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切花非洲菊花卉主要病害的發生特點 病害怎樣預防

切花非洲菊花卉主要病害的發生特點 病害怎樣預防

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又名扶郎, 為世界五大切花之一, 是菊科大丁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原産南非, 性喜溫暖、陽光充足、冬暖夏涼的氣候環境, 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土壤中生長良好, 其最适生長溫度為20 ~ 25 ℃。非洲菊是切花中的新秀, 園藝品種甚多, 花色有白、橙、紅、黃、粉、桔黃等, 盛花期在5 ~ 6 月和9 ~ 10 月, 隻要溫度适宜, 可以四季開花, 且花梗挺拔、切花産量高。非洲菊因其花色繁多, 花枝挺拔, 不易衰敗, 采花期長, 經濟效益顯著, 深受花卉種植者和消費者的歡迎。非洲菊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引入我國後, 發展迅速, 特别近幾年來, 由于我國鮮切花用量劇增, 其種植面積急劇擴大, 随着鮮切花生産面積的逐年增加, 病害問題越來越嚴重, 并對花卉的産量和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 遭受巨大損失。是以, 了解和掌握非洲菊病害的種類及發生特點, 對非洲菊病害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将非洲菊主要病害的發生特點介紹如下。

1 非洲菊細菌性病害

非洲菊斑點病是由假單孢杆菌(pseudomonascichorii)引起的細菌性病害。病菌菌體單生, 直形或略彎、杆狀、能活動, 鞭毛多根;革蘭氏陰性反應,好氣性, 呼吸型代謝, 化能異養菌。該病菌主要侵害菊苣、莴苣、豌豆、甜瓜、白菜等多種十字花科植物, 番茄、三葉草等也可受害。病菌主要在病田土壤和病株殘體中越冬, 借助雨水、農事操作、昆蟲攜帶等方式傳播。

2 非洲菊病毒病

2.1 非洲菊斑萎病

非洲菊受害後表現為褪色、壞死、矮化等症狀, 花畸形。該病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日本栽培的非洲菊上發生, 病原為番茄斑萎病毒(tswv), 病毒類體球形、直徑85 nm 、有脂質包膜, 鈍化溫度為40 ~ 46 ℃,體外存活期低于5 h , 稀釋限點10-3 。以機械接種方式傳毒, 蟲媒薊馬以持久方式傳毒。該病寄主範圍廣,是煙草、番茄、馬鈴薯等多種作物的重要病原。

2.2 非洲菊花葉病

病株葉片褪綠, 葉畸形, 并形成斑塊, 生長衰弱, 切花數銳減, 繼續發展, 病株枯死。可侵染其他作物如普通煙和心葉煙産生花葉病狀, 侵染西胡蘆引緻褪綠黃斑和花葉症。病原為黃瓜花葉病毒(cmv), 病毒粒體球形, 直徑30 nm , 有三型粒體, 形态相似, 以機械接種方式傳毒, 蚜蟲非持久性傳毒。鈍化溫度70 ℃, 體外存活4 天, 稀釋限點為10-3 。該病寄主範圍廣, 傳

毒方式主要以汁液和蚜蟲傳播。

2.3 非洲菊斑駁病

葉片上出現褪綠環斑, 有些褪綠斑表現為铄葉狀,瀕臨斑點的個别組織壞死。發病嚴重時, 葉片變小, 皺縮、發脆;有的品種花瓣碎色, 花朵變小(畸形), 花色不鮮豔, 植株矮縮。病原為煙草花葉病毒(tmv), 粒體直杆狀, 300 nm ×18 nm , 鈍化溫度為90 ~ 95 ℃。該病寄主範圍廣, 機械接種、植株間接觸、被污染的土壤、農具等均可傳播, 也可由汁液、土壤、線蟲和種子傳播。

3 非洲菊真菌病害

3.1 非洲菊白粉病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 發病初期葉片出現白色黴點,後逐漸擴充為圓形或長橢圓形黃白色病斑。病斑上覆寫白色狀物, 嚴重時整葉布滿白粉, 後期粉層呈灰白色, 葉片焦枯。

