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一下古代清官中都有哪些拒賄詩

盤點一下古代清官中都有哪些拒賄詩

趙汗青·劉欣華

賄賂者,私贈财帛以行請托之目的。它污染風氣,敗壞吏治,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格格不入,曆來為正人君子所不齒。古往今來,不少重品節、輕财寶的士大夫揮毫作詩,以明不受賄、不行賄的高潔心志。

漢武帝時,主爵都尉汲黯由京城外調淮陽太守。當地豪紳欲備厚禮登門拜望。汲黯得知後親寫榜文張示:

太守府門朝南開,無理有錢莫進來。

自知自明聽勸導,行賄則是小人才。

汲黯将“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沒錢别進來”的民間俗語颠倒為“無理有錢莫進來”,相顯之下,有理沒錢的百姓們盡可衙門裡來上訴。他的作風正派,使淮陽的政風清明起來。

晉代吳隐之在受任廣州刺吏時,路過石門,聞聽此處有一“貪泉”,相當神靈。當地人說,就是清廉的人,飲了此水,也會變成貪成無厭之徒。吳隐之不信此說,就親臨泉邊酌水而飲,飲後寫詩道:

古人雲此水,一歃思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唐玄宗時,杜甫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府中當幕僚。有人送他一條十分名貴的毛毯,名“織成錦”。杜甫原物送還後并題詩: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贈情。

錦鲸卷還客,始覺心和平。

唐朝詩人白居易做官清正廉潔,每逢職務變動時,都要作詩将個人收入和财産悉數向社會公示。初出仕時,他任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在政府機關的秘書處負責檔案、圖書校對工作的官員。他作詩說: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

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白居易升遷左拾遺,薪俸跟着翻了一倍。詩曰:“月慚谏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接着,外派到蘇州任刺史:“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後重回京城中央政府部門,再授賓客分司,薪俸已漲到初出仕時的十倍:“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晚年官至太子少傅,這也是他仕途中官職最高、最後的一站,這個職位清閑自在且薪水最高:“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閑人。”緻仕回到洛陽履道裡頤養天年時,還領到了一半的養老金:“壽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臨終前,他總結并公示一生家産:“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郭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仿佛獲缗二三千……但恐此錢用不盡,即先朝露歸夜泉。”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員,能夠把自己各個時期的薪水一五一十地寫出來,說明他是知足的、坦蕩的、清廉的。

另一位唐朝詩人韋應物,曾長期擔任地方行政官吏。大女兒出嫁遠赴他鄉時,韋應物沒有邀朋呼友大操大辦,隻是為女兒賦詩一首《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門複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況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别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複留。

自小阙内訓,事姑贻我憂。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詩中雖是表述父女離别感傷之情,卻也是詩人向世人袒露節儉操辦兒女婚事的心迹。在詩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官員,一位把“清廉”捧為圭臬的好父親。“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此兩句可謂嫁妝的千秋典範。

北宋廬州人包拯,在朝廉潔公正,不畏權貴,民間都稱他為“包青天”。在他60歲壽辰時,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壽禮。但第一個送來壽禮的竟是皇帝宋仁宗。奉旨送禮的太監怕不好交差在禮品上面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上級為下屬送禮,下屬自然應感恩不盡,炫耀一番,何況又是當今皇上所賜之禮。但包拯無意要開賄道,便在壽禮盒上回贈一詩,婉辭皇禮。詩曰:

鐵面無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勞本是份内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他這樣辭去了皇帝的贈送禮品,有禮有節,言辭懇切,實在巧妙。

宋代朱熹在任秘閣修撰時,一次去看望他的女兒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便被女兒留住吃飯。進餐時,女兒望着桌上的蔥湯麥飯,眼噙愧淚。女兒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來了,便神情肅然地說:“儉樸度日,是我們朱家的好家風!”飯後,他題了一首詩留給女婿: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

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飲時。

沈蔡歸來,見嶽父如此崇尚儉樸,備受感動,即把該詩貼在壁間,當作座右銘。

明代永樂年間,吳讷任監察禦史,人品剛直公正,從政廉潔自持,頗有美譽。有一次,他巡視貴州,返京時地方土司贈送黃金百兩,吳讷憤然拒納,當場在禮盒上題詩予以回絕:

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

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

這首詩即是自警自律,也是對官員的奉勸,行賄受賄,天理難容!

