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影《入殓师》| 日式生死哲学的温情体现

作者:方圈

以往在家和母亲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特别喜欢在吃完饭的时候,讲这么一句话:

“又吃饱了,人生吃一顿少一顿。”

以前总觉得这句话有点颓废。吃饭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而且它还是延续生命的重要途径呢。

后来看了电影《入殓师》,才发现母亲的生死哲学,其实也像影片内涵那样,挺乐观的。对于吃饱肚子之后的感悟或者调侃,不就是对生活的豁达和尊重吗。

01

电影《入殓师》| 日式生死哲学的温情体现

日本的电影,对于死亡从来都不避讳。无论是《深夜食堂》,还是《情书》,都会用葬礼情节,来展开人世间一段又一段的生死别离,却又充满温情的细诉。

在电影《入殓师》的故事中,主角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原本是东京某乐团里的大提琴手,但随着乐团解散他也没了工作。无奈之下与妻子一同回到山形老家的他,在某天被报纸上的广告吸引了注意: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短工时。误以为是旅行社发出的招聘广告的小林前往应聘,然而无论是接待员还是社长都对工作内容闭口不提,追问下小林才得知,工作内容竟是为往生者进行纳棺(日语读音:Nou Kan,即NK)仪式!

得知工作内容后的小林犹豫许久,最终由于高额的薪酬而接下了这份工作。

02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职业:他们怀着温柔的心情与对逝者的尊重,为往生之人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令其重焕生前的美丽。

此即为,入殓师。

03

人世间,绝大多数人都对死亡抱持着不愿提及的态度。究其起因,或许是因为“死”通常与“失去”紧密相连。亲朋好友、师长后辈、哪怕是养了一段时间的小猫小狗…当这些生命离我们而去时,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感到悲伤。久而久之,死亡和与之相关的事物便也变得沉重而不可提及。

但离别始终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课题,于是这部对生与死有着深刻理解的影片,《入殓师》也就此诞生。

在此之前,东方文化对死亡的态度是忌讳的,在亲历死别前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遑论探讨。而每个民族对生死的理解大有不同。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当中,只要不被后人遗忘,死亡也并没有那么可怕;皮克斯电影《心灵奇旅》当中,死亡是直面自己心路历程,最终与自己和解的自然过程。

日本人在这方面十分矛盾:一方面喜欢脆弱易逝的事物,一方面执着于保留逝者最后的体面。但逝者已矣,又真的在意这份体面吗?倒也未必,正如片中的百合子所言,这更多是给了生者最后缅怀、赎罪的机会,满足生者的愿望而已。

正如开头的逝者,酷肖女性的青年留男,家人希望他当初作为女孩诞生,最后的妆容亦选择了女式;遭遇意外而死的不良少女美雪,母亲要求小林重新将她打扮成从前温和乖巧的模样——这都是生者执念的最好体现。

而除却对逝者的执念外,生者对自己同样有着执念。

被迫做了一次模特、在第一次工作便遇上“刺激”场面的小林也曾因为本能的厌恶和恐惧想要放弃,但在第二份委托到来,在旁观社长为往生者整理着装、描上妆容时,他却感悟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大意)若是不怀着温柔的心情,是无法做好这件事的——那庄重而充满敬意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美丽。

正是这份美丽,令小林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为此不惜与向来和睦的妻子发生分歧。想要穿一次长筒袜的奶奶、带着亲人留下的吻离去的爷爷…几个月里小林经历许多,当生机重新回到大地的时候,妻子美香带着新生命回到了小林身边,曾拜托美香要多多包容大悟的澡堂阿婆却去世了。

美香看着大悟用艺术般的动作为阿婆整理好仪容,最后为阿婆系上她生前喜爱的明亮的黄色丝巾。澡堂的常客爷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火化炉前说道,(大意)“死亡就像一扇门,而我就是守门人。越过了那扇门就能到达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我是这么想的。”

有的人对死亡恐惧不已,而有的人却认为越过门就到达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看到此处不由感叹。

04

《入殓师》,是一部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主演,于2008年上映的日本电影。

日本向来以严谨的匠人精神闻名于世,这点在影片与演员的表演之中亦有体现。剧组以“人人终将面对的事”为线索,不停地做采访,甚至亲自参与到入殓仪式中,不断摸索他们为自己设下的课题,正是这样的精神令这部影片如此优秀——画面充满了日式的美感,叙事流畅如行云流水,艰难而残酷的命题在日式的表达手法下变得充满温情,可以排入笔者近年来观感最佳影片前三。

在这里特别想说一下观影体验感这件事。这一次观影体验感特别的的好,上座率虽然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大家都安安静静的投入都到故事当中,尽管旁边有个男生哭到鼻塞,仍在尽量克制不哭声来。想必是电影故事的对他的深深触动以及共情。而笔者旁边的亲人,也已经默默湿掉几张纸巾。

05

就像导演泷田洋二郎所言:离别,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尽管对于生死的问题大家都敬而远之,想也不愿想,更别提彩排和预演了。但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上,内心都知道那一天早晚总会真正来临,所以会有种想偷偷窥视一下的心态。

趁电影在大陆重映之际,不妨就怀着这样窥视的心态,走进影院去上一堂关于离别的课。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