病原菌為(oidium sp .)菌絲體白色, 表生, 以吸器深入寄主表皮細胞中吸取養料。分生孢子梗直立, 不分枝, 以全壁體生式産生分生節孢子。分生孢子長圓形、單胞、無色、串生, 自上而下依次成熟。該病在氣溫高、相對濕度80 %~ 90 %、溫室内通風不良時較易發生。

3.2 非洲菊葉斑病

非洲菊葉斑病主要有兩種:(1)葉點黴菌葉斑病。葉片上最初出現紫褐色至茶褐色小斑點, 逐漸擴大為圓形或近圓形, 邊緣暗褐色病斑, 後期病斑上産生黑色小點。病原為菊葉點黴(phyllost icta chrysanthemi), 分生孢子器球形, 埋生, 單腔, 有孔口。産孢細胞圓柱形、無色、光滑, 全壁芽生式産孢;分生孢子橢圓形, 單胞, 無色, 基部平截。人工培養基上生長很快, 氣生菌絲較多, 分生孢子器形成較稀, 器壁膜質。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病落葉中越冬。老葉比嫩葉發病嚴重。(2)尾孢菌葉斑病。感病葉片上最初出現紫褐色小點, 逐漸擴大為圓形或近圓形病斑, 中央暗灰色,邊緣有稍隆起的褐色線紋, 外圍紫褐色, 葉片正背兩面産生暗綠色黴點。病原為菊尾孢(cercospora chrysanthemi) , 菌絲體多埋生, 常有子座, 分生孢子梗粗大菌絲型, 榄褐色或褐色, 頂部顔色較淡, 不分枝或偶爾分枝, 叢生于子座組織上, 分生孢子鞭形, 直或微彎, 無色, 具3 ~ 12 個隔膜。産孢細胞多芽生, 合軸式延伸,圓柱形, 孢痕明顯。分生孢子單生, 基部有疤痕, 具有多個隔膜, 表面光滑。該病多在病殘體和病葉上越冬,一般在陰濕光照不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環境中發病嚴重。

3.3 非洲菊灰黴病

病株近地面莖部出現水漬狀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 後變灰褐至褐色, 病部軟腐, 表面密布灰色黴層。幼苗受侵染時, 近地面的莖葉呈褐色水漬狀腐爛, 表面産生灰黴, 後集生小而扁平的菌核。

病原菌為灰葡萄孢(botry tis cinerea) , 隸屬半知菌亞門, 葡萄孢屬, 分生孢子梗直或屈曲, 大小為960 ~ 1 200 μm ×16 ~ 22 μm , 數根叢生, 褐色, 光滑, 頂端有1 ~ 2 次分枝。分枝末端常明顯膨大, 形成無色或淡色的瓶狀産孢細胞, 分生孢子短橢圓形, 大小為12~ 18 μm ×9 ~ 13 μm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核在感病組織内越冬, 濕度大時容易發病。

3.4 非洲菊菌核病

該病從莖基部發生, 使莖杆腐爛。發病初期, 病部呈現水漬狀軟腐、褐色, 逐漸向莖和葉柄處蔓延。後期在莖杆内外均可見到黑色鼠糞狀的菌核。該病的典型症狀是病部迅速發生軟腐, 并密生白色絮狀物, 或有黑色鼠糞狀菌核, 每個菌核可産生1 ~ 9 個子囊盤。

該病由真菌核盤菌(sclerot inia sclerot iorumfuck)引起。子囊盤産生在菌核上, 盤狀, 有長柄。子囊平行排列, 子囊間有永存性的側絲。子囊棍形或橢圓形、無色, 子囊孢子單胞, 橢圓形, 排列成一行。病菌寄主範圍很廣, 病菌以菌核在病殘體和土壤内越冬,翌年産生子囊孢子侵染危害。前茬為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發病嚴重。雨季發病嚴重。該病通過病株與健康株間的接觸和土壤内菌絲體的生長蔓延傳播。