明代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争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财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産去?”于謙潇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隻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絹帕、麻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是以我什麼也不帶,隻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古時,人們把随身的錢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滿。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于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铮铮風骨。“兩袖清風”因而比喻為官清廉或表示貧窮,手頭一點積蓄也沒有。

明代吳讓,到慶遠知府赴任時,當地一些少數民族的頭人,便攜金帶銀以禮晉見,皆被吳讓擋之門外。為了杜絕再來送禮者,他題寫一詩于門上,詩曰:

貪泉爽酌吳何敢,暮夜懷金豈不知。

寄語南丹賢太守,原封送回莫相疑。

明代的況鐘,宣德五年由京外放蘇州知府。赴任後懲貪官污吏,平反冤獄,建修學堂,大興水利,放糧赈災,關心黎民疾苦,被蘇杭人民稱為“況青天”。正統五年,況鐘任職期滿回京,臨行前寫詩與蘇州人民話别,詩中展現了他的坦坦蕩蕩,磊落襟懷:

撿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

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明代信陽知府胡守安,自律甚嚴,認為官吏在薪水之外謀取一分一文,都是于人民有害的。他在任滿卸職時借向“城隍”辭行之際,慨然賦詩《任滿谒城隍》以明告,詩曰:

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

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來時貧。

詩中借向城隍廟表達衷心,向群眾表明己心迹,表明了他決心坦蕩為官,來去輕松。

明朝成化年間,湖北浠水人李汰博學能文,為官清廉,不為金錢所動,受到朝廷重用,被派往福建擔任鄉試主考官。一天深夜,同鄉張某前來求見,将十兩黃金捧到李汰面前,直言道:“家中小兒今年參加鄉試,幸遇大人主考,望您看在同鄉的面子上給予關照,得中之後,另有厚報。”李汰聽後,面帶微笑在紙上揮筆寫詩一首:

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

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張某看完,又氣又羞,揣起黃金悻悻而去。

明孝宗即位,依例頒诏外國,劉戬以侍講身份出使交南。時當地正值動亂,他輕裝簡從,攜二仆由南甯直抵其境,交南人驚為天人。到達之日即頒布诏書,次日宴畢就告辭傳回。交南王饋贈金珠珍玩、犀角象牙甚多,劉一無所顧;交南王複令接待的大臣于路上攔截,強行贈送。劉戬拿出他初入關時寫的詩,詩曰:

咫尺天威誓肅将,寸心端不愧蒼蒼。

歸裝若有關南物,一任關神降百殃。

明代的楊繼盛為官清正,因揭發奸相嚴嵩被陷入獄,他寫了《自說》以明己志,詩中這樣寫道:

飲酒讀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是青天。

男兒欲上淩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被譽為清朝“江南第一清官”的張伯行,從來不受屬下分文贈禮,備受康熙皇帝的稱贊,因而晉升為福建巡撫。到任後,為杜絕送禮者,張伯行便寫了一首《禁止饋送檄》,張貼在巡撫署衙門外:

一絲一料,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财,此物何來?

此檄文擲地有聲,浩氣凜然,表現了他對拒禮拒賄的深刻認識。

鄭闆橋是康煕秀才、乾隆進士、雍正舉人,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金石家和書畫家。他在山東濰縣任知縣時,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深為百姓擁戴,有詩為證: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無獨有偶,就像蔡信芳離任之日,百姓攔道挽留那樣。鄭闆橋從濰縣離任回揚州時,百姓也是夾道歡送,依依難舍,鄭闆橋胸中湧起無限波濤,遂畫竹題詩以寫心迹,詩曰:

烏紗擲去不作官,囊中羞澀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山作漁杆。

清雍正年間江夏人葉存仁,為官30多年,潔身自好,甘于清貧。在即将離任河南巡撫一職時,部屬趁更深夜靜用一葉小舟送來很多禮物。葉存仁十分感慨,将禮物全部送還。并賦詩一首:

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葉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怕自己知道,這是清廉為官的最高境界。

清代乾隆年間,陝西白水人劉玉在四川作官,一次托人給家父捎回二斤川紅花。其父乃知書達理之老翁,于是讓捎物人原物退回,并題一詩誡子,詩曰:

家中平安告汝知,麥谷歲入小有餘。

絲毫不慕蜀中物,好做清官答聖時。

本首詩中,劉玉的父親雖然有“答聖”的思想局限,但他對兒子為官的嚴格要求,卻值得今日的大小上司幹部的家屬好好學習的。

清代道光年間,湖南蔡信芳任陝西蒲城縣知縣,他清廉正直,重士愛民,頗有政聲。離任之日,百姓攔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動,含淚寫詩以相贈:

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秦中一寸棉。

回看群黎皆有愧,長亭一别心黯然。

清代葉存仁,為官30年,先後在浙江、安徽、河南等省任職。他淡于名利,潔身自守,政績斐然。一次離任,有人趁黑夜漆漆搖船載物相送,以為夤夜送禮天知地知難有人知,是最佳時機。孰料,翌日葉存仁就将一應等物“完璧歸趙”,并留一首詩相贈,詩曰:

曆朝曆代的清官廉吏為後世留下了諸多的奉廉詩句,每一首詩句幾乎都有一個感人的拒賄故事,這無一例外地說明了一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廉潔從政兩袖清風德昭後世;貪圖錢财一朝失足愧對今生。

參考文獻:

《中國曆代清官廉吏》

作者: 張輝

出版社: 中國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

《曆史的天空:中國曆代清官》

作者: 王博 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 2014-10

《中國曆代清官》

作者: 陳廣傑 著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3-01

《曆代清官廉吏故事》

作者: 董群、劉建軍 編

出版社: 中國宇航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