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人的996被讨論得沸反盈天的時候,童模權益問題同樣成為輿論的焦點。一段童模妞妞遭到親媽踢踹的視訊,把這個陌生的童模行業帶到了輿論場的中心,原來光鮮的兒童模特背後還有辛酸的故事,聚光燈下的那些“一年能買房的”童模神話,卻不忍細看。
網友們怒斥這是把孩子當成了“搖錢樹”。事件的當事人妞妞媽媽發出了一封道歉聲明:是教導動作過大,絕無虐童之意,在接受采訪時稱,自己對此有所反思,“因為脾氣急,碰到孩子不聽話就習慣性地會吼她,有時候還會動手……”
雖然,網絡上輔導功課時家長“吼娃”“噴火”的吐槽,早成為全民話題,但是公衆很難容忍作為“經紀人”的媽媽去吼出賣勞動力的童話孩子——金錢的氣味已經沖淡了親情,“一切為你好”的說辭在此時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當媽媽成了“經紀人”,孩子成了“藝人”,小小年紀就要按照甲方的要求拗造型、做笑臉。很多服裝拍攝還是反季節的,這意味着孩子要在夏天裡面穿冬裝,在冬天裡要穿着夏裝,有時拍到深夜。金錢和報酬過早地介入孩子生活,浮誇的名利場向孩子的童年襲來……未必每一個家長都存心險惡,有的可能是出于培養孩子能力的考慮,讓孩子參加模特教育訓練。但如何避免親子關系異化?如何避免童年充當模特的經曆,成為多年之後與原生家庭決裂的導火索?
我國《勞動法》明确規定:禁止使用16歲以下的童工,《廣告法》也明确規定,禁止未成年人進行廣告代言。整個童模行業似乎遊走在了法律的灰色地帶。
有“中國童裝之都”之稱的浙江織裡鎮,也因為這次事件被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裡。當地有海量的童裝模特的需求,很多參加童模教育訓練的孩子就來自從事童裝業的家庭。目前,織裡鎮已經對參加過演出、拍攝或正在教育訓練機構教育訓練的童模進行摸排。當地政府承諾,若在家訪過程中“發現孩子(對拍攝)反感”,政府部門會予以幹預。
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童模行業的相關規範和職業自律章程,但是法律的底線在那裡,公序良俗也擺在那裡。如果家長強迫兒童長期充當模特而影響學業,影響身心健康成長的,這個時候政府職能部門、學校、青保組織各個方面都應該及時出面幹預;如果毆打童模構成《反家庭暴力法》禁止的家暴行為的話,公安機關等相關執法部門也應當介入。
一個社會對待兒童的态度,展現了它的文明的水位。這次的踢踹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哪怕童模行業還是一個相當小的群體,都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繃緊未成年人保護的細細的紅線。
就像詩人紀伯倫所講的那樣:你的孩子不是你自己的孩子,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不要把孩子過早帶入成人的名利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