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南理书院村:高山移民村待腾飞

作者:浙江新闻台州

2018-10-29 13:16 | 温岭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黄晓慧

2018年8月,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城南镇中柱村和南边村合并为理书院村。

早在13年前,记者就想去南边村走走看看。因为当时采访过一条新闻:2005年9月6日上午,温岭市慈善总会在九鑫铜业公司厂门前举行扶贫赠牛仪式,南边村古稀老人林春梅等20户低保户通过抓阄办法,喜领扶贫赠牛。

城南理书院村:高山移民村待腾飞

当时城南镇民政办同志介绍,南边村只有184户518人,2004年全村人均经济收入不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村不少青壮年都移居山下,租住在大闾街村等地,仍坚守在山村的还有29户。为扶贫帮困,温岭市慈善总会请城南镇民政办遴选了20户有劳动能力、能养牛的低保户,决定向这20户低保户每户赠送一头价值1500元的牛犊。为保证慈善扶贫收到实效,慈善总会还和养牛户签订协议书,规定养牛户在两年内不得将牛犊出售。

这一回,知道理书院村成立后,萌发了访问该村的念头。10月17日,在重阳节当天,终于成行了。

中柱是人工增雨作业点之一

从大闾街村经小东岙村到达观岙岭头,便是一个三岔路口,左边一条路通往观岙,右边则通往理书院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前行,一开始路边都无人烟,驶了一段路才看到有几间农家乐模样的房子,再向前走,到达理书院村部附近的一块平地,边上立有一牌,上写“温岭气象局 温岭市中柱村人工增雨作业站”字样。原来,这里是温岭的人工增雨作业点之一,另外作业点还有东海塘、坞根大岩头和大溪太湖水库等处。

牌上介绍,“人工增雨,就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或森林防火。中国最早的人工增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遇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增雨获得成功。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增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市遭遇了60年罕见的高温热浪少雨天气,市政府高度重视,配备火箭人工设备。近年来我市人工增雨作业队进行数十次的增雨作业,为缓解干旱、森林防火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查阅了相关报道,发现2013年8月14日,我市就在中柱村作业站实施过人工增雨作业,发射了3枚增雨防雹火箭弹。当时报道称,“这次带来火箭弹长1.4米,重10.4公斤,分成两部分,前面半截装着人工增雨最核心的碘化银和催化剂,后面半截装着火箭推进用的火药,爆炸后,里面有个降落伞,会自动弹出,将安全地带着弹壳掉下来。”“下午3时40分是他们申请的发射时间,那片乌云果然如约而至,工作人员稍微调转了一下角度,对准云层,3枚火箭弹先后发出。效果很快就出来了,现场的风大了很多,接着就下起了小雨,围观的村民也跟着欢呼起来。”

留守人员仅66人

在理书院村村部公告栏中,记者看到该村的简介:“理书院村位于城南镇大闾管理区。从观岙大塘线观岙岭头向南1820米到达理书院村,东至观岙村,南至长沙村,西至沌头村,北至观岙岭头。全村人口944人,户数309户,村民小组15个,旱地面积356亩,山林416亩,辖区面积0.66平方公里。村班子成员12人,其中支委6人,村务工作领导小组6人,党员28人,村民代表63人,残疾人34人,低保户28户45人。村民分布在四镇一街道22个村,现住在山头36户共66人。”原来这山上只住着66人。

城南理书院村:高山移民村待腾飞

理书院村村部即原中柱村村部,这里还是中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住着几位老人。有一户门边,有城南义工队到这里做好事后与老人们的合影,义工队队长张金华经常带着队员到这里看望留守老人。

中南庙里信仰山魈

城南理书院村:高山移民村待腾飞

一位阿婆看到记者前来,问明来意后,让记者猜猜她有多少岁?“92岁了,我是中柱岁数最大的。”正说话间,看到五六人扛着一箩筐的供品从村部前经过,往下面走去。阿婆说,那是去庙里的。记者赶紧跟去看个究竟。

这几个人去的是中南庙,他们将猪头、米面、豆腐干、金针、三牲米鸡、元宝等供品在供桌上摆放好,就去庙前香炉中上香。

记者看了一下,庙门前有当地人士蒋氏作的一首诗:“青山苍翠路弯弯,秀丽景致文雅山。四面环山是宝地,三面合隆清水溪。山上清风呼呼啸,南洋大海浪滔滔。中南庙主山魈王,迎面笑容坐中堂。礼部尚书右边坐,天将降临小哪吒。两位神将立两旁,诸位神圣保四方。暑夏到此乘风凉,竹木舞动福寿长。善男信女点炷香,合家欢乐万事昌。”

记者和前来祭拜的为首的村民交谈后得知,他这次回老家到庙里参拜是因为儿子将要结婚了。原来,他家七八年前已高山移民到后塘村(现双后村),在后塘那边,城南各处的高山移民户建了100多间屋,但是这个高山移民小区还有不少让他们感觉不方便的地方,如没有门牌号,快递无法直接送到户,缺少健身器材……

祭拜结束后收拾好,他们就扛着祭品离开了,临走时,还去村里一户人家问候了一下,邀请那人去喝喜酒。

他们问候的老人家叫陈妙根,今年80多岁了。从他口中及后来从其他村民处得知,山魈老爷寿日是八月十三,以前也做戏庆贺的,不过有20多年没有演戏了,山魈娘娘寿诞是四月二十,礼部尚书寿诞是端午节,尚书娘娘寿诞是四月初八。

