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武神楠木正成雕像
在提到日本三大悲情英雄时,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楠木正成。然而在日本战国末期也有一名悲情英雄,那就是效力于丰臣家的真田幸村。与此同时,他还被誉为日本战国最后的英雄。
虽然真田幸村被后世比作日本战国最后的英雄和日本第一兵,但他却并没有多少光辉的战绩。相反,他前半生所参与的几场大型战役也基本上都不是他本人指挥的,而是其父真田昌幸在幕后运筹帷幄。
战国武将真田幸村画像
公元1567年,真田幸村出生于甲斐真田家,其父为日本战国时期的智将真田昌幸。真田家原本也是望族之一,一直依附于豪族武田家。在武田家覆灭后,真田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只能依靠先前武田家赏赐的土地和城池苦撑一方。
在武田信玄在世期间,真田家与织田家并没有什么紧密的关系,二者之间也并未形成同盟关系。直到武田家覆灭后,真田家才投奔了织田家。然而不久织田信长就在本能寺之变中自尽,织田家也没落了下去。随后,真田家选择依附于德川家。
真田家旧主武田信玄
公元1583年,真田昌幸在上田地区建立起了一座城池,确立真田家对此地的统治,这便是上田城。上田地区为四战之地,各地大名都想要夺取这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所以上田城也就成为了各大名争夺的目标。
三年后,德川家康向真田昌幸索要沼田城的归属权,直接被真田家所拒绝。不久,德川家康怀着报复心态兵发上田城,与真田家展开了上田合战。双方之所以会兵戎相见,主要是因为此时的真田家已经依附于德川家,按理来说不应当违背德川家康的命令,且沼田城也本就不是真田家的领地,而是真田家在武田家灭亡后强占而来的。所以真田昌幸的拒绝让德川家康感到这是叛变,故而才会兵发上田城。至于真田昌幸为何会拒绝德川家康的要求,《世界大百科事典》一书中曾经提到:
"武田勝頼より上野国沼田城一円を与えられる。1582年(天正10)徳川家康に属し,信濃国上田城を安堵されたが,85年家康が沼田を北条氏直に与えようとしたため家康と対立し豊臣秀吉に属す。"
(译文:起初真田家是从武田胜赖那里得到了上野国的沼田城。1582年时,真田家依附于德川家康,被安置在信浓国上田城。1585年时,德川家康欲将沼田交给北条氏直,真田家这才与家康对立,最后隶属于丰臣秀吉。)
对真田家予以庇护的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错误的以为,从已经覆灭的武田家分离出来的真田家毫无战斗力可言,故而放松了对敌人的警惕,率领七千人贸然进攻上田城。此时的真田军还不足两千人,但在真田昌幸的指挥下,以四十人的代价就消灭了德川军一千余人。不甘心失败的德川家康本想以围城的方式困死城中守军,但在得知地方援军上杉军即将抵达战场时,才不得不选择撤退。
战后,德川家康更改了对真田家的态度,通过联姻的方式缓和了两家关系,将本多忠胜之女本多小松嫁给了真田昌幸的长子真田信之。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联姻会为后来真田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本多忠胜之女本多小松
早在上田合战展开之前,真田家为了巩固与上杉家的同盟关系,将次子真田幸村当做人质送到了上杉景胜的手中。虽然他的身份是人质,但并没有因此在上杉家得到冷遇,上杉景胜反而对他十分重视。
战后,真田家与德川家的敌对关系得以解除,此时的真田昌幸也不再需要上杉家作为后盾,而是转投了丰臣秀吉。此时的丰臣秀吉已经官至太阁,无疑是掌握天下实权的关键人物。只要能够依附于丰臣家,那么整个真田家的安全都将得以保障。公元1586年,真田幸村被丰臣秀吉所接纳,并成为他的近身侍卫。
官至太阁的丰臣秀吉
在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真田昌幸转投丰臣秀吉并非是悖主行为。早在公元1582年时,真田昌幸的旧主上杉景胜就已经与丰臣秀吉展开了和谈,丰臣秀吉放弃对上杉家的攻伐,并保留其领地;上杉景胜则向丰臣秀吉称臣,并获得了正四位的官阶。在这种逻辑下,上杉景胜的家臣也等于丰臣秀吉的家臣。再加上真田昌幸也愿意效忠丰臣家,所以真田昌幸成为丰臣秀吉的家臣也是合乎逻辑的。
而真田昌幸在一进入丰臣家后就得到了从五位的官阶,又直接成为了丰臣秀吉的近身侍卫,足可见对他的重视。换句话说,这也是对真田家的重视。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真田幸村才会感恩丰臣秀吉对他的知遇之恩,以至于使他决意对丰臣家效力致死。
真田家旧主上杉景胜
