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作者:老乐说历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无名小将成为了大家热议的隐藏神将,由于此人查不到名姓,所以大家都称其为“曲阿小将”,但无名无姓并不能掩盖小将的风头,越传越神的他,几乎成为了三国第一的,超超一流武将,因为各种分析猜测一并得出结论后,这个曲阿小将还真不是一般人。其实也不止实在今天,大家才重视这位无名英雄,早在几百年前,毛宗岗评三国的时候,就将这位小将称为“小太史慈”,说明此人能力确实不俗。但能到今天被称为超一流中的超一流人物,则明显是大家玩大劲了。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位小将吧,他是跟随太史慈去“捉”孙策的一名随从,只有他一个人敢跟着太史慈走,说明其胆略过人,这也是毛批三国,称其为小太史慈的原因。但也仅限于此,他更多的名头和实力分析,就源自先进的各种网文了,简单地说就一个道理,太史慈跟孙策单挑,曲阿小将拦住了孙策身后的,包括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等十二人在内的东吴诸虎臣,一个能打平十二员东吴上将,估计吕布都做不到,所以曲阿小将才是三国第一武将——这就是这个人物有如今这个地位的大致来源。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但这些分析的背后,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非黑即白的主观臆断,就是认定黄盖程普等十二骑将,在孙策和太史慈单挑的时候,要么是袖手旁观等着孙策被太史慈打死,要么是被拦住了无法帮孙策的忙。而第一种可能不存在,所以只能是第二种,被曲阿小将拦住了,但一定是这么极端的情况吗?难道写出这种推论的人,不知道什么叫观战加油助威吗?难道在决斗是一种面子高于胜负的习惯下,孙策的手下会为了牺牲主公的面子去帮忙吗?程普黄盖不为害孙策,就是为了助威看热闹就不行吗?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所以,曲阿小将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一定要跟东吴十二骑将玩命的,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特意在小说中出现呢?而后就消失了?其实这很正常,比他更出名的人物,都容易被作者写着写着就遗漏掉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貂蝉了,何必还有追究此人的存在?但如果真的要较真的话,其实这个“曲阿小将”还真有可能找到他的真名实姓,按照老乐的个人猜测,小将真名叫戈定,也是在小说中后来出现过的人物,如果他俩真的是一个角色的两种称呼的话,这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那么这个戈定到底是谁呢?他还真实太史慈的同乡,很有可能就是一直跟在太史慈身边的那个小将,但受迫于能力有限,始终无法跻身大奖行列,人到中间后,他也就成为了太史慈的亲信,高不成低不就而已。而此人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在孙权和张辽大战逍遥津的时候,那一战也是太史慈人生的终点,而四十几岁的太史将军之所以会亡故,还是因为这个戈定办事不利——戈定有个兄弟是张辽的马夫,所以戈定去张辽营中卧底,打算跟着自己的马夫兄弟,一起趁乱刺杀张辽,结果由于水平不够,实力不高,被张辽识破他们的计谋,斩杀了这对兄弟,反而还将计就计,诓太史慈进入包围圈,并且一箭射中东吴第一箭神,太史慈正是因此而亡。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老乐为什么认为这个戈定就是曲阿小将呢?因为他跟太史慈关系紧密,如果不是像小将那样,一开始就舍死跟随的话,太史慈怎么能派他去执行如此重要的卧底任务呢?毕竟敌营中的马夫是戈定的兄弟,如果不是意志坚定之人,谁策反谁都不好说。另外,戈定除了忠诚之外,还必要要有胆量,毕竟卧底在张辽身边,是个风险超大的事儿,事实也证明,没那么容易。由此可以说,在太史慈信任的手下人中,跟他时间久,足够忠诚,又有胆量的人,都是曲阿小将和戈定共有的特点,因此说他们两个人,其实应该是一个角色。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除了这些推测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证据”,那就是戈定的兄弟,张辽的马夫,他在《三国演义》中也是没有名姓的,但小说只记载了对他的称呼,叫“合肥后槽”,后槽就是马夫的意思。合肥后槽跟曲阿小将相比,可以说是一对绝配,对仗如此工整,似乎正是一对符合各种条件的搭档对应关系,也更像是一对兄弟之间的称呼。所以说,曲阿小将跟合肥后槽是兄弟搭档,戈定跟合肥后槽是兄弟,戈定又跟曲阿小将有高度重合的相似特点,这三层逻辑下来,曲阿小将正是这位戈定!

曲阿小将真名应该叫戈定,没多大本事,跟合肥后槽正是一对好搭档

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曲阿小将第一次出场,成就了太史慈的威名,最后一次出场,葬送了太史慈的一生,这也算是文学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首尾呼应,有始有终了。面对这么多推论,再说曲阿小将是戈定的时候,还会有人一口否定吗?就是他们两人没什么关系,老乐也坚持认为,曲阿小将没多大本事,更不可能是什么三国超一流武将,对于这种结论,借用《三国演义》常用的句式来评价——哗众取宠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