衡阳之战量身定做了“方先觉壕”,让日军闻风丧胆,损失了大量的敌军兵力。
刘伯承评价方先觉“此人狡如兔、猛如虎,乃国军之悍将也。” 毛主席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高度评价,坚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
虽然方先觉的投降举动让很多人产生了异议,但我们也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他。他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衡阳保卫战中歼灭了2万敌军,击伤了6万人,这在抗日战争以来实属罕见。
——END——
作者:零露静好
编辑:随忆随静
排版: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