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突出三個特征 講好“黨史”思政課

作者:中工網

來源:大衆日報

原标題:突出三個特征 講好“黨史”思政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着民族複興的大任。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百年奮鬥史是中國近代以來最鮮活、最富有感染力的生動教材,是助力高校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營養劑。将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幫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課教師要抓住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契機,主動将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百年大黨奮鬥史的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國情懷,砥砺堅強意志,鍛造過硬品格。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注意突出政治性、學理性和批判性三個特征,使黨史與思政課達到史實與理論的深度“融合”,赓續紅色基因,培養出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突出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政課最鮮明的特征。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把黨史講得生動、富有感染力,離不開“故事”載體。如果沒有真實、生動的故事,黨史學習教育就成為空洞的說教,教育成效會大打折扣。但思政課教師如果把精力和時間過多集中在講故事上,為博得學生的“上座率”而把思政課中的黨史講成了故事集、評書聯播,黨史學習教育就會流于形式,導緻思政課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曆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說黨史是教科書,歸根到底,它的功能在教育青年學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要把真實而又感人的黨史故事與政治教育結合起來,重點突出政治性,用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和光輝成就,激勵青年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積極投身民族複興大業;用黨的百年錘煉的偉大精神和不屈品格,堅定青年學生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用黨的曆經百年的偉大實踐和宏偉大業,感召青年學生不斷前進、永攀高峰。

突出學理性。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彌補了黨史理論性的相對欠缺,也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案例。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目的,是讓青年學生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通過對史實的講解、理論的透徹分析,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在思考中領悟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以及理想信念。是以,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突出學理性。隻有将黨史故事背後的理論用學理化的闡釋,将其深刻的生成邏輯和内在邏輯剖析得明了透徹,學生才能了解曆史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又是如何改變了曆史。理論的學理性的闡釋離不開“問題”意識。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帶着“問題”去講解黨史。問題不講不透,真理越辯越明,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講授黨史過程中,要學會激活課堂,積極契合青年大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有關黨史的課堂内容,同時帶着有深度的課題,激發學生主動思辨、理性追問,在“知其然”的基礎上,螺旋式上升到“知其是以然”,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把理論說清楚、講透徹。這樣可以讓青年學生不僅能在黨史的生動畫廊中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和風骨,同時也能在理論的學理性闡釋中體會科學理論的魅力和偉力。通過對黨史的學理性把握,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突出“批判性”。實踐證明,思想陣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青年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的養成階段,人生閱曆不廣,是非判斷很容易受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左右。黨史的曆史語境與當今社會的時間隔閡加重了青年大學生對曆史史實的懷疑和漠視。特别是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各種文化元素和資訊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造成部分當代青年大學生甯信網絡知識、不信教材知識,甯信謠言流言、不信科學曆史。社會和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曆史虛無主義的消極言論,戴着有色眼鏡曲解黨的曆史,或刻意炒作黨的曆史事件,并誇大與當今現實問題的聯系;或道聽途說,脫離正史編造野史,用庸俗和娛樂的眼光戲說黨史。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突出“批判性”,敢于對這些錯誤“亮劍”。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敢于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利劍”,旗幟鮮明地反對曆史虛無主義。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要始終堅持以黨關于曆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引導青年大學生正确地對待和科學分析黨史上的大事件,用實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黨史标志性人物,用辯證的方法了解百年過程中的曲折與彎路,不能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錯誤,隻看到成就看不到錯誤,或者隻揪住錯誤而否定成就。要注重課堂設計,引導學生理性看到問題的多個方面,有重點地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曆史問題進行深入辨析,讓學生了解事件背後的根本邏輯,以此激濁揚清、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讓學生在思辨中做到明理增信,增強教學效果和黨史學習實效。

(鐘京鳳 王菁華,作者機關: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