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Take stock of what kind of bribery refusal poems were among the ancient Qing officials

Take stock of what kind of bribery refusal poems were among the ancient Qing officials

赵汗青·刘欣华

贿赂者,私赠财帛以行请托之目的。它污染风气,败坏吏治,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历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古往今来,不少重品节、轻财宝的士大夫挥毫作诗,以明不受贿、不行贿的高洁心志。

汉武帝时,主爵都尉汲黯由京城外调淮阳太守。当地豪绅欲备厚礼登门拜望。汲黯得知后亲写榜文张示:

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

自知自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

汲黯将“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的民间俗语颠倒为“无理有钱莫进来”,相显之下,有理没钱的百姓们尽可衙门里来上诉。他的作风正派,使淮阳的政风清明起来。

晋代吴隐之在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神灵。当地人说,就是清廉的人,饮了此水,也会变成贪成无厌之徒。吴隐之不信此说,就亲临泉边酌水而饮,饮后写诗道:

古人云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唐玄宗时,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府中当幕僚。有人送他一条十分名贵的毛毯,名“织成锦”。杜甫原物送还后并题诗: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官清正廉洁,每逢职务变动时,都要作诗将个人收入和财产悉数向社会公示。初出仕时,他任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在政府机关的秘书处负责文件、图书校对工作的官员。他作诗说: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白居易升迁左拾遗,薪俸跟着翻了一倍。诗曰:“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接着,外派到苏州任刺史:“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后重回京城中央政府部门,再授宾客分司,薪俸已涨到初出仕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这也是他仕途中官职最高、最后的一站,这个职位清闲自在且薪水最高:“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致仕回到洛阳履道里颐养天年时,还领到了一半的养老金:“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临终前,他总结并公示一生家产:“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能够把自己各个时期的薪水一五一十地写出来,说明他是知足的、坦荡的、清廉的。

另一位唐朝诗人韦应物,曾长期担任地方行政官吏。大女儿出嫁远赴他乡时,韦应物没有邀朋呼友大操大办,只是为女儿赋诗一首《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诗中虽是表述父女离别感伤之情,却也是诗人向世人袒露节俭操办儿女婚事的心迹。在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官员,一位把“清廉”捧为圭臬的好父亲。“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此两句可谓嫁妆的千秋典范。

北宋庐州人包拯,在朝廉洁公正,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青天”。在他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宋仁宗。奉旨送礼的太监怕不好交差在礼品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上级为下属送礼,下属自然应感恩不尽,炫耀一番,何况又是当今皇上所赐之礼。但包拯无意要开贿道,便在寿礼盒上回赠一诗,婉辞皇礼。诗曰:

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他这样辞去了皇帝的赠送礼品,有礼有节,言辞恳切,实在巧妙。

宋代朱熹在任秘阁修撰时,一次去看望他的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神情肃然地说:“俭朴度日,是我们朱家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婿: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

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

明代永乐年间,吴讷任监察御史,人品刚直公正,从政廉洁自持,颇有美誉。有一次,他巡视贵州,返京时地方土司赠送黄金百两,吴讷愤然拒纳,当场在礼盒上题诗予以回绝: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这首诗即是自警自律,也是对官员的奉劝,行贿受贿,天理难容!

明代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麻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两袖清风”因而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明代吴让,到庆远知府赴任时,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的头人,便携金带银以礼晋见,皆被吴让挡之门外。为了杜绝再来送礼者,他题写一诗于门上,诗曰:

贪泉爽酌吴何敢,暮夜怀金岂不知。

寄语南丹贤太守,原封送回莫相疑。

明代的况钟,宣德五年由京外放苏州知府。赴任后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建修学堂,大兴水利,放粮赈灾,关心黎民疾苦,被苏杭人民称为“况青天”。正统五年,况钟任职期满回京,临行前写诗与苏州人民话别,诗中体现了他的坦坦荡荡,磊落襟怀:

捡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自律甚严,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都是于人民有害的。他在任满卸职时借向“城隍”辞行之际,慨然赋诗《任满谒城隍》以明告,诗曰:

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

诗中借向城隍庙表达衷心,向民众表明己心迹,表明了他决心坦荡为官,来去轻松。

明朝成化年间,湖北浠水人李汰博学能文,为官清廉,不为金钱所动,受到朝廷重用,被派往福建担任乡试主考官。一天深夜,同乡张某前来求见,将十两黄金捧到李汰面前,直言道:“家中小儿今年参加乡试,幸遇大人主考,望您看在同乡的面子上给予关照,得中之后,另有厚报。”李汰听后,面带微笑在纸上挥笔写诗一首: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张某看完,又气又羞,揣起黄金悻悻而去。

明孝宗即位,依例颁诏外国,刘戬以侍讲身份出使交南。时当地正值动乱,他轻装简从,携二仆由南宁直抵其境,交南人惊为天人。到达之日即颁布诏书,次日宴毕就告辞返回。交南王馈赠金珠珍玩、犀角象牙甚多,刘一无所顾;交南王复令接待的大臣于路上拦截,强行赠送。刘戬拿出他初入关时写的诗,诗曰:

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

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

明代的杨继盛为官清正,因揭发奸相严嵩被陷入狱,他写了《自说》以明己志,诗中这样写道:

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青天。

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被誉为清朝“江南第一清官”的张伯行,从来不受属下分文赠礼,备受康熙皇帝的称赞,因而晋升为福建巡抚。到任后,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

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此檄文掷地有声,浩气凛然,表现了他对拒礼拒贿的深刻认识。

郑板桥是康煕秀才、乾隆进士、雍正举人,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家和书画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无独有偶,就像蔡信芳离任之日,百姓拦道挽留那样。郑板桥从潍县离任回扬州时,百姓也是夹道欢送,依依难舍,郑板桥胸中涌起无限波涛,遂画竹题诗以写心迹,诗曰:

乌纱掷去不作官,囊中羞涩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山作渔杆。

清雍正年间江夏人叶存仁,为官30多年,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在即将离任河南巡抚一职时,部属趁更深夜静用一叶小舟送来很多礼物。叶存仁十分感慨,将礼物全部送还。并赋诗一首: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怕自己知道,这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白水人刘玉在四川作官,一次托人给家父捎回二斤川红花。其父乃知书达理之老翁,于是让捎物人原物退回,并题一诗诫子,诗曰:

家中平安告汝知,麦谷岁入小有余。

丝毫不慕蜀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时。

本首诗中,刘玉的父亲虽然有“答圣”的思想局限,但他对儿子为官的严格要求,却值得今日的大小领导干部的家属好好学习的。

清代道光年间,湖南蔡信芳任陕西蒲城县知县,他清廉正直,重士爱民,颇有政声。离任之日,百姓拦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动,含泪写诗以相赠:

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中一寸棉。

回看群黎皆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

清代叶存仁,为官30年,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省任职。他淡于名利,洁身自守,政绩斐然。一次离任,有人趁黑夜漆漆摇船载物相送,以为夤夜送礼天知地知难有人知,是最佳时机。孰料,翌日叶存仁就将一应等物“完璧归赵”,并留一首诗相赠,诗曰:

历朝历代的清官廉吏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的奉廉诗句,每一首诗句几乎都有一个感人的拒贿故事,这无一例外地说明了一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清官廉吏》

作者: 张辉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

《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清官》

作者: 王博 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4-10

《中国历代清官》

作者: 陈广杰 著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01

《历代清官廉吏故事》

作者: 董群、刘建军 编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