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别謙(上)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别謙(中)
1926年,年僅34歲的劉别謙當選十大名導之一,與大衛·格裡菲斯、卓别林、金·維多、埃裡克·馮·施特羅海姆等并駕齊驅。并且,在此後的四年中,他是唯一一個連續保持名次的導演。
三四十年代,劉别謙在好萊塢叱咤風雲,是少有的能享受充分創作自主權的導演。他的足迹遍布各大制片廠,華納兄弟公司、米高梅公司、20世紀福克斯,有一年他還成了派拉蒙的制片主管。

這一時期,他佳作疊出。
《天堂裡的煩惱》(trouble in paradise,1932):一出關于三個角色的客廳喜劇(drawing room comedy)。三角關系是劉别謙最愛使用的情節設定。一個紳士般的珠寶竊賊和一個女騙子相愛了,一個富有的女寡婦希望用金錢買來珠寶竊賊的愛情,而她也知道他和裝扮成仆人的女騙子的關系。在海斯法典還不存在的1932年,影片裡對性的暗示大膽又诙諧。
《藍胡子的第八任妻子》(bluebeard's eighth wife,1938):影片編劇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比利·懷爾德。整個故事是對清教徒社會風氣的嘲諷:在婚姻注冊署辦了正式手續的夫妻也被剝奪同睡一張床的權利,那幹脆拍部太太不肯圓房的戲好了。脫了褲子放屁的橋段,由别的導演處理大概兇多吉少,然而由劉别謙烹調,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妮諾契卡》(ninotchka,1939):當一名一本正經的蘇俄女幹部遇到資本主義世界的風流紳士……女主角由如日中天的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扮演。影片包袱多多,笑料頻頻,是對死闆荒唐之人的赤裸裸的嘲諷……
《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1940),一出甜蜜的輕喜劇,一對筆友互相愛慕,去不知彼此是現實中關系不睦的同僚。本片具有四十年代喜劇的樂觀積極氣氛,曾于1998年改編成電影《電子情書》。
真正的驚天之作是1942年的《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涉及的曆史是納粹黨在華沙的橫行。劉别謙式幽默在這部影片裡盡情發揮,機智的對白、具有暗示性的笑話比比皆是。更以直接的手法,揭露納粹在波蘭的暴行。
然而劉别謙将戰時的生死存亡與背景風流韻事勾連在一起的表達方式,并不被正處于戰争陰雲下的觀衆所了解。再加上上映前爆發了珍珠港事件,人們指責劉别謙以滑稽的方式處理納粹和展示華沙的慘劇,認為影片“冷酷無情”甚至“可怕”。雖然上映之初被嚴峻抨擊,但無損這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荒謬政治喜劇。可以說此片是劉别謙最偉大的作品。
1943年的《天堂可以等待》(heaven can wait)依舊是一部上乘作。不過之後,劉别謙的健康出了問題,創作力衰減,屢屢半途将導筒交給别人。
劉别謙的追随者比利·懷爾德曾描述過他一時期的狀态。1944年,正在拍攝《皇族醜聞》(a royal scandal)的劉别謙心髒病嚴重發作。“這次發作……讓他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活在對未來再次病發的恐懼中,”半途接手的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講到:“有一晚在我家小聚,未過三旬他起身離席,要我立刻送他回家。他說:‘我快死了,請把我醫生找來。’診斷結果隻是輕微消化不良。”
1947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劉奧斯卡特别獎,以表彰他對電影藝術的貢獻。同年11月30日,劉别謙準備出席在懷爾德家舉辦的反映會。當天下午,他洗了個澡,結果心髒病發去世。
他身後留下一部未完成作品《穿裘皮大衣的女人》(that lady in ermine),由奧托·普雷明格接替完成,于1948年公開發行。
劉别謙的影片是電影史的一座豐碑。希區柯克說他是一個純粹為電影而生的人。卓别林說:“他以絕不色情的方式,表現了性的優雅與幽默,其他導演都沒有這種功力。”奧遜·威爾斯認為劉别謙是一個巨人,他的才能和獨創性令人驚歎。
在劉别謙的葬禮上,比利·懷爾德傷感地說:“不會再有另一個劉别謙了。”另一位導演威廉惠勒回應:“更糟的是,不會再有劉别謙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