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夏天被蚊子咬,刘禹锡气愤写下一首诗,内容却让人捧腹

作者:国学大观园

#以书之名#

蚊子,这种微不足道的小虫,常常在暗夜中肆意横行,成为了夏季人们挥之不去的烦恼。它们身形微小,却拥有让人难以忍受的叮咬之力,每当夏日炎炎,人们总难免受到它们的侵扰。虽然科技进步带来了蚊香、花露水和超声波驱蚊器等种种武器,但在户外活动时,人们依然难以完全摆脱它们的纠缠。特别是在深圳这样的地方,四季如夏,蚊虫更是猖獗,让人无处可逃。

夏天被蚊子咬,刘禹锡气愤写下一首诗,内容却让人捧腹

我们可以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当科技尚未发达,生活水平低下时,人们对蚊子的烦恼或许更加深刻。然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面对蚊子的侵扰,最多也只是随手拍死,或是设法驱赶,心中或许还会咒骂几句。但对于文人墨客来说,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能成为他们笔下的灵感,化作流传千古的诗文。

夏天被蚊子咬,刘禹锡气愤写下一首诗,内容却让人捧腹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80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党首王叔文被赐死,王柸被贬后因病身亡。随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刘禹锡也同样被贬到了朗州,即今天的湖南常德。在古代,湖南地区偏僻荒凉,瘴气弥漫,蚊虫肆虐。

某个夜晚,刘禹锡被蚊子叮咬得难以忍受,不得不躲进蚊帐中。他看着这些烦人的蚊子,心中不禁联想到朝中那些阴险狡诈的宦官小人。在这样的情境下,他写下了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聚蚊谣》。诗中的语句新奇独特,既让人同情刘禹锡的遭遇,又不禁让人忍俊不禁。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诗篇精巧地划分为三大篇章,前八句细腻地描绘了蚊子的出没时辰与独特习性,后四句则展现了诗人与蚊子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末尾两句则巧妙地揭示了对抗这些微小骚扰者的策略。

在诗篇的首部,刘禹锡巧妙地以“夏夜”为背景,为蚊子们铺设了一个神秘的舞台。他运用“暗伺”、“嘈然歘起”、“喧腾鼓舞”等生动词汇,精准地勾勒出了蚊子那“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特性。它们在黑暗中穿梭,使得那些粗心的人们难以捉摸,即便是智者也会为之困惑。

更为有趣的是,这些蚊子似乎特别擅长聚众作乱。一旦它们“嘈然歘起”,其声如“殷殷若自南山来”,宛如自南山深处传来的隆隆雷声,震撼人心。

夏天被蚊子咬,刘禹锡气愤写下一首诗,内容却让人捧腹

这岂不正是朝中那些阴险狡诈的小人的写照吗?他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蛇蝎,心怀叵测,善于算计,却不敢在光明之下展露真容。他随后吟咏道:“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其言下之意是,虽我身长七尺,你蚊子却小如芒刺,但我孤身一人,你众多如潮,所以你能伤我。那些“飞蚊”虽小,却数量众多,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故而能够伤我。

这不就像那朝中的小人宦官吗?他们虽然暗流涌动,狡猾难防,但我势单力薄,难以抵挡。然而,刘禹锡,这位才子,头脑清醒,不畏强权。他吟咏道:“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他明白,既然正面无法抵挡,那就选择退避,不与他们正面冲突。

夏天被蚊子咬,刘禹锡气愤写下一首诗,内容却让人捧腹

最后两句诗,更是充满了刘禹锡的睿智和清醒。“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他将朝中那些小人比作蚊子,暗示他们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总有一天会遭到报应。等到秋风吹拂,清晨的曙光洒满大地,你们这些微小的东西,就会被丹鸟一一吃掉。这里的“丹鸟”,其实指的是萤火虫。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记载,萤火虫能捕食蚊子。刘禹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将自己比作萤火虫,而是借助季节的变换,萤火虫的出现,暗示了那些小人的消亡。言外之意是,我无需亲自对付你们,你们自己就会走向灭亡。

读完这首诗,不得不为刘禹锡的豁达和睿智所折服。即便在人生低谷,他依然能保持如此激昂的斗志,这份坚韧和清醒,确实令人敬佩。那么,对于这首诗,你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