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1933年6月11号出版的少共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的副刊——少共国际师画报。这张画报出自少共国际师进驻建宁时期,长58厘米,宽37厘米,由十二幅画和一首歌曲组成,记录了在建宁这片红土地上,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的红小鬼们舍身忘我、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为国家一级文物。
小小少年,投身革命
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号成立于江西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多人,平均年龄18岁,70%以上的年轻人都是共青团员。历任师长都只有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刚结束,少共国际师便投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影视资料图
虎爪初露,痛歼敌人
第一仗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的遭遇战,由于是首次参加战斗,师部很谨慎,派出一个营布成口袋阵,围困住敌人一个连。当时条件很艰苦,每个战士只有10颗子弹,战斗打响后,子弹很快打光。战士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敢地冲入敌阵,展开肉搏。
由于小战士体质比较弱,再加上没有实战经验,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就是两个人对付一个敌人。这些小战士在搏斗中一个牵制敌人,一个负责刺杀。17岁的战士钟石华面对高大敌人的刺杀,灵机一动把敌人引向悬崖,然后突然倒地,把敌人拌下了悬崖;18岁的战士朱根林在被敌人的刺刀刺中胸部后,不顾一切地死死抱住敌人,为战友创造战机……不到两个钟头,一个连敌人被全部歼灭。
部队趁胜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敌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前后共歼敌300多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初次参战就取得如此战果,部队士气高昂。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特意发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
热血生命,铸就忠诚
此后,少共国际师又进行过大小数十次战斗,其中石城保卫战一役伤亡过半,一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5000多人。1934年春,他们改称第15师,由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丢掉左臂、日后被称为“独臂将军”的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7个月后,红15师开始长征,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
湘江战役中,红15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主力渡过湘江。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15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官兵伤亡惨重,仅剩2700多人。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至此,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全师先后有70%的将士热血洒沃土。经过战争的洗礼,这支部队共培养出开国上将萧华、彭绍辉,中将曹里怀、陈正湘以及江拥辉等13名少将。
彭绍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福建新闻广播•福建之声联合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共同推出百集历史印象志
《红色文物里的福建印记》
它们,寂静无声
却记录着忠诚和信仰
它们,沧桑斑驳
却烙刻着初心与使命
倾听红色文物故事
重温先烈奋斗足迹
文物无言 历史有声
1 end
1
监制 :赵林 阮怡
顾问: 钟健英
编辑 :孙世庆
播音 :李昂
微信制作:范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