在真田幸村成为丰臣秀吉家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太多能够给他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毕竟他身为禁卫,很难有外出领兵作战的机会。到了公元1598年,真田幸村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的八月,丰臣秀吉在京都病逝,只留下了一个不能够理政的幼子和蠢蠢欲动的家臣们。
其中最具野心的家臣便是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立刻就活动了起来。先是不断与其他大名之间缔结秘密军事条约,拉拢更多的势力反对丰臣家;其次又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军备,争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公元1600年,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丰臣家旧势力与德川家康为首的新势力列阵于关原地区,准备展开一场世纪大战。此战不仅决定二人的命运,还决定日本未来的归属问题。在这关键时刻,真田家陷入了犹豫之中。
丰臣秀吉死后丰臣家的主心骨石田三成
前文已经提到,真田昌幸的长子真田信之迎娶了德川四天王之一的本多忠胜的女儿,这也就意味着真田信之只可能为德川家康而战;而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如果要选择为德川家康而战,那么就是背叛了丰臣家。如果站在丰臣家一方作战,那么就将与亲子和兄长为敌,实在难以抉择。最终,真田家一分为二,真田信之率部前往了德川家康的阵中;而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则加入了石田三成的军阵。
不过,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关原合战中来,而是负责阻止德川家援军的脚步。在战争爆发前夕,德川家康密令德川秀忠率德川军主力奔赴战场。一旦这支部队进入关原地区,那么德川联军将对石田联军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也就是说,只要能够阻止德川秀忠参与战斗,石田联军的胜算就将大大增加。
选择加入德川军作战的真田信之
果不其然,在德川秀忠行军至上田城时,因受到真田幸村的挑衅,故而选择强攻上田城。城中的守备力量虽然严重不足,但在这父子二人的指挥下并没有让德川军占尽一丝先机。多日缠斗后,德川秀忠才意识到即将错失关原合战的战机,于是率兵匆匆离去。然而在他赶到关原地区时,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已经结束了。好在这场战争以德川家康的胜利而告终,否则德川秀忠只能选择切腹谢罪。对此,《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一书中曾经提到:
"慶長5年の関ケ原の戦では父と共に石田三成方について上田城で籠城し,中山道を進む徳川秀忠軍を挑発してその西上を阻止した。"
(译文:在发生在庆长5年的关原之战中,石田三成命令真田幸村和真田昌幸二人坚守在上田城,挑衅从中山道赶来支援的德川秀忠军,阻止了德川秀忠的西上。)
关原合战战争示意图
总的来说,石田联军在关原合战中的战败与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没有任何关系。相反,正是因为父子二人拖住了德川秀忠及其率领的主力部队,才增加了石田联军在关原合战中的胜算。否则战事刚一打响,石田联军就将陷入被动的境地之中,败亡的速度也将更快。而关原合战失败的真正原因,则是因为小早川秀秋的突然倒戈,这才使丰臣家旧势力功亏一篑。
战后德川家康对那些曾经支持过石田三成的大名进行了清算,但却"意外"放过了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父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真田信之曾为二人努力求情,这才求得德川家康的网开一面。所以后世也常常认为,真田家在关原合战前之所以会分裂,是真田家所使用的政治手段。不管哪一方获得了胜利,至少都能够保证真田家的安全和血脉的延续。对此,笔者持肯定态度。
真田家家纹
关原合战过后丰臣家的势力出现了严重的萎缩,不过在当时还有着一席之地。此时掌握在丰臣秀赖(丰臣家主君、丰臣秀吉之子)手中的城池已经所剩不多,大阪城不仅为他的居所,也是丰臣家势力的核心。许多丰臣家的旧家臣往往在此密谋东山再起,进而推翻德川家康的统治。
公元1614年,丰臣家与被软禁的真田幸村建立了联系,希望他为丰臣家再度放手一搏。对此,真田幸村满口答应。从他被软禁时期的言行记载来看,真田幸村一直在等待着这样的一个机会。10月,真田幸村摆脱了德川家的监控,率领亲信进入了大阪城中,立刻就被丰臣秀赖敕封为军师。
