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作者:我是王牌讲解员

这几天,网上在热议《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究竟是不是王希孟,气氛相当热烈,代表文章是曹星原撰写的《王之希梦:<千里江山图>的国宝之路》。拙人不才,也谈谈看法。

我觉得曹的文章很有意思,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不能算作定论。

首先说明四点问题:

一、曹星原没有否认北京故宫收藏的《千里江山图》是宋画。她没说这幅画是赝品,没说它是元明清乃至现代人画的。她只是说,把这幅画挂在王希孟名下缺乏根据。

二、元代以前,画家不在作品上签名或者盖章是常有的事。再加上元以前绘画存世稀少,可供比对的样本太少,确定作者就成了头疼的事情。所以鉴定元以前绘画,首先关注的是判断画作的朝代和年代,其次才是确定作者。

如果前人在画卷后面留有题跋,说了作者是谁,我们一般会沿用古人的说法。如果我们找到铁证,发现古人鉴定结论有误,就会把作者改成“佚名”,或者在作者名字前面加个“传”。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三、曹星原不是第一位质疑“王希孟”的人。

故宫学者杨新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关于<千里江山图>》。文中明确指出,这幅画上没有作者的签名和印章。画卷后面有两段题跋,第一段是北宋“名臣”蔡京写的,指出作者叫“希孟”。第二段是元朝人溥光写的,没有说作者是谁。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根据清朝人的记载,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标得到这幅画,请好友宋荦(荦音洛)前来欣赏,宋荦写了首诗,明确指出作者是“王希孟”,“希孟”的姓氏就是这么来的,“王希孟二十多岁就死了”也是宋荦说的。因为现代学术界暂未找到关于作者是谁的其他证据,所以暂时沿用梁清标和宋荦的说法,认为作者姓王。

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沿用古人鉴定结论来确定作者,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这幅画不仅没有作者签名,也没有标题。写了题跋的蔡京和溥光都没说这幅画叫什么。乾隆皇帝得到此画后题诗《江山千里望无垠》,后人据此定名为《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四、《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是最近炒热的,但其艺术价值早就得到肯定,不存在炒作之嫌。

这幅画早在2012年就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与《清明上河图》等名作平起平坐。享受如此待遇的卷轴书画,全国只有区区37件啊!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恰恰因为王希孟这人在画史上没有名气(没有一部古代的正式画史著作记载过他的生平),所以《千里江山图》能够成为最高等级文物,只能是因为画得好。

2008年起,故宫再次推出书画通史展,《千里江山图》一直是重要展品,由此可见这幅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四点说明讲完了,下面进入正题。

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曹星原的观点,罗列如下,难免有疏漏误解之处:

一、曹认为蔡京没说希孟姓王。

嗯,没错。

二、曹星原指出,蔡京只是说,希孟把“此图”献给宋徽宗,没说这幅画画了什么。

嗯,也没错。

三、曹星原发现,蔡京题跋的长度比画作本身要短,而且破损得比较严重。反观画作末尾倒是保存得不错,差异明显。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蔡京题跋全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踰(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根据前三点,曹认为蔡京的题跋原本是其他画作后面的,被装裱师傅割下来,接到了《千里江山图》后面。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不是唯一的可能性,上面三点证据都不算铁证。

题跋比画作短、比画作破得厉害,有很多可能性,比如画作末尾其实也破了,被装裱师傅裁掉一截,剩下部分就显得比较完整。

至于写题跋的人不点明作者的全名,不点明画面内容,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蔡京知道皇上看的就是这幅画,说“此图”完全符合语境。

四、曹星原认为,全画表现出的绘画技巧不统一,可能出自多位画家之手。比如,全画青绿二色非常浓艳,极富创新精神(别人画青绿山水不会这么鲜艳),恐怕不是一位少年能够胜任的;画中舟船画得很好,也不像年轻人能画出来的;但树木画得不好,是年轻人技艺不精所致。所以,这幅画应该由多人合作完成。

我觉得这一推论与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已经没有关系了。退一万步讲,即便王希孟真的有助手,最后把功劳归在他一人身上,只要皇上和蔡丞相没意见,完全是可以的。比如清朝画家郎世宁画了许多宫廷画,背景部分往往由其他画家完成,但有时签名只有郎世宁一人,这应该经过了乾隆皇帝同意。

