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武神楠木正成雕像
在提到日本三大悲情英雄時,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楠木正成。然而在日本戰國末期也有一名悲情英雄,那就是效力于豐臣家的真田幸村。與此同時,他還被譽為日本戰國最後的英雄。
雖然真田幸村被後世比作日本戰國最後的英雄和日本第一兵,但他卻并沒有多少光輝的戰績。相反,他前半生所參與的幾場大型戰役也基本上都不是他本人指揮的,而是其父真田昌幸在幕後運籌帷幄。
戰國武将真田幸村畫像
公元1567年,真田幸村出生于甲斐真田家,其父為日本戰國時期的智将真田昌幸。真田家原本也是望族之一,一直依附于豪族武田家。在武田家覆滅後,真田家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本,隻能依靠先前武田家賞賜的土地和城池苦撐一方。
在武田信玄在世期間,真田家與織田家并沒有什麼緊密的關系,二者之間也并未形成同盟關系。直到武田家覆滅後,真田家才投奔了織田家。然而不久織田信長就在本能寺之變中自盡,織田家也沒落了下去。随後,真田家選擇依附于德川家。
真田家舊主武田信玄
公元1583年,真田昌幸在上田地區建立起了一座城池,确立真田家對此地的統治,這便是上田城。上田地區為四戰之地,各地大名都想要奪取這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地區,是以上田城也就成為了各大名争奪的目标。
三年後,德川家康向真田昌幸索要沼田城的歸屬權,直接被真田家所拒絕。不久,德川家康懷着報複心态兵發上田城,與真田家展開了上田合戰。雙方之是以會兵戎相見,主要是因為此時的真田家已經依附于德川家,按理來說不應當違背德川家康的指令,且沼田城也本就不是真田家的領地,而是真田家在武田家滅亡後強占而來的。是以真田昌幸的拒絕讓德川家康感到這是叛變,故而才會兵發上田城。至于真田昌幸為何會拒絕德川家康的要求,《世界大百科事典》一書中曾經提到:
"武田勝頼より上野國沼田城一円を與えられる。1582年(天正10)徳川家康に屬し,信濃國上田城を安堵されたが,85年家康が沼田を北條氏直に與えようとしたため家康と対立し豊臣秀吉に屬す。"
(譯文:起初真田家是從武田勝賴那裡得到了上野國的沼田城。1582年時,真田家依附于德川家康,被安置在信濃國上田城。1585年時,德川家康欲将沼田交給北條氏直,真田家這才與家康對立,最後隸屬于豐臣秀吉。)
對真田家予以庇護的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錯誤的以為,從已經覆滅的武田家分離出來的真田家毫無戰鬥力可言,故而放松了對敵人的警惕,率領七千人貿然進攻上田城。此時的真田軍還不足兩千人,但在真田昌幸的指揮下,以四十人的代價就消滅了德川軍一千餘人。不甘心失敗的德川家康本想以圍城的方式困死城中守軍,但在得知地方援軍上杉軍即将抵達戰場時,才不得不選擇撤退。
戰後,德川家康更改了對真田家的态度,通過聯姻的方式緩和了兩家關系,将本多忠勝之女本多小松嫁給了真田昌幸的長子真田信之。誰也沒有想到,這場聯姻會為後來真田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本多忠勝之女本多小松
早在上田合戰展開之前,真田家為了鞏固與上杉家的同盟關系,将次子真田幸村當做人質送到了上杉景勝的手中。雖然他的身份是人質,但并沒有是以在上杉家得到冷遇,上杉景勝反而對他十分重視。
戰後,真田家與德川家的敵對關系得以解除,此時的真田昌幸也不再需要上杉家作為後盾,而是轉投了豐臣秀吉。此時的豐臣秀吉已經官至太閣,無疑是掌握天下實權的關鍵人物。隻要能夠依附于豐臣家,那麼整個真田家的安全都将得以保障。公元1586年,真田幸村被豐臣秀吉所接納,并成為他的近身侍衛。
官至太閣的豐臣秀吉
在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下,真田昌幸轉投豐臣秀吉并非是悖主行為。早在公元1582年時,真田昌幸的舊主上杉景勝就已經與豐臣秀吉展開了和談,豐臣秀吉放棄對上杉家的攻伐,并保留其領地;上杉景勝則向豐臣秀吉稱臣,并獲得了正四位的官階。在這種邏輯下,上杉景勝的家臣也等于豐臣秀吉的家臣。再加上真田昌幸也願意效忠豐臣家,是以真田昌幸成為豐臣秀吉的家臣也是合乎邏輯的。
而真田昌幸在一進入豐臣家後就得到了從五位的官階,又直接成為了豐臣秀吉的近身侍衛,足可見對他的重視。換句話說,這也是對真田家的重視。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真田幸村才會感恩豐臣秀吉對他的知遇之恩,以至于使他決意對豐臣家效力緻死。
真田家舊主上杉景勝
