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作者:不能说的奇趣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说起夏令营这个东西,相信不少人在童年的时候被父母或者学校安排参与过,或者成年后在公司的安排下进行体验。

这种文化活动可以让参加者在各种预设好的项目里寓学习于娱乐,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激励意义。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不过在60年前的美国,就曾经有人用这种所谓的夏令营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后来不但启发了一本寓言体长篇小说的经典作品,其包含在内的各种理论也引起了众多研究学者的不断讨论。

这个实验称为“罗伯斯洞实验”,而这个实验,一切都源于一个人试图证明自己的设想,穆扎弗。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穆扎弗)

穆扎弗是现代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可谓是不可磨灭。

他出生在奥斯曼帝国,年轻的时候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他很快意识到对老鼠的实验室研究太局限了,他想要一个更复杂的主题:人类。

对于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人类自身,永远是最具研究价值和最让人有窥探欲望的对象。对于穆扎弗来说也是一样,因此,1954年的时候,他打算进行一个针对人类的空前实验,地点选择在俄克拉荷马州罗伯斯洞州立公园。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现今的罗伯斯洞州立公园)

他首先从俄克拉荷马州24所不同的学校里挑选了24个家庭背景为中产,年龄在11至12岁之间的儿童。

然后他将24人分成两组,安排在公园里不同的地点集合,两组人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而且所有儿童和其父母被告知这个夏令营是有人员进行监管的,因此可以保证安全和消除父母的顾虑。

当孩子们自由的探索自己营地周边的环境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所谓的人员监管,都是穆扎弗安排进行各种数据记录和儿童们行为记录的人员。孩子们,也就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实验的对象。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其中一组在营地附近俯瞰悬崖)

第一阶段的实验,也随着孩子们进入公园开始了。正如一开始两组人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他们各自有一个木屋作为基地,附近都有溪水形成的水池和划分好的露营区,这些区域将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基本的营地活动,这些活动将构成他们的日常生活。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实验所在的营地地图)

因此,每一组的成员都会对自己营地周围的地区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游玩。他们通过远足和游泳等各种露营活动与自己团队里的人从陌生的关系,逐渐建立一种联系。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这种联系在随后各种活动里开始使内部的人员各施其职,使各种活动更加顺利进行。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其中一个小孩在分面包)

各自的小组在其后都建立了自己的组名,一组是“响尾蛇”,另外一组是“老鹰”,并且在各自的旗帜和衬衫上刻上名字,赋予成员归属感和团队精神。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一周后,当两组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牢固的关系,穆扎弗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实验,他和研究团队让两组人相遇,然后创造所谓的“摩擦”。

通过让两组人互相简单介绍,然后穆扎弗设立了一系列激烈的对抗活动,诸如拔河比赛,棒球比赛等。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比赛胜利的一方不但能够得到奖品,更有奖杯等各种可以“炫耀”的东西,但失败的一方就连所谓的安慰奖也不会有,以此开始造成双方之间的高低之分。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其中一组拿着奖品)

这个阶段的作用在于显著增加两组之间的对抗性和冲突。当响尾蛇队在棒球比赛中获得胜利后,他们制作了一面嘲讽老鹰队的旗帜,并将其立于棒球场内,宣称此地成为自己的胜利品,老鹰队不得进内。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矛盾开始激化,当两组在饭堂相遇的时候,双方均为对方起了一些难听的名字,后来甚至拒绝在同一个房间吃饭。

随着关系迅速恶化,语言挑衅变成了实体行动。老鹰队将响尾蛇队的队旗烧掉,而在一次老鹰队击败响尾蛇队后,响尾蛇队找机会对老鹰队发起了一个“突袭”行动,潜入老鹰队的基地将奖品还有奖杯等偷走,并且破坏了基地内部。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事实上一些小孩已经用袜子装着碎石块形成的“武器”防止被偷袭,两组之间由竞赛变成了战斗的味道,情况越来越变得超出控制。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气氛越来越紧张的两组人员)

