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懸念,3gpp第75次全會上,5g加速提案通過了。
5g的大規模部署提前了6個月,這是新提案擠出來的時間,不長,但足以改變很多人的計劃。
回望過去30年,每一代标準的推陳出新,大抵都以10年為周期,但它的産業化節奏,其實是越來越快的。
全球第一張模拟網絡的商用時間,是在1979年;第一張gsm網絡是1992年商用;第一張3g網絡2001年商用;第一張4g網絡2009年商用。
從2g開始,每一代技術規模商用的時差,分别是13年,9年,8年。
而現在,第一張5g網絡的商用部署,也不會晚于2018年。
比如南韓kt已經計劃,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率先推出基于5g的超高清遠端實時直播服務。
事實上,4g與5g之間的距離,也并沒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麼遙遠。
在實際的商用部署中,每一代的技術變革,往往都被拆分成多個階段,以更平滑的更新方式分步完成。
其原因是,對一個建網成本動辄以千億計算的重資産行業來說,固定資産保護永遠都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雖然每一代通信技術之間,都有革命性的性能提升,但從技術而言,它們大多都是從質變到量變的演進結果,而少有憑空出現的颠覆變革。
從2g到3g,從3g到4g,乃至從4g到5g,都是如此。
相對4g而言,所有的5g候選技術中,沒有哪一個是真正原理性的革命性技術。
無論基于頻域、時域還是空間域,無論是基于矢量處理的大規模基站,還是開發高頻段的毫米波,從本質上來說,它們都依然還是已知技術的擴充、更新與組合。
最重要的是,其中很多技術,都可以提前在4g網絡中部署應用,并在空口标準更新到5g後繼續延用。
比如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陣列)。
這一技術将天線的端口數,從傳統的不超過8個,提升到超過100個,并将信号導入複數域,進行大規模的預編碼,進而實作頻譜效率的大幅提升。
2016年6月,軟銀與中興已經在真實的商用環境下,驗證了massive mimo的極緻性能。
在東京城區4個地點進行的實驗中,massive mimo讓lte網絡實作約6.7倍的平均速度提升,單小區峰值吞吐量達到316mbps;能同時接入200個ue做不同業務:對于小區邊緣的弱信号區域,實作了較傳統宏站8~10倍的上網體驗提升。
除此之外,musa(多使用者共享接入)、udn(超密集網絡)、ran虛拟化等技術,也都是可以提前在4g網絡中部署的5g技術。
這也正是5g加速提案的意義所在。
提案明确,非獨立的5g空口标準,将于2017年12月完成。
這個标準定義了現有lte與5g的融合組網模式,并借助lte與5g無線系統之間的雙連接配接提供較高速率,進而使現有lte的營運商快速實作實作5g的營運和布署;而等到獨立的5g空口标準完成,可再将5g獨立組網使用。
是以,這就是5g的前哨戰。
在此之前,業界普遍認為2020年才是5g的商用元年,現在為何又要提速?
顯然,随着移動寬帶業務的爆發增長,疲态盡顯的4g網絡已經難以支撐到預定的時間節點,通往5g的過渡技術自然成為了産業的大勢所趨。
雖然全世界範圍的大規模商用還有待時日,但無論是營運商還是裝置公司,搶先完成圈地的示範效應,都有助于在後續競争階段對競争對手的壓制。
是以我們看到,支援5g加速提案的清單中,從at&t、ntt docomo、kt、沃達豐、德國電信等知名營運商,到華為、中興、愛立信、高通、英特爾等最核心的産業鍊巨頭,都一緻希望推動5g的商用提前。
現在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什麼我看好中興?
先來看一下5g的競争格局。
高通在cdma領域一家獨大的曆史,在5g階段已經基本不可能重演。
經過30年高速發展,移動通信的遊戲規則早已固化,對未來的走向,每一個玩家都有成熟的預判與布局。
時至今日,無論是中興、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還是高通、英特爾,都已經有多年的技術與産業積累。更何況,5g的開放性,讓更多行業、更多領域的跨界巨頭也拉入了戰場。
這意味着,5g的技術與産業力量,将更加多元,更加分散。
已經沒有哪一家公司,敢說在這個領域已經擁有絕對優勢。
戰略方向上的布局,分不出結果,決勝就隻能考驗戰術與執行力。
其中最大的考驗,就是對節奏的把握。
每一代技術的變革,都是機會與挑戰并存。無論是晶片、終端等産業鍊,還是營運商,新技術的上馬都需要過程。如果切入過晚,固然會喪失先機;如果切入過早,同樣也可能成為紅海競争中的緻命空檔。
是以,對各家公司來說,到底2020年、2025年甚至更久時間之後,全球能有多少互聯裝置,5g能有多大市場規模,這些都是用來給資本、給媒體畫的餅。
自家這個ceo能不能坐到那個時候,都還要打個問号先。
最重要的問題其實隻有一個:應該先搶4g最後的蛋糕,還是力争5g的頭一啖湯?或者說,在什麼時候,真正發力5g?
