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堂吉诃德》: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一、《堂吉诃德》中的遊俠流浪二、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流浪三、從遊俠流浪看流浪的本質四、總結

《堂吉诃德》: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一、《堂吉诃德》中的遊俠流浪二、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流浪三、從遊俠流浪看流浪的本質四、總結

塞萬提斯的《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已經超越文本,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鮮活飽滿的人。他的确是個古怪的瘋子,可是我們會看到許多人和他同樣的瘋,會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堂吉诃德不僅是一個偶然的生命,還上升為了一種精神形态,具有了普遍性的意義。“遊俠流浪”既是小說中的關鍵詞之一, 也是研究《堂吉诃德》所繞不開的話題。本文從堂吉诃德“遊俠流浪”行為的動機,過程以及結局三個次元, 探讨《堂吉诃德》中的遊俠的流浪和流浪的本質含義。

1、《堂吉诃德》的故事

在西班牙的一座村莊裡,住着一位窮鄉坤,他閱讀了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而入迷,也想仿效騎士外出遊俠。于是,他給自己取名唐吉坷德,穿上破爛不全的盔甲,手提長矛,騎着瘦馬,領着仆人,開啟了三次的遊俠之旅。結果經過種種困難,弄得身心疲憊,滿身是傷,最後心灰意冷,回到家後即卧床不起,臨終時才蟠然醒悟。

2、具有時代特色的英雄流浪

塞萬提斯生活在歐洲文化的轉型時期——文藝複興時期。在這一時期, 人文主義思想沖擊了宗教神學思想, 導緻了歐洲文化的斷裂。一方面, 人性掙脫了神權的束縛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醜惡在宗教信仰崩塌後完全地暴露了出來。在這樣沖突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 塞萬提斯筆下的英雄流浪也就自然而然地帶有了獨特的時代特征。在天主教教會庇護下的他, 既要寫出符合天主教傳統精神的人物形象, 又要使自己的作品與時代相契合。

《堂吉诃德》: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一、《堂吉诃德》中的遊俠流浪二、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流浪三、從遊俠流浪看流浪的本質四、總結

1、遊俠流浪之路

塞萬提斯在創作《堂吉诃德》時就說,創作它的宗旨就是要“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幹淨”。盡管塞萬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對堂吉诃德的瘋狂行為極盡諷刺,将堂吉诃德塑造成了一個頭腦狂熱、充斥幻想的反英雄的形象。對騎士小說的癡迷,使得堂吉诃德分不清現實和幻想,以至于踏上了一條遊俠流浪之路。這一路上的他所幻想的國度與現實的世界之間存在極大的落差,借此塞萬提斯将騎士小說的虛幻本質表現得淋淋盡緻。

堂吉诃德雖然在他幻想的騎士文學的世界裡難以自拔,但是他卻在一路上踐行了他所信奉的騎士理想,對于自己面臨的險境和困境,從來都是迎面而上的,堂吉诃德身上展現了勇敢堅毅的英雄的精神人格,他這條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

深受騎士小說其害的堂吉诃德,他不光是看着騎士小說着迷,還要親身實踐自己所堅信的騎士道,要遊曆世界到處打抱不平,為弱小窮苦解困,并要實作自己理想社會的目标,盡管一路上受盡了他人的嘲笑,被當作是瘋子和傻子,但是他對于理想和目标的堅持卻從未動搖過。即使身處困境,被關在籠子裡,他對自己的安危和處境卻全然不知,關心的卻是别人的情況,還要勸慰别人不要為他傷心。

塞萬提斯創作堂吉诃德這一形象的目的就是要借此達到反騎士小說中那種虛妄的騎士英雄的效果。但是堂吉诃德在遊俠流浪之路上,又因其瘋癫但又天真善良的精神,使得那些看上去愚蠢瘋狂的舉動在諷刺的效果上,又能讓人對其英雄氣概而肅然起敬。

《堂吉诃德》: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一、《堂吉诃德》中的遊俠流浪二、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流浪三、從遊俠流浪看流浪的本質四、總結

2、遊俠流浪的内動力

堂吉诃德曾大聲宣稱的:“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自由”,即意味着沒有秩序的束縛,意味着無窮可能性的存在。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注定不會是安分守己地聽命于,“造物主”的一切安排。自由意志的存在,使人類成為一種有“意願”的存在,不僅僅作為“我是什麼”,還是作為“我想成為什麼”,“我希望什麼”。這一來自意志深處的意願,使得人類成為有夢想的存在。

在夢想的引導下,人敢于打破存在的有限性枷鎖,越過存在的“自然”之限,追求一種不同于日常平庸更高的存在。可以說,夢想一旦産生,人類必然不“安分”于原有的軌道,意味着遊俠流浪情結的萌芽。

在夢想的驅遣下,人類群體中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們跋山涉水,曆經坎坷艱辛,在現實與精神的曠野上無所畏懼地冒險闖蕩,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隻為了能夠摘取到那朵夢想之花。上至帝王、聖徒,先哲,下至詩人,科學家,普通勞動者,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改造着世界,殊途而同歸,都是為了讓生活着的世界能夠變得如理想中那般美好。總之,追求夢想是遊俠流浪的内在動力。

