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NB-IoT和eMTC:窄帶物聯網雙子“合”而不同

NB-IoT和eMTC:窄帶物聯網雙子“合”而不同

本月初,工信部公示了新一批“電信網碼号資源使用證書”頒發結果,三大營運商均獲得相關物聯網号段,吹響了物聯網深度商用的沖鋒号。近一兩年,随着nb-iot的興起,窄帶物聯網産業物聯網發展也進入快車道。然而,在窄帶物聯網家族裡,另外一位成員emtc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兩項技術各有所長也互為補充,推動窄帶物聯網應用不斷成熟。

窄帶物聯網備受關注

近幾年,無線連接配接技術不斷演進和發展,正在變革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逐漸成為現實。其實,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名詞,此前,已經有很多種物聯技術湧現,比如wifi、藍牙、zigbee等。那麼為什麼近一兩年以來,窄帶蜂窩物聯網在市場上備受關注呢?

一方面,之前的局域物聯網技術很難滿足特定使用者的需求,應用範圍有所限制,不能實作“在哪兒都能聯上網,随時都能聯上網”的目标。另一方面,在萬物互聯的世界裡還有海量應用對帶寬要求不高,他們對網絡的要求是窄帶、低功耗、廣域覆寫、低成本、大連接配接,這些業務需要承載在更加定制化的網絡上以适合于它的發展。

窄帶蜂窩物聯網具有低功耗、強覆寫以及低成本的優勢,結合營運商高安全性、高性能、高可靠性、電信級的服務能力,可以真正滿足廣大物聯網應用的需求,為使用者提供更可靠、随時随地上網的服務。作為窄帶物聯網家族的“雙子”nb-iot和emtc正好符合上述要求,他們面向極低甚至中低速率的物聯網應用,并且在全球獲得了廣泛的支援,在即将到來5g中,他們将會是非常重要的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雙子各有所長

雖然同為窄帶物聯網,nb-iot和emtc分别有自己的特點和擅長的領域。

從網絡層面看,nb-iot(cat-nb1)具備覆寫廣、多連接配接(單小區可支援10萬連接配接)、功耗低(電池壽命超過十年)、子產品成本低(每子產品不足5美元)等突出優勢。nb-iot建構于蜂窩網絡,隻消耗大約180khz的帶寬,可直接部署于gsm網絡、umts網絡或lte網絡。

emtc(cat-m1)的特點則是移動性好、定位精度高、成本低。它基于蜂窩網絡進行部署,其使用者裝置通過支援1.4mhz的射頻和基帶帶寬,可以直接接入現有的lte網絡,支援上下行最大1mbps的峰值速率。

正是由于網絡的差異,nb-iot和emtc都有自己擅長的使用場景。nb-iot對于時延相對沒有那麼敏感,對成本要求相對高,同時适用于資料流量非常低的業務。它典型的應用場景就是遠端抄表,隻需一個月上傳一次資料水的使用情況或者電的使用情況。此外,nb-iot還能在低功耗、低資料吞吐量的領域大展拳腳,例如智能抄表、智能停車、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生産等。

跟nb-iot相比,emtc對高可靠性以及關鍵任務型業務有更好的支援,更适合對時延相較敏感的使用場景,比如volte、樓宇安防、可穿戴裝置、醫療裝置、智能追蹤、智能充電樁、共享單車管理、資産跟蹤及關鍵基礎設施等。

多模融合是大勢所趨

目前來看,我國nb-iot的發展略微領先。工信部辦公廳不久前釋出了《關于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我國三大營運商均在積極推進nb-iot蜂窩物聯網産業,從标準、系統裝置、晶片、模組到垂直行業等生态圈的衆多企業都參與其中。

在推進過程中,産業界也意識到,在lte的基礎上,物聯網可以做到更廣泛的覆寫、更多的使用場景,光是用單一的技術可能沒有辦法滿足所有可能出現的使用場景,emtc跟nb-iot各有不同的優缺點,可以把他們融合起來,形成多模解決方案。

從長遠來看,推動窄帶物聯網多模模式,有利于物聯網産業的發展。nb-iot和emtc都能延長電池的續航時間,降低複雜性并減少成本,能夠廣泛适應使用者需求。從商業效益來看,兩種技術可以支援全球頻段,能更好地實作物聯網規模效益,加速應用普及和降低使用成本。

2016年10月,中國移動聯合多家知名廠商進行了基于3gpp标準的nb-iot和emtc商用産品實驗室測試。今年5月,中國移動研究院我國的首個emtc/nb-iot/gsm多模外場測試工作,完成端到端的實驗室驗證,對nb-iot和emtc多模組在多個城市進行了一定規模的主網驗證,為商用進行準備。

中國聯通今年開始也在積極同步推進nb-iot和emtc技術試點。據了解,試點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内場實驗,依托于中國聯通物聯網開放實驗室,主要推進各類物聯網技術對接;另一部分是外場測試,在全國10多個城市同步推進測試工作。

在通信制造業,高通釋出了mdm9206全球多模emtc/nb-iot/gsm物聯網解決方案,通過emtc和nb-iot在4g平台上的發展和使用,逐漸将其演進至5g nr的海量物聯網。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