一位画家擅长画船,不擅长画树,也不奇怪。《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同样擅长画船、画桥、画房子,但他画人物的水平不太稳定,有些直接画走形了。莫非《清明上河图》也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五、曹星原认为,元朝人溥光在题跋里称这幅山水巨制为“丹青小景”,一个“小”字不符合《千里江山图》长达12米的特点,可见溥光的题跋也是从其他画作后面挪过来的。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溥光题跋全文: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大德七年冬十二月,才生魄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

溥光确实说了“丹青小景”,可是他也说这幅画“设色鲜明,布置宏远”啊。这八个字与《千里江山图》的特征是一致的,尤其“宏远”二字,配得上画卷的长度。他还说这幅画自己看了“仅百过”(近百遍,“仅”音尽,意为将近),这也符合欣赏长卷画的情况。

溥光还说,这幅画的作者堪比“王晋卿”和“赵千里”。后面两人都是宋代青绿山水名家,所以反证溥光看到的画一定也是青绿山水。

那溥光为何将如此“宏远”的作品称为“小景”呢?我认为曹星原误会了溥光的原意。

溥光的意思是,这幅画规模宏大,放在古今众多丹青小景当中,显得鹤立鸡群,足以称雄千年(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

你想啊,宋人那么喜欢画扇面小景,《千里江山图》相比之下显然是巨无霸,这才叫众星之中的明月啊(殆众星之孤月耳)!

六、曹星原在上述推论(蔡京和溥光的题跋是从其他画作后面挪过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结论:此番移花接木的活儿是清初收藏家梁清标干的。梁清标请人重新装裱了这幅佚名之作,接上蔡京和溥光的题跋,又请好友宋荦前来欣赏,借宋荦之笔编造了一位天才少年画出大作便离世的感人故事,由此抬高这幅画的身价。

《千里江山图》确实在梁清标收藏时被重新装裱过,画卷后面留下了梁清标盖的两个骑缝章: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只是,梁清标重新装裱了许多古书画,重新装裱后盖上骑缝章是许多收藏家的习惯。这两个骑缝章不足以说明,梁清标把一幅佚名画和两段毫不相干的题跋捆绑在了一起。曹星原的推论很精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只能是一种猜测,依然不是铁证。

而且反过来想想,曹的推论有逻辑问题。

如果真要作伪的话,作伪者一般将原画和原题跋拆开,然后给原画配上假题跋,给原题跋配上假画。这样一来,一幅画可以拆成两幅卖,都不容易被看出破绽。

可是,《千里江山图》本身已经是宋画真品了,而且是一看就知道极其珍罕的超级大长卷(当代现存最长的宋画)。蔡京和溥光的题跋,就目前的主流看法,也都是真的。梁先生费尽心机,把三段真迹拼接到一起,图个啥?

进一步讲,《千里江山图》本身没有作者签名和印章,梁清标如果真想造假,正常做法是在画卷后面接个题跋,说这幅画是某某大画家画的,是什么王晋卿、赵千里画的,岂不是更能抬高身价?把这幅画包装成王希孟这么个连画史都没有记载的小屁孩的作品,究竟图个啥呢???

当然啦,我上面这番推理同样属于猜测,是提供一种角度,跟曹星原的文章一样。

总而言之,宋画距离今天太过久远,作者存在争议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目前而言,主流观点认为《千里江山图》是真正的宋画,而且是极其精彩的宋画。甚至可以说,无论是否重新认定这幅画的作者,都不影响这幅画本身的艺术价值。在铁证出现以前,沿用过去的做法,把《千里江山图》挂在王希孟名下,是妥当的。

最后一点题外话。

我还看到一篇文章,不仅引用了曹星原的观点,而且说真正的《千里江山图》收藏在台北故宫,是南宋画家江参的作品。

这就扯得有点远了。不同的国画取相同的名字,没啥奇怪的。更重要的是,江参那幅画同样没有作者的签名和印章,也没有标题,因为元朝人柯九思在画上题了一句“江参,字贯道,《千里江山图》真迹,臣柯九思鉴定”,所以归在江参名下,这跟王希孟那幅画的情况是一样的,搞双重标准可不好。

而且别忘了,柯九思与江参差了一个朝代呢,蔡京跟王希孟好歹是同时代人,蔡丞相讲的话更靠谱吧。

《千里江山图》真是“假国宝”?它不是王希孟画的?

微信公众号:王牌讲解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