唐吉坷德如英雄一般為了心中的夢想,開始了自己的遊俠之路,要讓理想的世界在現實世界中出現。為此,他以一身過時的裝扮,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中精神抖擻地投入戰鬥,一路勇敢地沖殺,如中國武俠小說裡的“俠”者一般,路遇不平,拔刀相助,做着各種行俠仗義的行為。

3、遊俠之路上的英雄

堂吉诃德經曆了現實世界的種種打擊,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世界并未發生任何改變,而他自己卻弄的渾身傷痛,身心俱疲。失敗使堂吉诃德更加清醒地意識到現實是如此的強大,而自己的力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即使曆盡艱辛,拼上性命,夢想依舊遙不可及。此時他的信仰與夢想面臨着毀滅性的危險,然而,内心依然無法忘懷那美麗迷人的“夢想之花”。

《堂吉诃德》: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一、《堂吉诃德》中的遊俠流浪二、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流浪三、從遊俠流浪看流浪的本質四、總結

心懷夢想卻在現實的境地裡無路可走,靈魂在絕望的泥潭中掙紮。種種的一切拖垮了堂吉诃德生命的最後一絲力量,使他迅速病倒,黯然離世,為遊俠之路畫上了句号。也讓本書達到了悲劇的高潮。英雄,往往不是成就了多少功績,而是敢于反抗命運,為信仰而活,即使投入的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鬥,也從不放棄。唐吉坷德的遊俠之路,就是英雄之路。

4.遊俠之夢的必然重生

死亡,是一切道路的終極歸宿,也是人類存在的終極命運,一切可能性在這一平等的界限前消弧殆盡。堂吉河德的遊俠之夢,随着他的死亡,一起消逝。但是,夢想燃燒過的痕迹,永遠不會消失,夢想的火種永遠不會熄滅,它将存在于灰燼之中,等待着下一次的點燃。

夢想也必将伴随着人類的存在生生不息,它根植在人性的深處,也是人之為人的意義所在。如果沒有了夢想,那麼人就隻能在已經設定好的環境中“是什麼就是什麼”,隻能腳踏大地服服帖帖地存在生活,安于現狀,聽命于一切。那麼人的存在将失去任何意義,變得毫無價值。

1、《堂吉诃德》中流浪的背景意義

塞萬提斯作為西班牙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 其小說中的流浪者深刻地反映了16世紀中後期至17世紀初西班牙的社會曆史狀況。當時的西班牙的社會狀況連同着塞萬提斯本人的宗教文化背景及其生平經曆等, 都成了他小說作品的素材。他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流浪行為廣泛地涉及了當時的民族風情和社會風氣等。社會時代的複雜性促使他小說中“流浪”的人物形象符合歐洲傳統英雄流浪人物形象的同時, 也具備着鮮明的時代特色。

《堂吉诃德》: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一、《堂吉诃德》中的遊俠流浪二、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流浪三、從遊俠流浪看流浪的本質四、總結

堂吉诃德是一個隻有溫飽條件的窮鄉紳, 他将其飲食開銷餘下所有錢拿去購買騎士小說, 沉溺于騎士小說之中, 并像當時流行的騎士傳奇中的騎士一樣, 最終踏上了虛妄遊俠流浪之路。他對騎士精神的迷信, 是受教會和書籍所傳達的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影響的後果。傳統的主流價值觀念在堂吉诃德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傳統的宗教博愛思想和封建忠君思想與騎士文學倡導的浪漫愛情, 構成了騎士的行為準則。

2、流浪在小說中的引申内容

流浪作為塞萬提斯小說作品中人物形象普遍的行為特征, 具有豐富的引申内容。在他的小說中, 流浪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狀态, 更是一種理想狀态和情感狀态, 那些或主動“流浪”或被動“流浪”的人物形象, 都是塞萬提斯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展現。是以, 塞萬提斯舍棄了古典小說中的獵奇曆險的元素, 讓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在“流浪”的過程中追求愛情與自由。堂吉诃德在強大的假想敵面前毫不退縮, 即使實力懸殊也迎難而上, 憑借頑強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這樣的樂觀主義精神也成了塞萬提斯的象征。

《堂吉诃德》:看似荒誕不羁的流浪之路,亦是一條遊俠流浪之路一、《堂吉诃德》中的遊俠流浪二、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流浪三、從遊俠流浪看流浪的本質四、總結

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诃德,沉迷于騎士小說, 并踐行了虛妄的遊俠流浪行為。盡管堂吉诃德的行為愚蠢而可笑, 但他卻有着美好善良的初衷,他的流浪行為諷刺了當時西班牙的社會現實, 展現了現實中塞萬提斯對社會不斷進步的美好願景。同時《堂吉诃德》是一部滲透着現代人文主義精神的世界名著,作為一部概括了人類普遍精神的不朽著作,對《堂吉诃德》解讀将會不斷深入下去,它過去曾激勵和鼓舞追求理想的人們勇往直前,将來也會在不同讀者中、不同時代裡都獲得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堂吉诃德》

2、《堂吉诃德>講稿》

3、《塞萬提斯學術史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西班牙文學》

5、《堂吉诃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