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作者:甬说

最近上映的日本电影《入殓师》,每一部都收割了观众的泪水。

有人曾在网易云的歌单评论道,过去小时候,我们总以为害怕的是坟墓里的鬼,但当逝去的是自己亲人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怕的并不是鬼怪,而是死亡会带走我们的挚爱,面对躺在冰冷棺椁中的亲人时,我们才发现生命的可贵。

生死的话题,在中国似乎一直是一个禁忌话题,入殓师也并不是众人从小就热衷于从事的行业,随着这部电影的成为热搜,入殓师这个行业再一次成为了话题。

如今,97年出生的朱雨露依旧在殡葬行业上继续默默付出着,践行着入殓师对逝者和家属们的承诺,诠释着这个行业低调的伟大。她说:“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已服务过千余名逝者。”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中国人讲究生后事,带着尊重离开,优雅地抵达人生的“彼岸”,也代表着自己这一生的“功德圆满”。因此,中国人对于逝者的身后事尤其重视,这既是人生最后的尊严,也是亲人们对逝者的最后交代。

入殓师则是为逝者送行最后一程的人,在他们的帮助下逝者走向彼岸,亲人将会得到安慰。

或许在人们的印象里,入殓师每天都会关在长年不见天日的黑暗冰冷的房间中,做着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惧的工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入殓师的服务并未因为接触冰冷的尸体而缺乏温度,入殓师们会庄严、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敬虔,对逝者充满尊敬,对家属充满同情,用同理心面对每一次的服务。他们懂得,出生是一次洗礼,而离开尘世更需要一次庄重的送别。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尽管朱雨露年纪仅有24岁,但在殡葬行业来说她已经成为了一名“老手”,回忆起刚刚从事行业的第一天,她的印象里最为深刻的便是颤抖的双手。

在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作为新手的朱雨露的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这并不是害怕,而是过于紧张。”朱雨露回想起来的时候解释道,这个紧张是因为担心化妆不好,让逝者家属不满意。

过后,直到经历两三次为逝者化妆和整理遗容,才让朱雨露逐渐地适应这一份职业,让自己脱离了紧张情绪。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事实上,朱雨露的紧张更多地是因为对入殓师这份职业的虔诚,当有温度的双手触碰到冰冷的遗体,就是要把人间最后的美好留给逝者,让逝者带着最后一点阳光走向往生。我们不难看出,年轻的朱雨露话语里体现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当人们走向这个终点的时候,意味着自己将会向这个世界告别,意味着自己已经解脱于凡尘俗世,也意味着告别爱和痛苦。而对于逝者的亲人而言,逝者的离去更多的是不舍和失去,意味着痛苦和迷茫。

在殡仪馆里,入殓师其实也是生死的纽带,站在告别大厅的朱雨露,眼前看的是满目悲痛,一边是在人世间痛哭的亲人,右边是已经沉沉离去的逝者,生死在这里一边是有声,一边是无声。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选择从事入殓师,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执着,特别在中国而言,从事殡葬行业的人终究是少数,入殓师也是一门冷门职业。

在中国人的生死观念里,死亡终究是一个避讳的话题,而大部分对入殓师这个行业也带有偏见,这源自中国人文化里对于死亡这个概念的避讳,而凡是与死亡有联系的词汇或行业,多少都会引起人们的莫名恐惧。

但不成想,人们这一辈子都至少需要和入殓师打一次交道,从身边看到自己。

朱雨露的父母刚开始也并不理解自己女儿的选择,在她观看了一部关于入殓师的一档电视节目后,她毅然选择了这个行业,一切为了逝者也成为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并不执念于偏见和冷漠,而关注于对死亡的尊重和对人的博爱。在今年热播的网剧《双探》里,大鹏饰演的周游有着一手出神入化的化妆能力,经过他手的化妆后,都能令逝者的家属感到如释重负,也由此获得家属们的尊重和感激。

“我觉得殡葬行业是在世的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和尊重,也是一种情感寄托,这个不会变。”朱雨露谈到对职业的认同感时,她说出了上述这段话,从业以来,朱雨露的工作主要是遗体化妆、主持告别仪式、代客祭扫,每次的工作她都无比认真。