更何況,大家的資金資源都有限,還得兼顧nb-iot、雲服務、sdn/nfv、人工智能、乃至更多的企業網業務、消費者業務和基礎研究。
5g要不要先往後排一排?各人都會打打小算盤。
戰略布局的差距,往往就在這毫厘間。
而現在,當商用節點臨近,在所有人都已經準備搶跑,一個憑空而至半年的時間差,有可能成為改變格局的重要變量。
一步先,可能就成步步先。
是以,我們就能了解,為什麼一些公司和營運商,對5g加速提案的态度消極。
同樣,此前曾被認為相對激進的中興,也就自然成為了形勢變化的受益者。
過去幾年來,在各家巨頭在5g都各有落子,但大多按部就班、不溫不火,雖然在各個技術領域持續推進,力求不失先手,但也在控制步調,避免影響4g階段的戰果回收。
隻有中興,在從4g向5g過渡的道路上,沖得最快,走得最遠。
比如pre5g。
早在2014年6月,在荷蘭舉辦的5g world summit上,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向際鷹就在業界率先提出了pre5g概念。
pre5g的核心思路,正是提前部署5g技術,讓4g網絡獲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使用者使用4g終端也能獲得接近5g的體驗。
一方面,它令lte網絡實作10倍的吞吐量增長,100倍的連接配接數增長,并縮短80%時延,有效地解決了營運商在5g大規模商用前,就必須直面的3大問題:有限的頻譜資源與mbb和物聯網飛速發展的沖突、人群密集場景下的容量提升和小區幹擾問題、以及物聯網海量接入引發的網絡擁塞問題。
另一方面,它也兼顧了營運商的網絡投資,在5g部署後,相關的裝置和技術還能通過平滑更新繼續延用。
這一概念震動業界。
如今,雖然各家廠商從4g到5g的過渡方案各有不同,但massive mimo、musa、udn等pre5g的關鍵技術,都是各家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年11月,中興通訊就聯手多家營運商,完成了全球首個基于massive mimo技術的pre5g基站預商用外場測試。
2015年3月,在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2015上,中興通訊正式釋出基帶射頻一體化pre5g基站,獲得gti創新與解決方案大獎和gtb無線基礎創新方案大獎。
當年底,中興實作pre5g的小規模商用。
2016年3月,在mwc2016上,中興提出pre5g massive mimo解決方案,再次震驚全場,并拿下兩個全球移動大獎:“最佳移動技術突破獎”(best mobil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以及cto 選擇獎(outstanding overall mobile technology-the cto’s choice 2016)。
在2016年9月8日,日本軟銀正式啟動“5g project”,成為全球第一家商用pre5g massive mimo的營運商,作為軟銀的5g戰略合作夥伴身份,中興也正是這一計劃的重要推動者。
2017年2月,依托tdd massive mimo的大量實測資料支撐,中興通訊攻克技術天塹,成功推出基于fdd制式massive mimo産品,為全球最廣泛的fdd lte網絡向5g演進,打開了新的演進方向大門,并成功申請上百個相關專利,鎖定了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優勢。
到此時為止,中興pre5g已經在30個國家的超過40張網絡中部署。
事實上,pre5g隻是中興5g布局的冰山一角。
在今年2月底的mwc 2017期間,中興率先釋出高低頻全系列5g基站。
而據最新批露資料,截止2016年底,中興累積的5g專利申請,已超過1500件。
2016年以來,随着商用節點漸近,5g逐漸升溫,各家廠商都開始做好摘果子的準備,在5g上的發力越來越多。
但非獨立空口時間明确,5g商用提速,又殺出來了一個半年的空檔期。
這個時候,還趕得及跑馬圈地嗎?
會有人來得及,但也總會有人是來不及的。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