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方传教士: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传播者一、传教士初登场:唐代时的西方传教士二、传教士的再次登场:元代中西方交流的使者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四、清朝时传教士的式微五、结语

作者:戏聊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形象,尤其是在普罗大众、升斗小民心中的形象大多是妖魔化的。这与长期以来中国的排外思想有关,也与各历史时期内的统治需要有关。但今天,我们不应该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

诚然,有一部分的传教士或主观或客观地起到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先锋官的角色,但更多的是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思想、文化、科技。一起来简单的回顾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历史,去了解一下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成果和为中国带来的影响。

西方传教士: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传播者一、传教士初登场:唐代时的西方传教士二、传教士的再次登场:元代中西方交流的使者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四、清朝时传教士的式微五、结语

中国似乎很能包容外来宗教,无论是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可以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的佛教徒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佛教徒,许多帝王将相也是虔诚的佛教修行者。梁武帝数次把自己舍身到寺院内,要大臣们捐款赎身来供奉佛祖;武则天宣布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下凡,并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一尊弥勒佛巨像;南唐后主李煜亲手为僧侣制作如厕用的竹片,还用自己的面颊来检验是否有毛刺……

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巨大,在西域、河西走廊更是成为当地游牧民族的精神信仰,数不清的古国和部落世世代代供奉着真主。而与佛教、伊斯兰教相比,基督教在中国的起步似乎很晚,影响也很小。人们大多认为基督教是晚清时才传入中国的。而事实上,基督教在唐朝就传入到了中国。

据史料记载基督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大唐贞观九年,当时的传教士们带着经书来到长安,由丞相房玄龄迎接并引荐,获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亲自接见,御赐称号“阿罗本”,意为“神差遣的使者”。后世称其为“景教”。

西方传教士: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传播者一、传教士初登场:唐代时的西方传教士二、传教士的再次登场:元代中西方交流的使者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四、清朝时传教士的式微五、结语

但景教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的活动,主要原因是景教内部存在斗争,只在高层人士之间活动,并没有深入到民间。唐武宗时,历史上著名的“灭佛”运动将景教也牵连在内。之后虽然仍有传教士来到大唐传教,但随着唐末战乱,景教在中国式微。可以说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伴随着大唐的命运而转折。

元朝时由于大批色目人在中国活动,使得景教在中国重新获得活力。据马可波罗和西方中世纪学者的文献记载,当时中国境内有大批景教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别吉。根据考古发掘发现,当时的泉州是元时中国南部的活动中心。大量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中原,中国的许多景教徒也远赴欧洲,为当时中西方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大多是以本国外交使者的身份参加这些活动的。

而景教似乎是一个轮回,再一次伴随着元朝命运的变迁而转折。元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爆发,泉州景教主教雅格波在动乱中被杀,景教动荡严重。明朝建立时废除元朝“四等人”制度,将景教视同外族事物予以取缔。至此,传教士们在中国的活动再次被中断。

西方传教士: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传播者一、传教士初登场:唐代时的西方传教士二、传教士的再次登场:元代中西方交流的使者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四、清朝时传教士的式微五、结语

明朝中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外国人未经允许坚决不许进入中国。嘉靖年间,在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地积极传播基督教的传教士沙勿略来到中国广东的上川岛,希望能进入中国传教,被拒绝后病死在上川岛。他像是一颗小小的石头,在死水一潭之中激起微波,却最终激发了欧洲大量传教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罗明坚,著名传教士、翻译家。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广东传教,将大量基督教经文翻译为中文。由起翻译并撰写的《天主圣教实录》是基督教第一本中文书籍。该书十分适合中国人,书中思想与中庸之道甚为契合,能使人明黑白懂善恶,有豁然开朗之感。罗明坚还将中国典籍《四书》翻译为拉丁文,并在欧洲传播朱熹的理学思想。另外最早的《葡汉字典》也是罗明坚编写的,其使用拉丁字母编订的汉语拼音,核心内容至今仍有极大影响。

西方传教士: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传播者一、传教士初登场:唐代时的西方传教士二、传教士的再次登场:元代中西方交流的使者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四、清朝时传教士的式微五、结语

利玛窦,与罗明坚同时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学习并精通汉学,在士大夫阶级中被赞誉为“泰西学士”。利玛窦与中国的朋友徐光启合作,翻译并出版的《几何原本》的部分,创造了许多汉语的词汇和几何术语并延用至今。

例如:星期、点、线、面、直线、曲线、直角、钝角、锐角、平面、垂直、平行线等。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也是利玛窦制作的,为中国第一次带来了“全世界”的概念。中文许多地理名词也来源于此,例如:南极、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利玛窦开启了中国文官学习西学的风气,当时共有一百五十多种西方典籍被翻译成中文并出版。

艾儒略,被称为“西来孔子”,精通中文及中国文化。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撰写并出版了二十余本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哲学、医学等方面,是当时西学东渐的重要人物。其在中国传教时多在民间活动,传教期间发现大量景教遗址及遗物,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溯流求源、寻末求本”。

汤若望,从明末到清初共在中国生活四十七年,是传教士在中国担任官职最高的一位。在华期间因准确计算出日食的时间而获得清摄政王多尔衮的信任,被启用修订历法。凭借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编修订了比大统历和回回历还要精准的《时宪历》。时宪历为阴阳合历,至今仍在使用的农历就是以时宪历为基础的。后长期担任钦天监监正,并被顺治称为“通玄教师”。

西方传教士: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传播者一、传教士初登场:唐代时的西方传教士二、传教士的再次登场:元代中西方交流的使者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四、清朝时传教士的式微五、结语

可以说,明末清初的众多传教士不光是宣教,也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基础。正是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也将中国文化传到了西方。许多科技交流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明末清初的一系列火炮火器、天文历法的突飞猛进、全球地理等都是此时交流的结果。对于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可惜随后的传教士们逐渐沦为统治者消遣的伶人和专门技术人员,没有被重视起来。康熙自传教士处学习到大量西方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却只是当做个人消遣和爱好,并阻止向基层传播;雍正、乾隆多以传教士的绘画和建筑才能见用,对于学习并传播西方文化毫无兴趣及倾向。

之后更是加重闭关锁国。随着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日益萎靡,中国人也逐渐回到了对世界蒙昧无知的时代,道光时已经不知英吉利为何国了。当大量的传教士卷土重来时,中国已经被动的被拉入到全球时代,也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

可以确切地说,中国在明末清初时错失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当时许多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哲学等都已经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形成应该有的影响。而与之相反的,西方通过传教士学习到的中国文化,如科举制度引申发展成了近现代的官员选拔体系、借鉴内阁大学士制度发展的议会制度等都使欧洲乃至全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曾几何时随着中国王朝命运变化而变化的来华传教士们,也将自身命运的转折变成了中国文化的命运变化。

西方传教士: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传播者一、传教士初登场:唐代时的西方传教士二、传教士的再次登场:元代中西方交流的使者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四、清朝时传教士的式微五、结语

从唐朝起开始在中国出现并活动的传教士们,或主观或客观地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纽带的作用,发展到明末清初时引发了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气。遗憾的是,随着统治者的短视和闭关锁关政策的执行,中国并没有赶上时代的浪潮,随后被欧美远远的落在了身后。当中国统治者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时,并不知道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千古之变。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元书》

《明史考》

《清史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