关于山魈,有研究者称,亦名山都、木客、山鬼、山精、山猓、独脚鬼等,是吴越一带山区民间信仰中的一个神兽复合型的山鬼。宋代叶适《题明觉禅寺》一诗中,就写到了山魈:“雪山尖头海潮涌,六月天雪山寒重。道人南绝但危坐,山魈野虎皆趋拱。住山三载两遭荒,侍者锇损扶参堂。沿村索米未为耻,莫令木鱼化龙钟。”这里的明觉禅寺就是箬横晋岙里的雪山寺。温岭县城东门外曾有山魈庙,现在庙里的山魈已移至虎山常乐寺边上一座庙中,立了“山肖殿”(名字就是山肖,当系山魈殿)。

留守老人闲话中柱旧事

陈妙根告诉记者,1951年土改时,中柱、南边村是长沙乡第16村,而摘梅坑、横屿村是长沙乡第17村。他曾经担任过村儿童队队长,那时候,16村村主任是蒋梅头,民兵连长是闻妙法,治安主任是陈继东,三人现都去世了。到低级社时,赵宝玉担任社长,他担任副社长。那个时候,理书院这里有山田10亩左右,水田则是在山下的长沙、淡水湾、翁塘里、沌头门口等地方,打秧(育秧)是在山上的山田中,育好秧担到山下插秧。后来,一位叫柯子梅(音)的干部,是石桥头小岭下人,就在公社化时,将中柱人划到渔区去了。原来山上讨海的渔船不多,只有三四人,划到渔区后,讨海老大就增加了,渔船增加到7艘。公社化时,赵宝玉被安排去送信,陈妙根则被安排到台头的牧场当出纳。

在“大跃进”时期,中柱小学的四间屋曾改办为食堂。老的中柱小学的建筑,是后岭人张长风在中柱任教时建的,当时建房所用的树,要到岙环购买。那时候,长沙塘还没有筑好,从岙环买来的树,就捆在一起放在海中,待涨潮时,由人在海中行走拖拉到塘头,然后从塘里的河道,驶到长沙的斗门闸,再将树料由人扛背到山上。张长风在建好中柱小学校舍后当校长,那时,还是初小,老师就他和陈梅生两个人,学生来自中柱、南边两地。后来,中柱小学的老师还有琛山人金正择(音)、石桥头人林新华、大溪人潘家明等人,学校也发展为有了3个老师,高小也有了,摘梅坑人也前来就读。

陈姓是原中柱村的主要姓氏之一,陈妙根先生家藏《云浦陈氏宗谱》河东房房谱,原来,他们这一支是云浦陈氏分支,与箬横镇街龙头村陈氏同属河东房(原南边村另有一支不通谱的陈氏)。云浦陈氏的辈行有:“惟凤良崇,家修廷献,继美奕世,才能治国……”,谱上载,始迁理书院的是25世的崇好和崇涟,其中崇好字巧卿,生家汎、家量两子,崇涟字清卿,生家普、家大、家朗三子。陈妙根说,他是崇好的后裔,是“美”字辈。

村名来历莫衷一是

城南理书院村:高山移民村待腾飞

不过,理书院这个地名,在《云谱陈氏宗谱》上记作“李书院”。陈妙根说,这应当是错写的,他的父亲生前曾为村民代写契约,契约上写的就是“里书院”,庙里文书一般也写作“二都里书院山魈庙保界”。另有一种说法是“女书院”,据说原中柱村有个小地方叫状元坟,这状元是长沙村的潘状元,坟基现还在,听村人闻大六说过,在状元坟下面的地方,不知哪一个朝代,这里曾有座私馆(私塾),教书的是女的,因此,这个地方就称之为“女书院”了。记者后来采访其他村民时,还听过理书院是“礼书院”的说法,看来,理书院的名字到底怎么写才算正确,还没法形成共识。

至于村名中柱、南边的来历,陈妙根说,因为中南庙有三个柱轮流承值寿诞活动,头柱是田西和后屋这两个地方,中柱就是原中柱村,原南边村也是一个柱,就是说,这两个村的村名都是从庙里来的。

编制村庄规划,期待新发展

告别陈妙根后,记者又回到了理书院村部,再次见到那位92岁的阿婆。她夫家姓蒋,娘家姓钱,是观岙三宅钱家里人。她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分别住在石桥头镇东花桥村、温岭市区、城南镇彭家村,只有70多岁的大儿子还住在山头。中柱除了陈姓外,还有蒋姓、柯姓、王姓等,蒋姓是石桥头山前蒋氏分支,祠堂在石桥头镇东花桥村,柯姓是石桥头西城新村小岭下柯氏分支,王姓是石桥头上王村练溪王氏分支。

81岁的王福根老人告诉记者,山头没有自来水,所以村部前还有两个大的塑料容器接雨水使用,吃的水用水泵从水窟中抽上来。

中柱人赶集一般到大闾街去,如果不开车,需要先走到观岙岭头再坐观岙至太平的公交车,比较麻烦。

后来在原南边村,记者碰到两位留守的老妇,她们回忆了四五十年前赶集的往事,说是那时候,常到大闾街、岙环、观岙、石桥头街卖东西,如到石桥头街去,就要凌晨3时左右启程,担着五六十斤、七八十斤的番薯丝,全程步行,经慢游岭去石桥头,其中一位曾在黄西岙摔倒,摔伤了膝盖,住院治疗了多天。其他曾走过赶集之路的还有大岗头、摘梅坑岗等处,现在路都没有了。

理书院村村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冬青介绍,理书院村集体经济薄弱,市里有关部门与该村结对帮扶。今年,他们村正在编制村庄规划,想把老宅基地重新利用起来,有些已高山移民的村民想重新住回到山上来,现在交通条件已经改善,山上的自然环境反而成了优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