3.5 非洲菊根腐病

該病為非洲菊最主要病害之一, 發生面積廣, 危害程度大, 植物整個生育期均受害, 開花期受害最重。病菌從地面莖基部侵染, 受害部位變軟、水漬狀、淺黑色;植株葉片突然萎蔫, 變為紫紅色。拔除病株時莖基部發病部位易折斷, 潮濕時表面可長出白色黴點。

該病主要由隐地疫黴(phytophthora cryptogea)引起。隐地疫黴隸屬假菌界卵菌門霜黴目腐黴科疫黴屬, 其營養體為無隔、多核的菌絲體, 有菌絲膨大體産生, 無性繁殖産生遊動孢子囊。孢子囊呈梨形或橢圓形, 無乳突, 孢子囊大, 大小平均為46 μm ×27 μm ,寄主範圍廣。異宗配合, 有性生殖産生藏卵器、卵孢子和雄器, 藏卵器呈球形, 内含一個球形厚壁的卵孢子,雄器單細胞, 無色透明, 圍生。病原菌在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 越冬的病菌是該病主要初侵染源。土壤驟然幹濕交替或頻繁中耕松土, 造成植株根部傷口多, 病菌從傷口侵入, 在條件适宜時從灌溉水或雨水中傳播, 緻使病害大發作。排水不良及連作的地塊發病嚴重。

3.6 非洲菊枯萎病

該病與非洲菊根腐病症狀相似, 在非洲菊整個生育期都會發生, 病株根系呈黑褐色, 病根皮層剝離、須根少, 植株易拔起。病情發展緩慢時, 病株葉片呈紫紅色或黑褐色, 陸續枯萎;嚴重發病時, 植株呈青枯狀死亡。該病在意大利、澳洲及我國等國家發生。因非洲菊基本上為保護地栽培, 該病全年均可發生, 每年4 ~ 8 月是該病發生較重時期。病原在土壤或植株病殘體中越冬, 帶菌土壤和受害植株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 高溫高濕天氣、質地粘重的土壤都會促進病原菌的

增殖和傳播。

此病主要由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 在人工培養基上産生茂密的菌絲, 呈疏松棉絮狀, 分生孢子梗無色, 産胞細胞内壁芽生瓶體式産孢,産生兩種類型的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橢圓形, 大小為5 ~ 12 μm ×2 .5 ~ 3 .5 μm ;大型分生孢子大小為27 ~ 46 μm ×3 ~ 4 .5 μm , 紡錘形至鐮形, 頂端鈎狀, 基部有小柄, 3 ~ 5 個隔膜, 大多數為3 個隔膜。厚垣孢子通常大量形成, 間生或頂生、單生, 偶爾串生, 壁光滑或粗糙。

此外, 非洲菊的病害還有霜黴病(bremia lactucaey引起)、白鏽病(a .t ragopgonis 引起)、輪紋花葉病(tbrv 引起)等。

4 結語

随着盆花、鮮切花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非洲菊生産穩步發展, 病害已對非洲菊生産構成嚴重威脅, 種植者對病害的發生往往束手無策。一些病害, 如非洲菊根腐病是非洲菊生産上主要病害之一, 在某些地區發生情況相當嚴重, 在一般情況下, 其發病率為20 % ~30 %, 嚴重時可達80 %, 花卉生産者在不清楚病原情況下, 習慣性地噴施一些常用的多菌靈、百菌清等殺菌劑, 結果既不能很好地控制病害的蔓延和危害, 又造成嚴重浪費, 給花農的花卉生産帶來重大損失。是以, 認識并了解病害種類及發生特點, 可以有針對性地研究相關的防治措施, 采取有效的防治技術和手段, 避免花卉生産者對病害防治的盲目性, 減少病害對花卉生産造成的損失。

切花非洲菊花卉主要病害的發生特點 病害怎樣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