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邦从汉中出来以后,经历了惨烈的彭城之战,被项羽一路追击到荥阳城下,凭借着有利的地理优势,竟在此处拖了项羽长达三年的时间。此时游离在楚汉之外的韩信凭借着蒯通的计谋,顺利的夺取了齐国的旧土,形成了对项羽的压倒性优势,这个从来没有入过项羽法眼的老部下第一次真正的走进了西楚霸王的视线当中。
武涉作为项羽的特使专程前来游说韩信,他在韩信面前将刘邦贬得一文不值,并说明沛公这个人背信弃义,丧心病狂,跟着他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如三分天下,或者投入到楚国的怀抱当中,共同攻打刘邦,将来与项王平分天下。
项羽的好意被韩信婉言拒绝了,作为一个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人物,韩信深信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的意义。他不是没有跟随过项羽,可惜没有受到重用,甚至还招到了项羽的冷嘲热讽,而刘邦对他却是不同,授大将军印,将数万精锐汉军全部交到他的手中任意驱使,此等恩义,韩信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背叛刘邦的决定。
武涉悻悻地离开了,作为一名说客他本不应该说得如此直白,毕竟此时的天下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楚汉争霸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了,也该到了分出胜败的时间了,在这场数十万人的博弈当中,韩信无疑是那个左右天平的唯一人选,而那个影响他操纵棋局的人又是谁呢?

韩信此时最信任的人绝非是萧何,更不可能是刘邦,而是蒯通,这位出奇谋帮助韩信夺取齐地的人,这个不站在任何立场上,却总能够为面前之人谋划未来的秦末第一阴谋家。
蒯通说了很多,他详细分析了目前的局势,将楚汉的僵持局面摆在韩信的面前,力劝韩信揭竿而起,凭借着强大的军事能力和稳固的后方,打破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平衡,跨越他们二人的阻碍,站在中原大地的顶峰,并以一个相士的身份告诉韩信,这是上天给你的机会,如果你不要,日后必定会受到反噬,在那个封建迷信的年代,即使是韩信这样的大人物,也难免陷入到历史的局限当中,但是韩信依然拒绝了蒯通的建议,直到此刻,他仍然记念着刘邦的恩情,不愿背叛。
于是蒯通将文种推了出来,作为第一代兔死狗烹的杰出代表,越王勾践跟文种玩的那是炉火纯青,韩信不可能不知道。更令韩信惊惧的是,蒯通将韩信平生的战绩详细数了个遍,几乎打败大半个天下的他根本找不到敌手,这样一个杰出的武将,手握重兵的诸侯,能活到什么时候,谁又能容忍的下呢?
项羽肯定不能,他连最弱小的时候的韩信都不能容,更何况强大的齐王;刘邦也不会容,因为他害怕,对于韩信他已经没有什么能够赏赐的官职和物品了,难不成让他日后把皇位拱手让出来不成?
