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作者:上觀新聞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州橋法華彙龍潭

孔廟書院教化敦

練祁橫瀝文脈長

嘉定代有人才出

嘉定州橋曆史文化風貌區位于嘉定老城中心位置,包括彙龍潭、嘉定孔廟、秋霞圃、州橋及周邊部分地塊,總面積為49.10公頃。

嘉定鎮古稱練祁市,因練祁河得名。建縣前,練祁市已具一定規模,設有酒務、侍衛馬軍司酒庫和官倉, 還建有留光寺和昭慶寺等。南宋開禧年間(1205 - 1207年),在練祁塘、橫瀝兩河十字交會處,建起法華塔,至今猶為嘉定城标志性建築。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法華塔今昔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五月,首任知縣高衍孫到任,築土城,營建縣署,造孔廟,興廟學。淳祐五年(1245年)建登龍橋,南城的賓興橋、耆英橋,北城的拱星橋,東城的登瀛橋,西城的廣平橋、孩兒橋、廟泾橋,及縣署附近的倉橋等亦在此時期建造。

元元貞二年(1296年)嘉定縣升為州。明洪武二年 (1369年)嘉定州複為縣,隸屬蘇州府。明正德四年(1510年)刊行的《練川圖記》記載:全城計有17條街巷,南城4條,北城3條,東城3條,西城7條。除舊存的興賢坊等9坊外,還有宣化坊等新的7坊。明萬曆年間,街巷增到40條左右,城内有興賢坊、永安坊等25坊。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鳥瞰嘉定州橋曆史文化風貌區

由于文化興盛,曆史上素有“教化嘉定”之美稱。南宋學宮(即嘉定孔廟),為上海附近儲存最好的孔廟。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朝,嘉定學者在外地任州、縣教職(學正、教谕、訓導)且頗有名聲的約有120餘人。教化以學校為本,早期城内學校除縣學外,還有南宋鹹淳年間龔天定在拱星橋北建北府書院,明萬曆年間韓浚在東城一圖建明德書院,其它著名書院如興文書院(後為應奎書院、當湖書院)、凝秀書院,社學如四門國小、當湖國小,義塾如蒼林義塾、圓通寺義塾、育嬰堂義塾等。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嘉定孔廟

古往今來,嘉定人才輩出,明嘉靖年間,一代文宗歸有光在安亭講學20年,對嘉定城的文化影響頗巨,"嘉定四先生"中婁堅、唐時升均為歸氏高足,明末孫元化師從徐光啟精通數學,還擅長制造火炮,被認為是上海地區繼黃道婆、徐光啟之後的第三位科學家。中國學術史上著名的乾嘉考史三大家,嘉定有其二,分别是錢大昕、王鳴盛。清朝,嘉定城出了王敬銘、秦大成、徐郙三位狀元。清末嘉定人王文韶、廖壽豐、廖壽恒昆仲為内閣重臣。

藝術方面,明代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人創深雕、透雕竹刻技法,為“嘉定派”竹刻創始人,與“金陵派”齊名。民國以來更有享譽國際的外交家顧維鈞,教育家楊衛玉、廖世承,愛國實業家吳蘊初、胡厥文,畫家沈逸千,電影文藝理論家瞿白音,戲劇家葛一虹,小說家秦瘦鷗及“浦氏三姐妹”(浦潔修、浦熙修、浦安修)。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近代著名外交家,嘉定人顧維鈞

風貌區在曆史上曾為集鎮練祁市的主體部分,自建縣以來,以江南傳統小城市中心為主要風貌特征,街巷布局、孔廟、塔院都能反映這一特征。

風貌區内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和公共建築形成于清末民初,傳統街巷和建築群結合着大面積的古典園林構成本區獨特的風貌。

嘉定城布局規整。練祁河、橫瀝呈十字形交彙于州橋,在城裡的兩河河道叫“市河”,東西南北四大街傍依河道伸展,俗稱“官道”。州橋附近街巷多數是彈硌路面。州橋為四大街交會處。練祁河、橫瀝交會處兩岸,原皆築有石駁,但多處坍塌,1997年12月重修塔院,沿練祁河、橫瀝重建石駁、水碼頭。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彈硌路面的州橋老街

嘉定境内名勝景觀自宋以後漸多,尤以私家園林為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類古迹得到良好修繕,風貌區内現存7座元、明、清三代古橋,私家園林彙龍潭、秋霞圃及明忠節侯黃兩先生紀念碑、萬佛寶塔等曆史建築。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文脈流長,嘉定州橋

秋霞圃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