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非洲菊花卉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 病害怎样预防
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又名扶郎, 为世界五大切花之一, 是菊科大丁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原产南非, 性喜温暖、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的气候环境, 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土壤中生长良好, 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 ~ 25 ℃。非洲菊是切花中的新秀, 园艺品种甚多, 花色有白、橙、红、黄、粉、桔黄等, 盛花期在5 ~ 6 月和9 ~ 10 月, 只要温度适宜, 可以四季开花, 且花梗挺拔、切花产量高。非洲菊因其花色繁多, 花枝挺拔, 不易衰败, 采花期长, 经济效益显著, 深受花卉种植者和消费者的欢迎。非洲菊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后, 发展迅速, 特别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鲜切花用量剧增, 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 随着鲜切花生产面积的逐年增加, 病害问题越来越严重, 并对花卉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遭受巨大损失。因此, 了解和掌握非洲菊病害的种类及发生特点, 对非洲菊病害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非洲菊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介绍如下。
1 非洲菊细菌性病害
非洲菊斑点病是由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cichorii)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病菌菌体单生, 直形或略弯、杆状、能活动, 鞭毛多根;革兰氏阴性反应,好气性, 呼吸型代谢, 化能异养菌。该病菌主要侵害菊苣、莴苣、豌豆、甜瓜、白菜等多种十字花科植物, 番茄、三叶草等也可受害。病菌主要在病田土壤和病株残体中越冬, 借助雨水、农事操作、昆虫携带等方式传播。
2 非洲菊病毒病
2.1 非洲菊斑萎病
非洲菊受害后表现为褪色、坏死、矮化等症状, 花畸形。该病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日本栽培的非洲菊上发生, 病原为番茄斑萎病毒(tswv), 病毒类体球形、直径85 nm 、有脂质包膜, 钝化温度为40 ~ 46 ℃,体外存活期低于5 h , 稀释限点10-3 。以机械接种方式传毒, 虫媒蓟马以持久方式传毒。该病寄主范围广,是烟草、番茄、马铃薯等多种作物的重要病原。
2.2 非洲菊花叶病
病株叶片褪绿, 叶畸形, 并形成斑块, 生长衰弱, 切花数锐减, 继续发展, 病株枯死。可侵染其他作物如普通烟和心叶烟产生花叶病状, 侵染西胡芦引致褪绿黄斑和花叶症。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 病毒粒体球形, 直径30 nm , 有三型粒体, 形态相似, 以机械接种方式传毒, 蚜虫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70 ℃, 体外存活4 天, 稀释限点为10-3 。该病寄主范围广, 传
毒方式主要以汁液和蚜虫传播。
2.3 非洲菊斑驳病
叶片上出现褪绿环斑, 有些褪绿斑表现为铄叶状,濒临斑点的个别组织坏死。发病严重时, 叶片变小, 皱缩、发脆;有的品种花瓣碎色, 花朵变小(畸形), 花色不鲜艳, 植株矮缩。病原为烟草花叶病毒(tmv), 粒体直杆状, 300 nm ×18 nm , 钝化温度为90 ~ 95 ℃。该病寄主范围广, 机械接种、植株间接触、被污染的土壤、农具等均可传播, 也可由汁液、土壤、线虫和种子传播。
3 非洲菊真菌病害
3.1 非洲菊白粉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或长椭圆形黄白色病斑。病斑上覆盖白色状物, 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 后期粉层呈灰白色, 叶片焦枯。
病原菌为(oidium sp .)菌丝体白色, 表生, 以吸器深入寄主表皮细胞中吸取养料。分生孢子梗直立, 不分枝, 以全壁体生式产生分生节孢子。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串生, 自上而下依次成熟。该病在气温高、相对湿度80 %~ 90 %、温室内通风不良时较易发生。
3.2 非洲菊叶斑病
非洲菊叶斑病主要有两种:(1)叶点霉菌叶斑病。叶片上最初出现紫褐色至茶褐色小斑点, 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 边缘暗褐色病斑, 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病原为菊叶点霉(phyllost icta chrysanthemi), 分生孢子器球形, 埋生, 单腔, 有孔口。产孢细胞圆柱形、无色、光滑, 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椭圆形, 单胞, 无色, 基部平截。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很快, 气生菌丝较多, 分生孢子器形成较稀, 器壁膜质。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中越冬。老叶比嫩叶发病严重。(2)尾孢菌叶斑病。感病叶片上最初出现紫褐色小点, 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中央暗灰色,边缘有稍隆起的褐色线纹, 外围紫褐色, 叶片正背两面产生暗绿色霉点。病原为菊尾孢(cercospora chrysanthemi) , 菌丝体多埋生, 常有子座, 分生孢子梗粗大菌丝型, 榄褐色或褐色, 顶部颜色较淡, 不分枝或偶尔分枝, 丛生于子座组织上, 分生孢子鞭形, 直或微弯, 无色, 具3 ~ 12 个隔膜。产孢细胞多芽生, 合轴式延伸,圆柱形, 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单生, 基部有疤痕, 具有多个隔膜, 表面光滑。该病多在病残体和病叶上越冬,一般在阴湿光照不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环境中发病严重。
