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笛新作《那間街角的茶鋪》出版

作者:燕趙都市報

《那間街角的茶鋪》,是多年來全力疾呼“為群眾寫史”的曆史學家王笛的新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上市。本書把焦點放到普通群眾,跳出過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寫出了眼光向下的群眾生活史。本書甫一上市,即得到讀者的關注和贊譽。

王笛新作《那間街角的茶鋪》出版

王笛主張曆史寫作也要有文學性,踐行跨界寫作,他的寫作跨越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多個領域,并且他主張學術寫作不應與大衆閱讀割裂開來。本書使用大量的文學作品,為以文證史做出了一個典範。茶鋪是成都日常生活的中心,一些以成都為背景的曆史小說,許多情節都發生在茶鋪裡。

王笛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鋪為中心,運用田野調查、官方檔案、現代小說以及成都竹枝詞等資料,以微觀史學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學寫作手法,生動展示了成都茶鋪的日常生活、大衆文化以及在那個公共空間中呈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

王笛認為,曆史非虛構寫作的要義是——“魔鬼在細節之中”(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寫曆史,需要有細節;有細節的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曆史。細節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卻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撐。那些似乎不經意的雞零狗碎,卻是回歸曆史現場的定海神針。

作者跳出學院派的死闆的曆史讨論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據的曆史寫作傳統,又把茶鋪這個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描繪得栩栩如生。

“成都是個大茶鋪,茶鋪是個小成都”,本書發掘和講述了近代成都和茶鋪的故事。人們在茶鋪會友、閑聊、看戲、聽評書,茶鋪就是他們的半個家,一張茶桌展現着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配接。許多人自己的住房狹小、簡陋、陰暗,不是久留之地,那些在晚上耐不住寂寞的人,隻好到茶鋪找樂子。當社會動亂之時,茶鋪也是人們逃避現實苦難的最佳場所,至少能在那裡尋求一點安慰,或暫時忘掉現實生活中的苦痛。茶鋪裡,有竹椅、木桌、茶碗……人們在茶鋪裡,可以掏耳朵、算命、買賣貨物、談生意、打瞌睡、發呆、看街、打望女人、傳播小道消息、談論國事、找工作……林林總總,像是生動的日常生活影片。成都茶鋪這種過去日常生活和大衆文化的許多方面正是我們的傳統,然而它們就在我們眼前一天天消失。這是現代化過程中每個人都面對的問題,這也是曆史非虛構寫作的重要意義。

書中還展示了公共生活中的性别問題。從茶鋪中看戲的女客以及女招待等的故事,可以看到近代女性所遭受的歧視以及她們的抗争。

茶鋪是成都文化的代表,這是成都差別于其他城市的一個最明顯的标志。對成都茶鋪的探索,提供一個樣本和一種經曆。

在國内外曆史學界乃至文學界,王笛以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的研究和創作負有盛名,他之前寫作和出版的《袍哥》《茶館》《街頭文化》,在學界、普通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并成為國内多所大學師生所研讨的經典性文本。微觀曆史的意義,就在于為了解城市史的普遍規律提供個案,《那間街角的茶鋪》連同王笛以往對成都茶館的研究,不僅深化我們對成都的認識,而且有助于了解其他中國城市。《那間街角的茶鋪》在王笛的寫作序列中的獨特價值在于,它是王笛将自己的學術研究轉化為大衆閱讀的嘗試,在曆史學和文學之間建立了聯系。他認為,曆史學中的文學性以及文學中的曆史性,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走出象牙塔,用自己的寫作踐行“為群眾寫史”的使命,為大衆提供發人深省的曆史和文學讀物。其實,王笛所有的學術創作也都不是艱澀難懂的,而是讓人心神一新的,是以,他的這個寫作轉向也是必然。

對成都茶鋪的研究,王笛前後進行了20多年的探索。《那間街角的茶鋪》,是繼《消失的古城》之後,王笛又一次把學術研究轉化為大衆閱讀的嘗試。飽滿、綿密、豐富的細節以及生動、流暢又節制的叙述,再加上客觀、理性、多元的分析,使得這部作品形成了簡淨、清新又充滿激情的文風。作者追尋少年時代的藝術夢,親繪插圖,用視覺呈現茶鋪印象,使這本書成為曆史、文學和藝術的一個精品。

(燕都融媒體記者宋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