这是蒯通告诉韩信的最后一句话,可惜韩信没有回答,他不是不明白蒯通说的道理,但他没有办法做那个最先反叛的人,从小忠君的思想束缚着他,他仍旧想做那个流传后世的君贤臣忠的典范。
韩信选择了力挺刘邦,虽然还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动作,但已经在战略上对项羽形成了压制。这个时候的刘邦日子过得并不好,连续三年高强度的防守战已经让他筋疲力尽,没有打仗头脑的他完全不是项羽的对手,只能凭借着地理和兵力的优势拖着,等待着韩信的千里驰援。
可是韩信还是没来,耐不住的刘邦终于率先低下了头,他找来陆贾让其去说服项羽议和,并且把刘邦的老爹和媳妇吕雉要回来,可是项羽不吃他那一套,纵观整个秦末历史,项羽什么时候跟别人议和过?巨鹿之战这么难都要玩个破釜沉舟,更何况这个常年的手下败将刘邦呢,陆贾也不行,不会说话,说不到项羽心窝子里去,这要换成刘邦手下的郦食其肯定有戏,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忽悠项羽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惜在齐国的时候,郦食其没有玩过韩信,被韩信坑死了。
项羽不议和不放人,刘邦很郁闷,到现在为止他看见项羽的军旗就头疼,实在是打不过,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侯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被刘邦派去了楚营,不知道他跟项羽聊了什么东西,但的确划出了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并且顺利的要回了刘邦的老父亲和妻子。
在侯成的游说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刘邦回关中,项羽回彭城,天下似乎又要进入短时间的和平时期,这个时候的张良跳出来找事了,他力劝刘邦再次出兵讨伐项羽,并表示目前的天下局势是我方强大,项羽弱小,应该斩草除根,绝不能给楚军恢复生机的机会。
于是刘邦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议,在楚军撤军的途中来了个背刺,还没反应过来的楚军被汉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四处逃散,项羽带着残兵向东开始撤退,而远在齐地的韩信也早已经开始动身了,准备端掉项羽的老巢彭城,彭越则打算断了项羽北上的路径。
眨眼之间,项羽就要被包围在河南这一块狭小的地方,面对着刘邦的咄咄逼人,项羽只能让手下大将钟离昧对抗汉军,自己则做好防御韩信和彭越的袭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刘邦做着全歼楚军大梦的时候,突然发现韩信和彭越根本就没有来,原本处于包围局面的楚军此刻只是面对着刘邦手中的汉军而已,于是刘邦再次丢盔卸甲仓皇逃窜,败的没有上次惨。
重整旗鼓的刘邦终于想明白韩信跟彭越没有来的原因,这两个家伙虽然对自己忠心,但是贪得无厌,于是异姓王齐王韩信和魏王彭越终于得到了刘邦的书面承认,收到封王的消息后,韩信跟彭越终于动身了,韩信带着灌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扫荡了彭城以北的所有楚军,并攻占了楚国都城,然后找刘邦会师。
彭越的速度也不慢,在两人分别进入到战斗位置以后,刘邦的腰杆再次硬起来了,事实证明,只要腰杆硬,什么也不怕,这不钟离昧就被自己打败了么,钟离昧战败以后,项羽只能往淮南地区撤退,寄希望于九江王英布,可惜此时的九江王早已经成了刘邦的淮南王,英布的叛变让项羽失去了最后一个稳定的后方,不得已的情况下,项羽只能转战到垓下。
垓下是一片平原地形,两军对垒的时候适合大规模的野战,手握近十万楚军的项羽再次面对刘邦掌控的联合军,三十万的兵力优势,项羽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担心,彭城之战几十万的汉军被项羽几万骑兵杀得片甲不留足以证明在军事能力上,项羽和刘邦是两个世界的人。
所以这一次刘邦学聪明了,深知自己没有指挥才能的他将三十万军马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了齐王韩信,多多益善的韩信在垓下平原摆开了阵势,准备跟项羽硬碰硬的来一场空前的战斗,这是刘邦不敢想象的,因为在他手里的三十万大军向来都是酒囊饭袋。
惨遭偷袭,筋疲力尽的楚军面对着韩信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这场最终决定楚汉归属的战斗也以韩信的胜利而告终,百战百胜的项羽平生只输了这一场,可是这一场,就让他一生的努力都化为流水。
退守垓下城成了项羽不得不做的选择,战败的人总是会陷入空前的低沉当中,项羽和他的楚军也不例外,可是韩信是不会留给项羽喘息的机会的,歌声在四面响起,虞姬为项羽跳了最后一支舞便自刎而死,项羽带着八百楚军垓下突围,最后只剩下二十八人。
一生傲气的项羽最终来到了乌江,面对唯一的生还机会,他最终选择了赴死,年仅三十一岁,可叹的是,死后的项羽竟然遭到了汉军惨无人道的分尸。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跟随项羽一生,却处处出卖的项羽的项伯竟然在项羽死后被刘邦封侯,铁杆间谍做到这种程度,真是人才。
项羽死后,刘邦第一时间带兵来到了韩信的营中,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将其改封为楚王,至此楚汉争霸以“背信弃义”,偷奸耍滑的汉高祖取得最终胜利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