入殓师需要的是对人性的博爱,需要的是对生死的超然感观,需要的是对死亡的看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从事这个行业,因为殡葬行业需要的是对于人生有更高的视角和格局。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人生千变万化,每一步都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结局,但是只有一个结局和结果是我们从出生就会注定的,那就是走向死亡。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对于死亡的态度上,尽管人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依旧是悲伤,但面对死亡的不同心态,也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出于宗教信仰,人们认为逝者会去天堂开始乐园新生活,而逝者在世上的一切都会被抹去。但是在东方文化里,死亡是和晦气挂钩的。人们认为逝者离去前或者离去后所待的地方,多多少少会有些晦气。

这里的晦气,并非封建迷信。东方文化里,对于“礼教”的观念根深蒂固,死亡意味着人生的终点。在公开场合谈论死亡会被认为是对周围人的不尊敬,毕竟死亡并不是生者想去面对的问题。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例如,中国人在向老人祝寿时都会恭维一句,寿比南山一样,长寿是一个美好的祝福,也是应有的礼数。

中华文化圈里,儒家教育对于日韩越的影响很大,也导致了上述几个国家对于生死的观念出奇一致,日本在拍摄《入殓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人们对入殓师的偏见,重视死亡教育。

回到问题本身,生死观其实是一门人生哲学,一面是对于面对生,一面是如何面对死亡。对于普通人而言,当生命存续的时候,要做的是获得更多的人生价值,争取更多的成功,而死去的时候,会有更多人缅怀,有更多人记得。

总而言之,还是名利在前。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而看惯生死的入殓师,对于人生的观念则有不同。死亡是一个通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当在世间的旅程走完,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更多的是来自未知的恐惧,当人们消失在世界上的时候,走向何处至今也没有人能弄懂。

而对于生死,入殓师们认为,感情则是联系生命和死亡的纽带,作为生死的摆渡人,入殓师更为看重的是面对生命终结时,亲属们的情感。当亲人逝去,如何安抚亲人的悲痛,则更为重要。

死亡这个命题,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无数次被提起。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人生的死亡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最难以被理解,而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尽管人们不断地尝试否认死亡,规避死亡,但是人们却又好奇地想了解死亡到底是什么。

面对死亡,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面对的还是死亡之时的人性和死亡之后亲属的情感,事实上,逝去后,世间的情感才是死亡的关键词,人的真正死亡并不是生命的逝去,而是来自世间的遗忘,当世间再无人记起逝者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逝者永远地离去。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入殓师是一个阳光下的职业,为了逝者的最后尊严,他们倾尽自己所能,为离去的人致以最后的敬意。

年轻的朱雨露所服务的逝者已经过千余名,作为一名摆渡者,她已经把数千个灵魂送往了冥河彼岸,而每一次的转身,都可以想象得到,每一名逝者对她的感激。

有学者曾经把死亡比喻为一座房屋的大门,逝去的人们到底是走向出口,还是入口呢?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在电影《入殓师》中有一段对白:“死亡就像是一个通道,死亡并不是终点。你 穿过它进入下一站。它是一扇大门。而我作为守门人,送走了那么多人,对他们说道:一路走好,我们会再次相见”。

生和死是一段轮回,对于死亡送上的祝福,“一路走好,我们再次相见”既是对来生的相约,也是对逝去后的相约,入殓师对于人类死亡的理解和领悟,有着超然和豁达的心境,这也是人性的美妙和光辉。

朱雨露坦言,自己并不害怕死亡,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工作中,自己对于最终的结局早就有了预期,自己也能坦然面对。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生命的永恒需要守护,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群人在人生的终点上,为逝去的往生者送上世间最后一点温暖,就像太阳照耀在冰冷的躯体,为送行的路上点上长明之灯。

人生的旅程终将会周而复始,而守护在生死之界的入殓师,在手捧明灯的道路上,向阳而生,面对这份值得尊敬的职业,或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97年入殓师:第一次为逝者化妆时双手颤抖,如今服务过千余名逝者一、一切为了逝者二、关于生死三、周而复始,向阳而生参考文献:

1. 生死的摆渡人丧亲关怀:有一个特殊职业叫“入殓师”;青溪著;《世界博览》;(2021-07-21期刊)

2. 《入殓师》:以佛教的视角感悟死亡 ;杨迪吹著;《电影评介》2017年22期

3.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李海波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9-15期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