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魚形态特征 身體中等長,側扁。背腹微隆。頭較小。眼大、側位。吻長等于眼徑。口近下位,口裂弧形。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條為硬刺,其長度等于或稍大于頭長。背鳍起點距吻端近于或等于距尾基的距離。胸鳍不達腹鳍。腹鳍起點與背鳍起點相對或稍後。腹部在腹鳍前較圓,從胸鳍基部到肛門間有明顯的腹棱。肛門貼近臀鳍。尾鳍分叉。側線完全。體色背側灰褐色,腹部銀白色。背鳍、尾鳍淺灰色,腹鳍基不淺黃色。
中文學名逆魚
漢語拼音nìyú
分布區域分布于長江水系
食性雜食性,植物性食料為主繁殖期5月-6月 活動水層急流溪河中
适釣溫度 22℃~28℃ 别稱刺鳊、扁脖子、浮鲢

1、外形特征
逆魚又叫“蕩肚兒”,口小下位,橫裂;下颌角質邊緣不發達。眼徑與吻長相等。下咽齒一行。側線鱗41~50。腹棱不完全,自腹鳍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
2、生活習性
常見小型魚類,喜群集逆水溯遊。以藻類(矽藻、絲狀藍藻)為主要食物,有的個體也食一些枝角類、桡足類及甲殼動物。1齡即性成熟,5~6月産卵,卵漂流性,産于急流溪河中。懷卵量1.9~3.3萬粒左右。個體小,繁殖快,數量較多。分布于長江水系。
3、分布範圍
本魚原分布于中國除青藏高原外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中等,并引進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
4、釣逆魚的技巧
半水釣,漂相往下拉的是翹嘴,蕩肚兒的漂相就亂了,有抖動的,有漂像被風吹了一下的,還有的漂平移一兩公分的,也有漂一點都不動提杆中魚的,如果看目基本釣不上來,期間車禍很多,十有二三!其中原因可能是:
一、天氣熱,魚索食欲望不強;
二、半水釣,魚吃食的時候恰好和餌處于同一水層,漂目沒有上下浮沉,稍有平移;
三、可能子線長了點,動作小不能反映到漂上(一号棗核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