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聯網發展真正的瓶頸是什麼?

面對全球經濟蕭條、供給過剩,政府和企業都在思索出路,尋找下一波的成長機會,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是近幾年最受矚目的議題。

  在物聯網概念推廣初期,可以告訴你食物過期了沒、牛奶還剩多少的“智能冰箱”,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然而以冰箱為核心的相關應用尚未普及,人們的日常使用也沒有那麼多實際的困擾,使得物聯網和現實生活好像總是存在一段距離。

  其實物聯網并非局限在通訊晶片、網絡裝置廠商,隻要是把任何“物”用任何形式“聯”在一起,進而提高效率、帶來便利的應用,都可以稱之為物聯網的一環。

  舉例來說,1930年代當收音機開始被安裝在汽車裡,駕駛得以透過收音機接收外來訊息,就是一種物聯網的應用。是以,物聯網并非一個新的産業。

  直至今日,企業運作的許多流程改善、創值創造,還是圍繞在物流、金流、資訊流的優化,這些都和物聯網的核心概念無異。是以,對于緻力提升競争力甚至是啟動變革的企業,我有幾點建議。

  首先,沒有任何一個産業或企業與物聯網無關,隻有應用範圍的大小、改變發生的快慢而已。全面且客觀的了解目前物聯網廠商提供的軟硬體及服務是什麼,往往可以為企業找到新的政策或商業模式。

  其次,重新檢讨企業内“價值創造”的流程,從研發、采購、生産、運輸、銷售到服務,“核心留住、非核心委外”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觀念,但是環境變化快速,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檢視、随時調整的動作。

  此外,要把物聯網的概念從“企業”(小我)擴大到“産業”(大我),因為現今經濟、市場的瓶頸,需要“結構性”的創新,眼光隻放在單一公司、部門,很難找到出路。

  物聯網有很多整合資源、擴大綜效的應用案例,都需要跨部門、跨組織、跨産業的視野,關在實驗室和會議室裡不容易找到答案。

  我們在科技通訊領域的技術成熟、産業鍊綿密,又擅長快速應變、訂制化服務,這些都是發展物聯網的絕佳條件。

  然而,我卻認為物聯網發展真正的瓶頸不在技術,而是人的想象力和政策高度,它有待我們共同努力。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