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口述曆史·蜀地曲藝丨諧劇第二代掌門人沈伐② 偷經學藝 演完歌劇舞劇還要自學諧劇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像 關天舜

諧劇由資陽市安嶽縣人王永梭于1939年創立。1938年,在川軍某團謀事的王永梭,在隆(昌)富(順)師管區組織的抗日宣傳活動中,創作了自稱為“拉雜劇”的曲藝節目《賣膏藥》。次年,王永梭在泸州市合江縣中學有川軍參與的迎元旦遊藝晚會上正式演出了《賣膏藥》。1940年,劇作家曹禺評說《賣膏藥》的表演是白描,給予對該劇高度評價。1943年,王永梭來到自貢自流井,到茶館、鬧市體驗生活,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拉雜劇”《扒手》。自貢觀衆看後稱贊其異常诙諧,他遂将這一嶄新的喜劇表演藝術形式定名為“諧劇”。

口述曆史·蜀地曲藝丨諧劇第二代掌門人沈伐② 偷經學藝 演完歌劇舞劇還要自學諧劇

沈伐

口述曆史·蜀地曲藝丨諧劇第二代掌門人沈伐② 偷經學藝 演完歌劇舞劇還要自學諧劇

沈伐家客廳的牆上,大大的金黃色“諧”字訴說着房屋主人對諧劇的熱愛。

在沈伐家客廳的一面牆上,挂着一個大大的金黃色的“諧”字,從造型、色彩、質感等方面訴說着房屋主人對諧劇的熱愛。回憶自己第一次看王永梭的諧劇專場演出,沈伐的思緒回到了1963年。“我當時在四川省歌舞團舞蹈隊,老師王永梭在曲藝隊。有時候我們的演出也在一起,有這麼好的機會,不但可以看他個人表演,還有他的專場。”沈伐回憶,那天紅旗劇場座無虛席,所有人都被王老師精湛的演技打動。“那一看簡直是入了迷了,就覺得我應該喜愛諧劇這種藝術。”

口述曆史·蜀地曲藝丨諧劇第二代掌門人沈伐② 偷經學藝 演完歌劇舞劇還要自學諧劇

青年沈伐

在沈伐心中,師父王永梭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藝術天才,應該被大書特書。“諧劇不像揚琴、金錢闆、車燈這些,是曆史流傳下來的。諧劇這個曲藝形式,是由他一個人創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家能夠創造一種藝術形式,并得到廣大觀衆的認可。而且那麼多年來能夠形成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流派,産生那麼大的影響,我們老師是大藝術家,是大師,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敬仰!”

口述曆史·蜀地曲藝丨諧劇第二代掌門人沈伐② 偷經學藝 演完歌劇舞劇還要自學諧劇

沈伐表演的老照片

1963年開始,王永梭在台上演,沈伐便在台下“偷經學藝”。“自學模仿了他一些節目,像《趕汽車》啊,《賣膏藥》這些。”當時文藝界提倡烏蘭牧騎精神,要求演員“一專多能”,從事舞蹈專業的沈伐,演歌舞、演話劇、演歌劇之外,還能演諧劇。有一天,省歌舞團小分隊到峨眉山演出,一位獨唱演員生病了節目不夠。領隊知道沈伐平時在學習諧劇,就讓他去應對。他表演的《賣膏藥》引得全場哄堂大笑,“當時大家正在趕場,效果非常好。這次之後在下鄉演出,就經常演(諧劇)了。”這也堅定了他學習諧劇的信心。

【下期預告】

因為喜歡諧劇,沈伐申請從歌舞團調到了曲藝團。1974年,他正式拜師諧劇創始人王永梭,與諧劇牽手一生。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