在真田幸村成為豐臣秀吉家臣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都沒有太多能夠給他展示個人能力的機會。畢竟他身為禁衛,很難有外出領兵作戰的機會。到了公元1598年,真田幸村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的八月,豐臣秀吉在京都病逝,隻留下了一個不能夠理政的幼子和蠢蠢欲動的家臣們。
其中最具野心的家臣便是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立刻就活動了起來。先是不斷與其他大名之間締結秘密軍事條約,拉攏更多的勢力反對豐臣家;其次又暗中招兵買馬擴充軍備,争奪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公元1600年,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豐臣家舊勢力與德川家康為首的新勢力列陣于關原地區,準備展開一場世紀大戰。此戰不僅決定二人的命運,還決定日本未來的歸屬問題。在這關鍵時刻,真田家陷入了猶豫之中。
豐臣秀吉死後豐臣家的主心骨石田三成
前文已經提到,真田昌幸的長子真田信之迎娶了德川四天王之一的本多忠勝的女兒,這也就意味着真田信之隻可能為德川家康而戰;而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如果要選擇為德川家康而戰,那麼就是背叛了豐臣家。如果站在豐臣家一方作戰,那麼就将與親子和兄長為敵,實在難以抉擇。最終,真田家一分為二,真田信之率部前往了德川家康的陣中;而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則加入了石田三成的軍陣。
不過,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并沒有直接參與到關原合戰中來,而是負責阻止德川家援軍的腳步。在戰争爆發前夕,德川家康密令德川秀忠率德川軍主力奔赴戰場。一旦這支部隊進入關原地區,那麼德川聯軍将對石田聯軍有着絕對的兵力優勢。也就是說,隻要能夠阻止德川秀忠參與戰鬥,石田聯軍的勝算就将大大增加。
選擇加入德川軍作戰的真田信之
果不其然,在德川秀忠行軍至上田城時,因受到真田幸村的挑釁,故而選擇強攻上田城。城中的守備力量雖然嚴重不足,但在這父子二人的指揮下并沒有讓德川軍占盡一絲先機。多日纏鬥後,德川秀忠才意識到即将錯失關原合戰的戰機,于是率兵匆匆離去。然而在他趕到關原地區時,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決戰已經結束了。好在這場戰争以德川家康的勝利而告終,否則德川秀忠隻能選擇切腹謝罪。對此,《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一書中曾經提到:
"慶長5年の関ケ原の戦では父と共に石田三成方について上田城で籠城し,中山道を進む徳川秀忠軍を挑発してその西上を阻止した。"
(譯文:在發生在慶長5年的關原之戰中,石田三成指令真田幸村和真田昌幸二人堅守在上田城,挑釁從中山道趕來支援的德川秀忠軍,阻止了德川秀忠的西上。)
關原合戰戰争示意圖
總的來說,石田聯軍在關原合戰中的戰敗與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沒有任何關系。相反,正是因為父子二人拖住了德川秀忠及其率領的主力部隊,才增加了石田聯軍在關原合戰中的勝算。否則戰事剛一打響,石田聯軍就将陷入被動的境地之中,敗亡的速度也将更快。而關原合戰失敗的真正原因,則是因為小早川秀秋的突然倒戈,這才使豐臣家舊勢力功虧一篑。
戰後德川家康對那些曾經支援過石田三成的大名進行了清算,但卻"意外"放過了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父子。之是以如此,是因為真田信之曾為二人努力求情,這才求得德川家康的網開一面。是以後世也常常認為,真田家在關原合戰前之是以會分裂,是真田家所使用的政治手段。不管哪一方獲得了勝利,至少都能夠保證真田家的安全和血脈的延續。對此,筆者持肯定态度。
真田家家紋
關原合戰過後豐臣家的勢力出現了嚴重的萎縮,不過在當時還有着一席之地。此時掌握在豐臣秀賴(豐臣家主君、豐臣秀吉之子)手中的城池已經所剩不多,大阪城不僅為他的居所,也是豐臣家勢力的核心。許多豐臣家的舊家臣往往在此密謀東山再起,進而推翻德川家康的統治。
公元1614年,豐臣家與被軟禁的真田幸村建立了聯系,希望他為豐臣家再度放手一搏。對此,真田幸村滿口答應。從他被軟禁時期的言行記載來看,真田幸村一直在等待着這樣的一個機會。10月,真田幸村擺脫了德川家的監控,率領親信進入了大阪城中,立刻就被豐臣秀賴敕封為軍師。
