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63岁的赵翼不服老,深秋出游作诗一首,堪与刘禹锡《秋词》相媲美

作者:十二读书

他是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晚年的他因“眼睛半明半昧,耳朵半聪半聋,嗓音半响半哑”,自号“三半老人”;

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江右三大家”,与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他就是赵翼。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时年六十三岁的赵翼,已退居在家。那一年的深秋可能不似今岁这般寒冷,但一般对于年逾花甲的老人,假如因畏寒而足不出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的诗人老当益壮,裹着厚棉袄,倔强而勇敢地拄着手杖到郊外的原野漫步。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63岁的赵翼不服老,深秋出游作诗一首,堪与刘禹锡《秋词》相媲美

今日立冬,朋友圈雪花飘飘。任北京变成了北平,故宫变成了紫禁城。

身居成都的我知道,下雪是不可能下雪了。只好在诗里去寻找丝丝慰藉,不想却在赵翼的这首诗里找到了秋天的最后一丝共鸣。

霜风渐紧,老人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飞舞,如飘舞的雪花一般,而头顶之上一片火红的枫叶唰唰作响,这不就是一幅流动的“生命消逝图”吗。

“伤春悲秋”的文人情结,自古有之。但面对前人浩如烟海的作品,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俗套,那么赵翼此诗如何做到标新立异、不落窠臼,且堪与刘禹锡《秋词》相媲美。我们且来慢品。

在诗人这首诗中,不管是料峭的严寒,还是深秋霜风都赋予了人的品格。所以读来宛如童话故事,别有一番情趣。

63岁的赵翼不服老,深秋出游作诗一首,堪与刘禹锡《秋词》相媲美

诗歌前两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可以看作这次野步漫游的一个起因,其中特别有趣的是这个“催”字。

我们一般说”天冷了,妈妈催我们穿秋裤“。而且一般只说一次不叫“催”,你妈叫你穿秋裤,这一般是刚提醒,用到“催”字,就说明已经说了好几次了。

那这里是谁在催谁?没错,是“峭寒”在催促诗人。“峭寒”想逼迫诗人换上厚棉袄,但是诗人不肯,所以“峭寒”就一直催促。“峭寒”怎么催,那只能是越来越冷。那诗人为什么不肯穿,因为诗人不想服老。所以着一“催”字不仅表现了霜寒之剧,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想服老的心态。

但是最终诗人还是妥协了,穿上了厚棉袄,年岁到了,诗人不服老不行啊。但尽管穿上了厚棉衣,诗人还是希望用行动向岁月宣战——倚杖郊原作近游。这个老头子倔强地拄着拐杖也要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63岁的赵翼不服老,深秋出游作诗一首,堪与刘禹锡《秋词》相媲美

这一去不要紧,刚和“峭寒”杠完的他,又跟秋风杠上了。他看到漫山遍野的枫叶,火红如血,一片壮美景色。然而诗人却无理地怨怪秋风,谁叫你多管闲事的——“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这一句是经典名句,堪称神来之笔,却也是全诗“最无理”的一句。看到这里,你可能都想为秋风鸣不平了。枫叶染血红,青丝成白发,这都是自然规律,怎么能怪秋风呢。真是个不讲理的老头子。

但——越是无理,越是真情,越是动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燕子走了有再来的时候,春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枫叶红了有再绿的时候,可是亲爱的,你告诉我,白发如何能变回青丝呢?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63岁的赵翼不服老,深秋出游作诗一首,堪与刘禹锡《秋词》相媲美

笑罢,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直击灵魂深处。

人都曾年轻过,也都会老去,等到我们老到步履蹒跚的那天,是否也能学着诗人怪一怪秋风,怨一怨冬雪,把一腔不甘老去的落寞和着老泪吞下。

然而悲凉之余,又想起无端被责怪的秋风:一边是年华逝去的不甘,一边是无理怨怪秋风的幽默风趣,真是让人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了。

《岁月神偷》里有这样几句歌词: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 晴时有风阴有时雨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既然“好的坏的都是风景”,那就坦然面对吧。

不过,今年秋天的尾巴是抓不住了,想要怪秋风也来不及了。那就在朋友圈看看——最是暮雪落北平,白他香山白人头。

63岁的赵翼不服老,深秋出游作诗一首,堪与刘禹锡《秋词》相媲美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