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瀾壯闊的戰争史詩片《南征北戰》(品味紅色經典(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波瀾壯闊的戰争史詩片《南征北戰》(品味紅色經典(25))

電影《南征北戰》劇照。 圖檔來源:中國電影資料館

波瀾壯闊的戰争史詩片《南征北戰》(品味紅色經典(25))

《南征北戰宣傳畫》(局部)。 圖檔來源:中國電影資料館

1947年春,國民黨反動派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雖然以曆時8個月、被殲滅70餘萬的結果宣告破産,但他們不甘心失敗,轉而采用重點進攻的政策,集結重兵,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發起攻勢。國民黨反動派在兩處戰場上均告失敗,解放全中國的時間表是以大大提前。

1952年,當一支穿着國民黨軍裝、攜帶美式裝備的隊伍再次走進山東沂蒙山區時,當地百姓舊日的怒火被點燃,他們撿起石頭就投向隊伍。軍事參謀趕緊跑過來,向父老鄉親們解釋說:“我們這是在拍電影。”

這部電影就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戰争史詩片、軍事片《南征北戰》。

老鄉們的怒火平息了下來,國民黨軍的扮演者卻很難被說服,因為他們其實是剛剛從抗美援朝戰場上歸來的志願軍将士。讓“最可愛的人”去扮演“最可恨的人”,同志們實在想不通,不免鬧情緒。領兵的營長耐心教育大家,拍電影、演反派也是光榮的任務,是要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這才做通了戰士們的說服,他們終于願意服從導演的指揮,毫不含糊地投入到新任務中。

另一個與真實曆史和電影情節高度相似的,是老鄉們的深情厚誼。為再現解放戰争中民工踴躍支前的場面,攝制組邀請當地老鄉來做群衆演員。由于老鄉們散居在各個村落,成蔭導演一度擔心他們不能按時到達拍攝地點。出人意料的是,老鄉們提前趕來了,還找出那幾年穿過的衣服、用過的物件,一起帶到了現場。拍攝時正值初夏,當老鄉們聽說要拍冬天的戲時,馬上幫着劇組把攝影機取景框内出現的樹葉都捋了個幹淨。

人民群衆對人民電影的支援,一如他們對人民戰争的支援。志願軍将士對人民電影的貢獻,也一如他們在人民戰争中的貢獻。他們不懂電影專業,但他們義無反顧。這一前所未有的電影創作模式,為中國電影史留下了波瀾壯闊的戰争史詩片《南征北戰》。在距今近70年的時光裡,《南征北戰》受到廣大觀衆的熱愛,成為幾代人不可磨滅的共同記憶。

《南征北戰》經曆了一個複雜的創作過程。1951年初,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創作并演出了話劇《戰線》,反映解放戰争時期華東戰場上的英勇事迹。在陳毅同志的訓示下,華東軍區政治部決定把《戰線》改編成電影,編劇沈默君、顧寶璋合作完成劇本初稿,反複修改時,原話劇作者沈西蒙也加入了。負責拍攝的任務交到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是北京電影制片廠的成蔭。事實上,為保證拍攝品質,這部影片統一調配了各機關和軍隊的人力、資源,上海電影制片廠的湯曉丹導演火線入組,與成蔭兵分兩路,分别拍攝國民黨軍和解放軍的戲份,然後再“會師”完成全片。

陳毅同志一直關注《南征北戰》的創作,給出創作方向和修改意見,粟裕同志也親自參與影片的軍事場面拍攝計劃。他們的參與,讓《南征北戰》擁有了英雄主義氣魄和革命浪漫主義氣質。

《南征北戰》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傑作,在此之前,中國電影還未有過如此宏闊、如此精美的戰争曆史畫卷。

在叙事空間結構方面,影片用運動軸線确立基本關系。解放軍從右向左時,是向北大踏步地後退;從左向右時,是向南大踏步地前進。進退之間,是膠着的戰鬥過程,加入了縱深、高下兩個方向的構圖和排程。這讓觀衆對“運動戰”“阻擊戰”“殲滅戰”等軍事術語都能一目了然。片中數次展示作戰地圖,對重要戰場的位置坐标一再提示,幫助觀衆把場景畫面和整個戰場形勢聯系起來。

叙事時間方面,由解放軍的退與進、靜與動、守與攻造成了心理節奏。開場台詞交代出戰争主題從抗日向解放轉變,置景着裝呈現故事發生的特定季節。通過戰士行軍途中的主觀運動視點,讓将軍廟、摩天嶺等場景先後進入觀衆眼簾。戰士與家人的短暫相聚造成驚喜,接踵而至的撤離又帶來不舍不解。這時,我們會了解到,為什麼導演選擇馮喆來出演主角高營長,他身上文武兼備的儒将氣質恰到好處地撫平了從銀幕上的士兵到銀幕下的觀衆都接近頂點的情緒,也為接下來一連串的阻擊、追殲儲備了足夠的能量。馮喆和張瑞芳都是新中國成立前在上海電影行業裡成長成名的演員,他們很好地把早年左翼進步電影的傳統和經驗移植到新中國電影事業的土壤中,并奉獻出新的表演狀态。張瑞芳扮演的民兵隊長率領民兵阻止敵軍炸壩的一場夜戲,在全是男性角色的主戰場之外别開生面,也為她十年後在電影《李雙雙》中的出色表演奠定了基礎。

造型設計基于史實,又有所選擇與創造。鳳凰嶺阻擊戰鬥,鏡頭交替表現敵我兩軍同時從南北兩側上山,自然日光造成“陰陽割昏曉”的效果。同時,解放軍士兵手握鋼槍,槍口時時向前,國民黨軍士兵用肩扛的姿勢,槍口常常朝後。戰鬥尚未打響,勝負已可預判。顯然,主創們不僅僅追求再現曆史的表象,而且充滿創造性地尋找藝術的形式,呈現曆史的本質。

今天重看《南征北戰》,我們不但不會感覺滄桑,還會被影片撲面而來的勃勃生氣和大家風範的電影語言深深震撼。重溫紅色經典,我們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更應感悟創作者用心繪就的藍圖。藍圖中有傳統文化與電影資源的積澱,有現實主義與現代美學的探索,有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氣質的交織,最關鍵的是對曆史内在邏輯的揭示。曆史的力量來自人民,藝術的力量也來自人民,與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才能彙聚無堅不摧的磅礴偉力。

(作者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0日 20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