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Itō Hirobumi traveled to China and talked with Kang Youwei once, predicting that the Penghu Reform Method would eventually fail

文|黄金生

1898年八月初三日(9月18日)的颐和园里饶有趣味的看戏,演出戏目是《丹桂飘香》《昭代萧韶》《庆安澜》,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非常正常,但在表面风平浪静下却暗潮涌动。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御史杨崇伊托奕劻送来一份奏折;还有荣禄在天津给总理衙门连续发来三份电报,催促正在北京等候太后皇帝召见及谢恩的袁世凯迅速回天津。看完戏的慈禧在得知上述消息后,临时起意,当晚(7时至9时)就决定第二天回西苑。

杨这份奏折的矛头,先是指向维新派的积极分子、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文廷式。说他妖言乱政,受到革职处分后不思悔过,继续勾结孙文、康有为,专以诽谤朝廷为能事。然后再参劾康有为变更成法,斥责老臣,借广开言路之名,安插党羽。奏折最后又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已经到京,光绪帝将于9月20 日会见。会见的后果,很可能重用伊藤以推进变法。这样一来,祖宗所传天下,恐会拱手让人了。

Itō Hirobumi traveled to China and talked with Kang Youwei once, predicting that the Penghu Reform Method would eventually fail

慈禧太后极具政治敏锐性,她担心的是,光绪帝会否因其不在而如七月十九日罢免礼部六堂官、二十日任命军机四章京那样,做出一些她无法接受又无权否决的“荒唐事”? 一旦伊藤被皇上任用,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他的后面有一个强悍的日本国。于是,慈禧太后马上传旨,初四日回宫,初六日(21日)回颐和园。

9月14日,伊藤博文抵京,奕劻、廖寿恒、张荫桓等分别接见。9月18日,康有为没有按照光绪帝的谕旨迅速离开京城。下午,也前往日本公使馆拜见了伊藤。康有为希望借助伊藤的威望和其身后日本的力量,取得对守旧派斗争的胜利。在交谈中,康有为向伊藤表述了全面变法的主张,抨击慈禧太后专权,任用毫无见识之人,希望伊藤拜谒太后的时候,能够劝说她支持光绪帝实施激进的变法。伊藤博文此次行程中没有觐见慈禧太后的安排,他当然也无法劝说慈禧太后支持变法。康有为的拜会没有打动伊藤,甚至给伊藤留下了不佳的印象。1898年12月10日,回到日本的伊藤在一次宴会上发表演讲,谈到对戊戌变法及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看法时,这样说道:“我观察康有为等人的所作所为,认为其举措是失当的,预料他们的事业难以成功。任何事物来得急,去得也就快,这是自然之理。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物制度、土风民俗,如果进行社会变革,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必须等到有杰出才能的皇帝出现了,而辅佐他的大臣也具有超卓的才识,然后才能完成变革大业。今日之中国,军事虚弱,政治腐朽,国家安全难以保证,(在这种形势下怎么能进行激进的变革呢?)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事情。”

Itō Hirobumi traveled to China and talked with Kang Youwei once, predicting that the Penghu Reform Method would eventually fail

总理衙门大臣合影。右起:孙毓汶、徐用仪、庆亲王奕劻、许庚身、廖寿恒、张荫桓。

9月20日,光绪召见伊藤博文的场面,在平平淡淡的背后,实则暗藏玄机。光绪帝在会谈中不接受伊藤面谈对中国变法的想法,反而要求他写出书面的意见并转呈,更没有出现慈禧太后等人最担心的重用伊藤以为“客卿”的言辞。有学者据此分析,这种舍近求远的举措,应该属于光绪帝问话多有不便,或者百般无奈。因为当时他已经处于被监控的状态。据其时在场的张荫桓记述说:“时太后在帘内。”但此种说法也被质疑,一是勤政殿内一时无法设帘;二是当时已有慈禧太后的亲信庆亲王奕劻在场,慈禧似无出现在现场的必要。

八月初三得到消息,然后决定初四回宫,虽说稍显仓促,但也说明慈禧太后感到并无燃眉之急。若真有关系其权力和命运的大事,她也会打破一切常规,当晚回西苑的。如果慈禧太后此行若仅为伊藤博文的觐见,那这次在她掌控下的觐见完成后,她正好可以按计划于初六放心地回到颐和园。况且,她离开时,还在颐和园为其准备了3天的中秋节大戏。但事实是,慈禧太后一再改变计划,直到初十日才与光绪帝一起回颐和园。

Rea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