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整體解決方案釋出,精準攻克惡性良性腫瘤診療“大山”

作者:南方都市報

惡性良性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也是醫學界仍在攻克的一座大山。近年來,一種創新的惡性良性腫瘤診療方式——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診療逐漸打開惡性良性腫瘤診療新格局。記者獲悉,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羅氏診斷重磅推出“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提供完善、創新的病理診斷産品和服務,全面賦能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為我國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診療發展提供堅實助力。

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整體解決方案釋出,精準攻克惡性良性腫瘤診療“大山”

現場嘉賓合影。

實作“異病同治”,精準的病理診斷是關鍵

泛惡性良性腫瘤診療是針對不同惡性良性腫瘤、同一病理分子表型的診療理念,也常被稱為“異病同治”。這一創新的診療方式為惡性良性腫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現階段,泛惡性良性腫瘤診療已進入臨床實踐階段,包含pd-1/pd-l1抑制劑免疫治療和廣譜靶向診療兩大方向。要實作“異病同治”目标,為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患者帶來治療獲益,精準的病理診斷是關鍵。

pd-l1檢測對于惡性良性腫瘤免疫治療決策具有重要指導價值。通過pd-l1标準檢測體系評估惡性良性腫瘤組織pd-l1表達,可用于指導pd-1和/或pd-l1單抗藥物的治療決策;同時,pd-l1的高表達與免疫治療療效呈正相關,對臨床亦有重要參考價值。

“以羅氏診斷ventana pd-l1(sp263)伴随診斷為例,該伴随診斷标準檢測體系已在多款不同pd-1/pd-l1抑制劑臨床研究中得到證據支援,目前在全球總計已有5款pd-1/pd-l1免疫抑制劑藥物伴随适應症獲批,用于檢測肺癌和尿路上皮癌的pd-l1表達,通過同一靶點能夠為不同惡性良性腫瘤類别患者提供精準的診療支援。”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病理科唐峰教授表示,“除了pd-l1的檢測之外,對于免疫治療,随着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dna錯配修複(mismatch repair, mmr)功能缺陷診斷在多種惡性良性腫瘤相關免疫治療中的療效預測價值日益凸顯。mmr缺陷最常見于結直腸癌、子宮内膜癌,其它高發的惡性良性腫瘤類型包括胃癌、小腸癌、宮頸癌和神經内分泌癌。”

2021年8月,fda準許羅氏診斷ventana mmr rxdx panel檢測組合作為相關免疫治療伴随診斷,可以支援臨床“有的放矢”地對dmmr複發或晚期實體瘤患者進行免疫治療方案決策。

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整體解決方案釋出,精準攻克惡性良性腫瘤診療“大山”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病理科唐峰教授。

在廣譜靶向診療領域,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trk)抑制劑以及ntrk(神經營養性酪氨酸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檢測成為“異病同治”的成功典範。目前,國際獲批的兩款trk抑制劑臨床試驗涉及包括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黑色素瘤等實體瘤類型。

複旦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病理科盛偉琪教授表示:“對不同惡性良性腫瘤類型中同一分子事件的診療管理是精準醫學理念在臨床病理實踐中的進一步拓展。當然,這一理念依然是在具體病理形态學類型和分子分型架構内發展,像dmmr/msi-h實體瘤或ntrk融合實體瘤的診斷,首先是在實體瘤這一架構内,再考慮不同惡性良性腫瘤類型中dmmr/msi-h發生率或ntrk融合發生率、分子病理學特征等差異等來讨論實踐中的應用,不能一概而論。涉及到具體病例診斷時,需要基于組織學類型和其它分子靶點标志物診斷結果等綜合評估。”

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整體解決方案釋出,精準攻克惡性良性腫瘤診療“大山”

複旦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病理科盛偉琪教授。

數字化賦能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讓“異病同治”更精準

作為惡性良性腫瘤診療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對病理診斷,特别是診療相關伴随診斷,檢測規範化及标準化程度需進一步提升。同時,随着智慧醫療時代的到來,病理診斷技術也必将朝着智能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為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提供精準支援。

為了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此次羅氏診斷憑借病理診斷領域地資源優勢和創新力量,整合完整的ihc檢測産品、自動化檢測平台以及先進的數字病理分析軟體,在進博會這個“首發”舞台,隆重推出泛惡性良性腫瘤疾病管理整體解決方案,包含pd-1/pd-l1抑制劑免疫治療和廣譜靶向診療領域的重磅産品:ventana pd-l1(sp263)和ventana pd-l1(sp142)伴随診斷,ventana mmr rxdx panel檢測組合,pan-trk (epr17341)抗體試劑,均可在benchmark ultra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平台運作,為病理醫生提供高效準确的檢測結果。

在數字病理方面,羅氏診斷也帶來了創新産品:ventana dp 200數字病理切片掃描器以及今年年初上市的數字病理圖像分析軟體upath搭載特定檢測分析算法,不僅能幫助病理醫生更快速、高品質地完成對切片圖像客觀且可重複的分析、打造實驗室智能管理平台,還将推動病理與臨床“無縫對接”,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政策,同時為包括遠端會診、病理學教育和教育訓練、第三方病理診斷服務等應用領域帶來變革性影響,引領數字病理發展的新趨勢。

采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徐梓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