起初穆扎弗试图让两小组通过平等的接触看是否能够随着时间的过去修复双方之间的矛盾,甚至为双方设计了郊游;看电影;一起用餐的计划,但两组成员都拒绝参与。

实验进入了第三阶段,穆扎弗觉得是时候证明自己的理论了。他特意创造了一些需要所有成员一起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个是水源。

他关闭了供给两小组的自来水供应,然后对所有孩子们说由于供水系统出现故障,因此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寻找连接营地和水库的区域里四个不同位置,找出出现故障的地方。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在营地观察的穆扎弗)

起初两组人员都不同意合作,但随着用水问题越来越紧张,孩子们开始摒弃早前对对方的偏见,愿意互相照顾体弱的人员,并且合作排除故障点。

当他们发现位于营地北部上流满满的水箱,但阀门被一堆岩石掩盖,因此两组人开始搬动岩石,从一开始的两组人员分工明确,再到后来形成了更快速的一条搬运链,成为了一个团队,双方之间早前明确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但当问题解决了,第二天早上两组人在食堂又再次因为口角而互相扔食物。穆扎弗再次设计了一个任务,看能否巩固他们之间新建立的羁绊。

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去看电影“金银岛”的机会,但是前往电影院的卡车出现故障,需要从不同地方寻找新的配件才能够启动。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双方不合作便会错过看电影的机会。

于是,两组人快速的团结了起来,不但重新启动了卡车,并且收集到了工作人员预先埋藏起来,可以在看电影时候吃的各种零食。在旅行结束时候,响尾蛇队用甚至愿意用在一场比赛中赢得的5美元,为两组所有队员购买麦芽牛奶。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孩子们在卡车里)

最终,在夏令营最后一天的时候,两组的人员都同意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一起回到俄克拉何马州。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从这个实验里,穆扎弗观察到几个结果:第一:当个体在相似的情境和事件中相互作用时,就会形成由个体地位和角色构成的明确的群体结构和动态。

第二是:在摩擦阶段,不安的冲突产生了与外部群体及其成员之间的不利印象,使群体之间处于一定的社会距离。

第三是如果一些相互冲突的群体聚集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单靠一个群体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上级目标,那么这些群体将倾向于为实现上级目标而合作。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共处一室的孩子)

穆扎弗的这个实验,正是为了证实他自己提出的现实冲突论理论而设置的。即这个实验模拟了困扰世界各地人民的各种冲突,对这种冲突的最简单解释是竞争。

当人们争夺稀缺资源(例如工作,土地等)时,群体之间的敌对情绪就会增加,继而产生冲突。例如,即使移民并没有剥夺本地工人的工作机会,但意识里仅仅认为他们可能会抢走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冲突和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偏见。

虽然这项研究是一项野外试验,但这意味着它具有很高的社会生态有效性。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罗伯斯洞实验”里的24个孩子)

虽然随后很多专家对穆扎弗所做的这个实验表示反对,因为一是整个实验都是人为的,当中也进行了干预,并不一定反映现实生活。

二是所有参与者都不知道自己参加了实验,而且所有男孩都来自中产家庭,排除了女孩和成年人,因此无法将结果归纳为一般情况。

但不能不说的一点是,在同一年,《蝇王》诞生了,一部当代英文小说中的经典,描述了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儿童在完全没有成人的引导下如何建立起一个脆弱的文明体系。最终由于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导致这个文明体系无可避免地被野蛮与暴力所代替,主题是备受争议的人性,个体权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寓言体长篇小说。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蝇王》)

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罗伯斯洞实验”都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留下了一定的遗产。

因为这个实验或多或少强调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互相竞争的人性,在共同目标下人性的改变,还有影响了参与者的人生。

正如当年实验中其中一个孩子,道格·格里塞特在2019年面对镜头时候的话语:“我并没有受到实验的创伤,但是我不喜欢湖泊,营地,小木屋或帐篷。”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

(道格·格里塞特和妻子)

“罗伯斯洞实验”:24个小孩以为的夏令营活动,却是一个人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