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
由于丰臣家的军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保住大阪城才是首要任务,其次才是进攻其他地区,夺取那些被德川家康占领的土地。为此,真田幸村提出加固大阪城城防,在城墙外围新建一座被称之为"真田丸"的防御工事。所谓"真田丸",其实就是一座鹿岩,在大阪城南部城墙外侧延伸建造出一个扇形的新城墙。并在新城墙上设立箭塔等便于射击的防御工事。实际上这种防御体系在中国古代早已被广泛采用,算不得上是创意之举。
今天的大阪城
十一月,德川的主力部队也抵达了大阪城外,并对其完成了合围,进而逐步缩小包围圈。由于真田丸选址的特殊性,这就注定德川军在进攻大阪城前必须攻下真田丸,这也就决定了真田幸村将与德川军率先展开对决。在首次交锋时,真田幸村冷静沉着地指挥部队,以极少的代价歼灭了德川军两千余人。也正是因为真田丸未被攻下,这场被称之为大阪冬之阵的战役才宣告了结束。对此,《知恵蔵》一书中曾经提到:
"14年···信繁は冬の陣の篭城戦で大坂城の南方に真田丸と呼ばれる砦を作り、寡兵の豊臣方として徳川家康の本陣まで攻め込む奮闘を見せたが···"
(译文:1614年···真田幸村在冬之阵的笼城战中在大阪城的南方建立了被称为真田丸的要塞,率领着一支孤军向德川家康的本阵发起进攻,十分英勇···)
如今坐落在现代建筑群中的大阪城
不过参与到大阪合战中的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大阪冬之阵绝对不是德川与丰臣两家之间的最后战役,当下的和平也只是短暂的和平而已。在休战期间的一次宴会上,真田幸村曾明确提到了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认为丰臣家必然会走向灭亡,夺取天下并建立幕府的定然为德川家康。但是即便如此,他也要为丰臣家战至最后一刻。
公元1615年,大坂夏之阵打响。由于真田丸已经损毁,大阪城失去了唯一的屏障。再加上丰臣军屡屡败阵,士气早已跌落至谷点。在感觉到回天无力后,真田幸村决意与德川军展开最后的决战。5月7日下午4点,刚刚激战一场正在恢复体力的真田幸村被德川军斩杀,丰臣军也溃不成军、四散而去。次日,丰臣秀赖及其母亲浅井茶茶在大阪城内纵火自焚,丰臣家宣告灭亡。
丰臣秀吉死后丰臣家的主心骨浅井茶茶影视剧照
从当时的史料记载来看,真田幸村曾经不止一次想要贸然突入敌阵战死沙场,却每次都止住了脚步。根据他在两场战役中的表现和心态来看,不可能是因贪生怕死才打消了这一念头,而是为了给予德川军更多的打击、更好地保护幼主丰臣秀赖。
在大阪冬之阵和大坂夏之阵两场战役中,真田幸村也频繁设计进行斩首行动,目的就是将前来督战的德川家康的人头斩下。可以说,即便他深知丰臣家已经无法扭转乾坤,但也要拖上德川家康的性命为丰臣家陪葬。
大坂夏之阵真田幸村队表现模拟图
笔者认为,从真田幸村的战功来看,世人将其比作战国最后的英雄实在是有些夸张了,毕竟他的功绩远远不及同时期的武将或大名。无论是德川家康帐下的本多忠胜、还是丰臣秀吉帐下的福岛正则,战功都远比真田幸村要卓越得许多。总体来看,真田幸村的战绩也没有什么傲人之处,只能称得上是优秀,而算不上是一个站在其他战国武将头上的人。
不过,如果从他的忠义之举为出发点,那么真田幸村也确确实实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纲常伦理早已经被武士们抛弃到脑后,"下克上"的情况屡屡发生。即便是父子,也会因利益分配不均而自相残杀,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斋藤家的内乱。而即便在这种氛围下,真田幸村也能够保持初心,为报丰臣秀吉的知遇之恩而选择为丰臣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受利益所动,这才是最为难得的。
在翻看材料时,笔者也并未发现德川家康曾经尝试过招降真田幸村的举动出现。想来是德川家康也意识到了真田幸村的决心,非常清楚即便派出使者招降也并不能够动摇他为丰臣家效命的决心。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不予招降,所以才会明明能活捉他的情况下还是将其首级砍下。虽然真田幸村最后没有匡扶丰臣家回到巅峰,但还是尽了他臣子应尽的本分。
参考文献:
1.《世界大百科事典》
2.《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
3.《知恵蔵》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清论历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