3.3 非洲菊灰霉病
病株近地面茎部出现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后变灰褐至褐色, 病部软腐, 表面密布灰色霉层。幼苗受侵染时, 近地面的茎叶呈褐色水渍状腐烂, 表面产生灰霉, 后集生小而扁平的菌核。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 tis cinerea) , 隶属半知菌亚门, 葡萄孢属, 分生孢子梗直或屈曲, 大小为960 ~ 1 200 μm ×16 ~ 22 μm , 数根丛生, 褐色, 光滑, 顶端有1 ~ 2 次分枝。分枝末端常明显膨大, 形成无色或淡色的瓶状产孢细胞, 分生孢子短椭圆形, 大小为12~ 18 μm ×9 ~ 13 μm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核在感病组织内越冬, 湿度大时容易发病。
3.4 非洲菊菌核病
该病从茎基部发生, 使茎杆腐烂。发病初期, 病部呈现水渍状软腐、褐色, 逐渐向茎和叶柄处蔓延。后期在茎杆内外均可见到黑色鼠粪状的菌核。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病部迅速发生软腐, 并密生白色絮状物, 或有黑色鼠粪状菌核, 每个菌核可产生1 ~ 9 个子囊盘。
该病由真菌核盘菌(sclerot inia sclerot iorumfuck)引起。子囊盘产生在菌核上, 盘状, 有长柄。子囊平行排列, 子囊间有永存性的侧丝。子囊棍形或椭圆形、无色, 子囊孢子单胞, 椭圆形, 排列成一行。病菌寄主范围很广, 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侵染危害。前茬为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发病严重。雨季发病严重。该病通过病株与健康株间的接触和土壤内菌丝体的生长蔓延传播。
3.5 非洲菊根腐病
该病为非洲菊最主要病害之一, 发生面积广, 危害程度大, 植物整个生育期均受害, 开花期受害最重。病菌从地面茎基部侵染, 受害部位变软、水渍状、浅黑色;植株叶片突然萎蔫, 变为紫红色。拔除病株时茎基部发病部位易折断, 潮湿时表面可长出白色霉点。
该病主要由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引起。隐地疫霉隶属假菌界卵菌门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 其营养体为无隔、多核的菌丝体, 有菌丝膨大体产生, 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呈梨形或椭圆形, 无乳突, 孢子囊大, 大小平均为46 μm ×27 μm ,寄主范围广。异宗配合, 有性生殖产生藏卵器、卵孢子和雄器, 藏卵器呈球形, 内含一个球形厚壁的卵孢子,雄器单细胞, 无色透明, 围生。病原菌在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 越冬的病菌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土壤骤然干湿交替或频繁中耕松土, 造成植株根部伤口多, 病菌从伤口侵入, 在条件适宜时从灌溉水或雨水中传播, 致使病害大发作。排水不良及连作的地块发病严重。
3.6 非洲菊枯萎病
该病与非洲菊根腐病症状相似, 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 病株根系呈黑褐色, 病根皮层剥离、须根少, 植株易拔起。病情发展缓慢时, 病株叶片呈紫红色或黑褐色, 陆续枯萎;严重发病时, 植株呈青枯状死亡。该病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及我国等国家发生。因非洲菊基本上为保护地栽培,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 每年4 ~ 8 月是该病发生较重时期。病原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 带菌土壤和受害植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高温高湿天气、质地粘重的土壤都会促进病原菌的
增殖和传播。
此病主要由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 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茂密的菌丝, 呈疏松棉絮状, 分生孢子梗无色, 产胞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产生两种类型的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大小为5 ~ 12 μm ×2 .5 ~ 3 .5 μm ;大型分生孢子大小为27 ~ 46 μm ×3 ~ 4 .5 μm , 纺锤形至镰形, 顶端钩状, 基部有小柄, 3 ~ 5 个隔膜, 大多数为3 个隔膜。厚垣孢子通常大量形成, 间生或顶生、单生, 偶尔串生, 壁光滑或粗糙。
此外, 非洲菊的病害还有霜霉病(bremia lactucaey引起)、白锈病(a .t ragopgonis 引起)、轮纹花叶病(tbrv 引起)等。
4 结语
随着盆花、鲜切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非洲菊生产稳步发展, 病害已对非洲菊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种植者对病害的发生往往束手无策。一些病害, 如非洲菊根腐病是非洲菊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 在某些地区发生情况相当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 其发病率为20 % ~30 %, 严重时可达80 %, 花卉生产者在不清楚病原情况下, 习惯性地喷施一些常用的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 结果既不能很好地控制病害的蔓延和危害, 又造成严重浪费, 给花农的花卉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因此, 认识并了解病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的防治措施, 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手段, 避免花卉生产者对病害防治的盲目性, 减少病害对花卉生产造成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