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至真至誠的沂蒙姐妹

“春風吹、柳葉青,我送哥哥去當兵,哥哥你參軍去前方, 我在後方生産忙, 冬有棉衣夏有糧……”再次觀看電影《沂蒙六姐妹》,耳畔又響起這熟悉的旋律,眼前又呈現出催人淚下的場景,一群沂蒙女性的形象重又在腦際清晰、高大起來。

八百裡沂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是一方神聖的土地。紅嫂,正是其中最為瑰麗的風光。蒙山,賦予了她們堅強不屈的秉性;沂水,浸潤了她們母親般的溫情;戰争,錘煉了她們至真至誠的信念和至善至美的本性。

我也是沂蒙山的女兒,從小聽着紅嫂的故事長大。如今重溫這紅色曆史,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再次感受到了沂蒙紅嫂那母愛中的大愛,柔美中的剛強,質樸中的智慧,奉獻中的無悔!

紅嫂的聖潔母愛,在這片深沉的土地上,升華為人間大愛。忘不了1941年的冬天,在日軍掃蕩沂蒙的炮火中,一位年僅13歲的小戰士負傷了,因失血過多而休克。聾啞女明德英機智地将她救下,在沒有水源的情況,正在哺乳期的她顧上多想,用乳汁救活了戰士。家境貧寒的她又殺了僅有的兩隻老母雞,傾其所有的收養小戰士,并以自已兒子的名義躲地了敵人的盤查。而自已的小兒子卻被日本鬼子摔壞了大腦,因弱智生活不能自理。

放下千年禮教的束縛,啞女明德英用炙熱甘甜的乳汁,滋潤着即将枯萎的生命,這是母愛的天性。她無聲的世界裡,顯然目睹了共産黨、八路軍堅持抗戰、一切為群眾的實際行動,充盈着對共産黨、八路軍的濃濃深情。

這樣的母愛還被沂蒙母親“王換于”數年如一日地續寫着。從1939年開始,王換于在艱難歲月裡,冒着生命危險辦起了戰時事先串通的人所。為了照顧好革命烈士的孩子,她含淚叮咛正在哺乳期的兒媳:“烈士的孩子餓死了,就斷根了,咱的孩子餓死了,你還能生,讓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們的孩子就吃粗的吧!”就這樣她先後撫養了86位革命後代,自已的四個親骨肉因營養不良先後死去。這是怎樣的沉甸甸的母愛,它顯然超越了母愛的範疇,那是赤誠的人間大愛,那是對黨、對革命的無私大愛。

紅嫂的柔情似水,穿越彌漫的硝煙在戰火中堅強怒放,幻化為柔美中的剛強。忘不了孟良崮大戰前,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婦女,短短幾天的時間,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0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要知道,她們的孩子有的長到4歲還沒穿過鞋,她們甚至把剛剛揚花的50畝小麥獻給部隊喂馬,把新苫到屋頂上的谷草扒下來當草料。戰役期間,六姐妹和她們的鄉親們一天隻吃一頓飯,每天來回幾十裡山路,用柔弱之軀挑起支前重擔,為部隊當向導、送彈藥、送糧草、護理傷員……停下來還要為戰士唱歌,搞宣傳,鼓舞士氣。

都說戰争讓女人走開。可她們無法退隐至戰争的幕後,而是義無反顧地沖到戰争的前線,用柔弱之軀接受着血與火的洗禮,愛與恨的磨難。我想起了電影《沂蒙六姐妹》中月芬的呐喊:“俺們沂蒙山的男人都上前線了”;春蘭聽到丈夫犧牲在戰場的消息後,強忍淚水把光榮證踹入衣兜。戰争讓本該柔弱、柔情的她們變得如此堅強,無畏無悔!

紅嫂的質樸如蘭在民族存亡、家國危難之時變得愈加直率、坦蕩。時間倒回至1944年,八路軍急需補充兵力,在村裡動員男青年參軍入伍的大會上,眼看很多人猶豫不決,人群裡站出一柔弱的女子:“誰要是第一個報名參軍,俺就嫁給誰!”在她的感動下,現場報名參軍十分踴躍。這就是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這就是我可愛的沂蒙姐妹,秉直、善良、純真,不惜把青春和對美滿愛情的追求獻給革命。

忘不了孟良崮戰役期間。有一支部隊需要迅速渡過汶河,李桂芳組織村裡的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闆,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當主力部隊通過後,戰士們看着累倒在沙灘上的婦女都流下了眼淚。更令戰士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婦女中有的已經懷有身孕。“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闆用門闆”,這也是我可親可愛的沂蒙姐妹。有人說,戰争消滅了人性,而沂蒙女姓的品質與人格卻在戰争中得到凸現和升華。

“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這就是對沂蒙紅嫂最真實的寫照。難怪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說:“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有這樣一組資料可以見證: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沂蒙山區420萬人中有120多萬人參加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其中,15.5萬婦女以不同的方式掩護了9.4萬革命軍人和抗日志士,4.2萬名婦女參加了救護八路軍傷病員的行動,救助了1.9萬名傷員。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如今半個多世紀已然過去,我可歌可泣的沂蒙女性們,當人們習慣稱你們為“紅嫂”時,其實你們早已年過耄耋,有的已經離世,可我還想用濃濃的沂蒙口音,叫您一聲——我親親的沂蒙姐妹,因為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你們曾經俊俏、美麗、年輕過,并沸騰着滿腔熱血!

我驕傲,我是沂蒙兒女,我更為我的沂蒙紅嫂感到驕傲。因為,我深深地感悟到,沂蒙紅嫂這幾個字有着沉甸甸的份量: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是其本質的内涵,也是沂蒙精神的集中展現。

今天,根植于沂蒙大地的沂蒙精神,屬于一個地域,但是又不限于一個地域;屬于沂蒙人民,但又不限于沂蒙山人;屬于一個時代,又不限于一個時代,它同樣映照着齊魯兒女,成為新時期山東精神的核心與代表。銘記先輩們的奮鬥曆程,将紅嫂精神、沂蒙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于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