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是指看到别人的不幸,而在自己内心産生的同情心。孟子說,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許人世間一切的善,以此為源頭,可以把恻隐之心叫做善根,也可以叫做道德底線。如無此善根,則必然不會是好人。

恻隐之心,是超越一切的,是無條件的,在發生之初,純潔無瑕,但旋即被後天思想所污染。能污染者,名利二字。世人皆有名利心,除非是至公之人,而至公之人,就不是凡人而是聖人。要讨論恻隐之心,則必然與宗教有關系,世間的知識教育,往往不重視内心。而宗教往往從心入手,如果宗教注重培養人的恻隐之心,就是好的宗教,如果是毀壞人的恻隐之心,則必然是邪教。

中國的佛道二教,對此研究得比較深,佛家道家說的悲心,和恻隐心是同義詞。道家寶诰一般以“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來稱呼先天真聖。 這是并列關系,也是因果關系,大悲才有大願,大聖才有大慈。老子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即表達了這種大愛的情懷。這種愛,不隻局限于人,對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聖人的品格。 

古語有雲:同類惺惺相惜。是指同類之間的恻隐之心最容易表現出來,如果人人都能護持此心,則善根就會生根發芽結善果,本固則枝繁葉茂,必然造就美好世界。

我昨天看到有篇文章說,在某些狀态下,人會不把别人看做自己的同類,由此觸發不了恻隐之心。對此最明顯的莫過于劃分敵我,對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則要像冬天般的冷酷無情。如果把别人劃成敵人了,欲除之而後快,哪裡來的恻隐之心?是以說,如果有人欲置你于死地,那往往他認為你不是他的同類,這就為自己破除了内心的不安,失去了恻隐之心便可無惡不做,視生命如蝼蟻。就像有人說要殺光xx,核平xx,這種人就是大奸大惡的人。現代文明社會,有從法律層面來制止這種惡行,如果想把一個大的群體毀滅,這就叫反人類罪。

老子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愛其師,不貴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又說:兵者,不祥之器……,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殺人之衆,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從人類現狀來說,各種公約的簽定,使得即使對待戰俘也有人道主義待遇,這就是一種文明的展現,而且是向着老子指引的方向,這就叫有道理。因為不管是敵我,還是階級,以暴制暴這種循環,無有出期,最終受苦的是所有人。

但是,這種天性往往要被各種力量所阻礙和曲解,甚至千方百計使人們忘記這種與生俱來的善根。俗話說:邪惡打不過正義。但是真真切切要付出代價,這種代價也許會很重。

如果能多多培養恻隐之心,讓更多的善發芽結果,正義要打赢邪惡就會越來越容易,美好世界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那麼怎麼培養呢,老子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說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天下。

首先要關心自己,讓自己身體健康,時刻思善除惡,如果自己挂掉了,就成了空談,自己都不愛的人,也很難有愛心。然後多關心愛護我們身邊的人,父母兄弟,妻兒子女,親朋好友,同學同僚,同鄉同族,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球,至于宇宙,世間萬物。由小及大,努力前行,勿起貪心,勿争小利,與人為善,以慈為寶,讓愛的光輝,普灑人間。這也是老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追求。

如果有生之年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就和莊子同一水準,可稱為真人。大家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