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
由于豐臣家的軍力已經大不如前,是以保住大阪城才是首要任務,其次才是進攻其他地區,奪取那些被德川家康占領的土地。為此,真田幸村提出加強大阪城城防,在城牆外圍建立一座被稱之為"真田丸"的防禦工事。所謂"真田丸",其實就是一座鹿岩,在大阪城南部城牆外側延伸建造出一個扇形的新城牆。并在新城牆上設立箭塔等便于射擊的防禦工事。實際上這種防禦體系在中國古代早已被廣泛采用,算不得上是創意之舉。
今天的大阪城
十一月,德川的主力部隊也抵達了大阪城外,并對其完成了合圍,進而逐漸縮小包圍圈。由于真田丸選址的特殊性,這就注定德川軍在進攻大阪城前必須攻下真田丸,這也就決定了真田幸村将與德川軍率先展開對決。在首次交鋒時,真田幸村冷靜沉着地指揮部隊,以極少的代價殲滅了德川軍兩千餘人。也正是因為真田丸未被攻下,這場被稱之為大阪冬之陣的戰役才宣告了結束。對此,《知恵蔵》一書中曾經提到:
"14年···信繁は冬の陣の篭城戦で大坂城の南方に真田丸と呼ばれる砦を作り、寡兵の豊臣方として徳川家康の本陣まで攻め込む奮闘を見せたが···"
(譯文:1614年···真田幸村在冬之陣的籠城戰中在大阪城的南方建立了被稱為真田丸的要塞,率領着一支孤軍向德川家康的本陣發起進攻,十分英勇···)
如今坐落在現代建築群中的大阪城
不過參與到大阪合戰中的每個人都非常清楚,大阪冬之陣絕對不是德川與豐臣兩家之間的最後戰役,當下的和平也隻是短暫的和平而已。在休戰期間的一次宴會上,真田幸村曾明确提到了他對天下大勢的看法,認為豐臣家必然會走向滅亡,奪取天下并建立幕府的定然為德川家康。但是即便如此,他也要為豐臣家戰至最後一刻。
公元1615年,大坂夏之陣打響。由于真田丸已經損毀,大阪城失去了唯一的屏障。再加上豐臣軍屢屢敗陣,士氣早已跌落至谷點。在感覺到回天無力後,真田幸村決意與德川軍展開最後的決戰。5月7日下午4點,剛剛激戰一場正在恢複體力的真田幸村被德川軍斬殺,豐臣軍也潰不成軍、四散而去。次日,豐臣秀賴及其母親淺井茶茶在大阪城内縱火自焚,豐臣家宣告滅亡。
豐臣秀吉死後豐臣家的主心骨淺井茶茶影視劇照
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來看,真田幸村曾經不止一次想要貿然突入敵陣戰死沙場,卻每次都止住了腳步。根據他在兩場戰役中的表現和心态來看,不可能是因貪生怕死才打消了這一念頭,而是為了給予德川軍更多的打擊、更好地保護幼主豐臣秀賴。
在大阪冬之陣和大坂夏之陣兩場戰役中,真田幸村也頻繁設計進行斬首行動,目的就是将前來督戰的德川家康的人頭斬下。可以說,即便他深知豐臣家已經無法扭轉乾坤,但也要拖上德川家康的性命為豐臣家陪葬。
大坂夏之陣真田幸村隊表現模拟圖
筆者認為,從真田幸村的戰功來看,世人将其比作戰國最後的英雄實在是有些誇張了,畢竟他的功績遠遠不及同時期的武将或大名。無論是德川家康帳下的本多忠勝、還是豐臣秀吉帳下的福島正則,戰功都遠比真田幸村要卓越得許多。總體來看,真田幸村的戰績也沒有什麼傲人之處,隻能稱得上是優秀,而算不上是一個站在其他戰國武将頭上的人。
不過,如果從他的忠義之舉為出發點,那麼真田幸村也确确實實算得上是一個英雄。在那個戰亂紛争的年代,綱常倫理早已經被武士們抛棄到腦後,"下克上"的情況屢屢發生。即便是父子,也會因利益配置設定不均而自相殘殺,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齋藤家的内亂。而即便在這種氛圍下,真田幸村也能夠保持初心,為報豐臣秀吉的知遇之恩而選擇為豐臣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受利益所動,這才是最為難得的。
在翻看材料時,筆者也并未發現德川家康曾經嘗試過招降真田幸村的舉動出現。想來是德川家康也意識到了真田幸村的決心,非常清楚即便派出使者招降也并不能夠動搖他為豐臣家效命的決心。既然如此,那就幹脆不予招降,是以才會明明能活捉他的情況下還是将其首級砍下。雖然真田幸村最後沒有匡扶豐臣家回到巅峰,但還是盡了他臣子應盡的本分。
參考文獻:
1.《世界大百科事典》
2.《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
3.《知恵蔵》
文章内容來自今日頭條:清論曆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檔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系删除。)我們将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