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作者:老樂說曆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無名小将成為了大家熱議的隐藏神将,由于此人查不到名姓,是以大家都稱其為“曲阿小将”,但無名無姓并不能掩蓋小将的風頭,越傳越神的他,幾乎成為了三國第一的,超超一流武将,因為各種分析猜測一并得出結論後,這個曲阿小将還真不是一般人。其實也不止實在今天,大家才重視這位無名英雄,早在幾百年前,毛宗崗評三國的時候,就将這位小将稱為“小太史慈”,說明此人能力确實不俗。但能到今天被稱為超一流中的超一流人物,則明顯是大家玩大勁了。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先簡單來介紹一下這位小将吧,他是跟随太史慈去“捉”孫策的一名随從,隻有他一個人敢跟着太史慈走,說明其膽略過人,這也是毛批三國,稱其為小太史慈的原因。但也僅限于此,他更多的名頭和實力分析,就源自先進的各種網文了,簡單地說就一個道理,太史慈跟孫策單挑,曲阿小将攔住了孫策身後的,包括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等十二人在内的東吳諸虎臣,一個能打平十二員東吳上将,估計呂布都做不到,是以曲阿小将才是三國第一武将——這就是這個人物有如今這個地位的大緻來源。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但這些分析的背後,有一個特别明顯的非黑即白的主觀臆斷,就是認定黃蓋程普等十二騎将,在孫策和太史慈單挑的時候,要麼是袖手旁觀等着孫策被太史慈打死,要麼是被攔住了無法幫孫策的忙。而第一種可能不存在,是以隻能是第二種,被曲阿小将攔住了,但一定是這麼極端的情況嗎?難道寫出這種推論的人,不知道什麼叫觀戰加油助威嗎?難道在決鬥是一種面子高于勝負的習慣下,孫策的手下會為了犧牲主公的面子去幫忙嗎?程普黃蓋不為害孫策,就是為了助威看熱鬧就不行嗎?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是以,曲阿小将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一定要跟東吳十二騎将玩命的,那麼這個人為什麼要特意在小說中出現呢?而後就消失了?其實這很正常,比他更出名的人物,都容易被作者寫着寫着就遺漏掉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貂蟬了,何必還有追究此人的存在?但如果真的要較真的話,其實這個“曲阿小将”還真有可能找到他的真名實姓,按照老樂的個人猜測,小将真名叫戈定,也是在小說中後來出現過的人物,如果他倆真的是一個角色的兩種稱呼的話,這也算是有始有終了。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那麼這個戈定到底是誰呢?他還真實太史慈的同鄉,很有可能就是一直跟在太史慈身邊的那個小将,但受迫于能力有限,始終無法跻身大獎行列,人到中間後,他也就成為了太史慈的親信,高不成低不就而已。而此人最後一次出現,就是在孫權和張遼大戰逍遙津的時候,那一戰也是太史慈人生的終點,而四十幾歲的太史将軍之是以會亡故,還是因為這個戈定辦事不利——戈定有個兄弟是張遼的馬夫,是以戈定去張遼營中卧底,打算跟着自己的馬夫兄弟,一起趁亂刺殺張遼,結果由于水準不夠,實力不高,被張遼識破他們的計謀,斬殺了這對兄弟,反而還将計就計,诓太史慈進入包圍圈,并且一箭射中東吳第一箭神,太史慈正是是以而亡。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老樂為什麼認為這個戈定就是曲阿小将呢?因為他跟太史慈關系緊密,如果不是像小将那樣,一開始就舍死跟随的話,太史慈怎麼能派他去執行如此重要的卧底任務呢?畢竟敵營中的馬夫是戈定的兄弟,如果不是意志堅定之人,誰策反誰都不好說。另外,戈定除了忠誠之外,還必要要有膽量,畢竟卧底在張遼身邊,是個風險超大的事兒,事實也證明,沒那麼容易。由此可以說,在太史慈信任的手下人中,跟他時間久,足夠忠誠,又有膽量的人,都是曲阿小将和戈定共有的特點,是以說他們兩個人,其實應該是一個角色。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除了這些推測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關鍵的“證據”,那就是戈定的兄弟,張遼的馬夫,他在《三國演義》中也是沒有名姓的,但小說隻記載了對他的稱呼,叫“合肥後槽”,後槽就是馬夫的意思。合肥後槽跟曲阿小将相比,可以說是一對絕配,對仗如此工整,似乎正是一對符合各種條件的搭檔對應關系,也更像是一對兄弟之間的稱呼。是以說,曲阿小将跟合肥後槽是兄弟搭檔,戈定跟合肥後槽是兄弟,戈定又跟曲阿小将有高度重合的相似特點,這三層邏輯下來,曲阿小将正是這位戈定!

曲阿小将真名應該叫戈定,沒多大學事,跟合肥後槽正是一對好搭檔

另外,還有一點可以證明,曲阿小将第一次出場,成就了太史慈的威名,最後一次出場,葬送了太史慈的一生,這也算是文學創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首尾呼應,有始有終了。面對這麼多推論,再說曲阿小将是戈定的時候,還會有人一口否定嗎?就是他們兩人沒什麼關系,老樂也堅持認為,曲阿小将沒多大學事,更不可能是什麼三國超一流武将,對于這種結論,借用《三國演義》常用的句式來評價——嘩衆取寵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