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吃過幾種面,哪個最好吃

(純粹原創,完全手打,喜歡請加粉,會鼓勵我更加努力)

周革殷命,華夏的主流業态轉為農耕,後來面條豆腐就成了天朝許多許多地方的風味,年輕時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倒有很多種面留在記憶裡。

住在帝都,就得先說老北京炸醬面,講究的是五花兒肉炸的醬,菜碼兒,面條。炸醬其實是熬的,五花兒肉煎炒後煎熬點時辰。老北京做的話講究,泡香菇的水都用來提味兒。菜碼兒多樣,用的時令的蔬菜,大多脆爽。面要硬點有咬勁兒,分過不過水。小碗的醬送上來不要都拌了,鹹了。。。。。。這個幾乎是胡同裡的北京人的飲食的圖騰,不過對我們這樣安放不了靈魂的外來人,吃不吃兩可,just so so。

你吃過幾種面,哪個最好吃

說了帝都就說魔都,留在印象裡的是煨面,上海煨面和楊蘇甯的面的淵源或者差別,阿拉拎勿清,不過06年光景一碗黃魚面就要68塊。。。。。。還有大排,第一次吃大排面是在北京,大姑父帶我去他家,為趕早車住在他們系統招待所裡,就在南禮士路附近,一處半館半攤的所在,大排有滋有味,後來才知道大排是要拍松軟了入味兒的。。。。。。這個已經讓我暫住上海時小街弄堂裡探幽索隐了

這裡要說下南北方面的差別,南方的面應該大多是煮面和澆頭分開的。01年時去住鎮江下遊一個江心洲上,早起去街裡吃早飯,就是煮好的面澆上澆頭,雖然滿滿的醬油色,但是味道卻是樸素的鮮香。随帶說一句,江汊子裡前個傍晚下的籠子,第二天清早便有最新鮮的蟹賣,21塊錢一斤,不大,肥腴,那時更堅定了一湖二江三河四海的排名。北方會有湯面,就是面和菜下在一起。聽郭德綱說,北京也有帶澆頭,民國時天橋兒那裡打零工的,點個菜要寬汁兒,就是湯多點,散酒喝完後把剩下的澆到面條上。。。。。。

四川重慶是美食天堂,小面豌雜面沒啥感覺,這裡順帶說句,味覺是非常個人的東西哈,這樣說各地的同學不要義憤填膺,我沒感覺不代表不好,而且很多東西都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媽媽的味道,兒時的情結,食不果腹刻在神經上的記憶。。。。。。比如帝都的豆汁兒焦圈,比如俺老家的懶豆腐。。。。。。四川的牛肉面肥腸面擔擔面涼面是感覺良好,上學時語言學院邊上有家四川阿婆開的小館,那紅油拌的涼面,還有泡菜。。。。。。口水如泉湧。。。。。。不過常說一白遮百醜,麻辣也增百味吧。其實不在一個地方長住,很難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飲食,比如川菜省内就分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四川省内各地面肯定也是各有流派,隻是我們這些外地人總是以管窺豹,難知全貌了。有次清晨在成都,就吃了一碗鋪蓋面,然後出發去瞻仰探索“外星文明”,莫名地覺得那面與三星堆很配。。。。。。

你吃過幾種面,哪個最好吃

蘇楊古來就盡極富貴風流,這裡引用一段高陽《胡雪岩》裡關于吳中的描述,“一條長街,鋪得極平整的青石闆,,放眼望去,鱗次栉比的樓房,相當整齊。街上行人,十九穿的綢杉,哪怕是穿草鞋的鄉下人,都是幹幹淨淨的一身細藍布短衫褲,手中多持一支湘妃竹的旱煙袋,有的套一個白玉扳指,有的腰上栓一挂玉石佩件。吳中人物的俊雅,光看這些鄉下人,就不難想見了”。吃面,吃面,尴尬的是,蘇揚那些鮮到吞掉舌頭的面沒留下什麼記憶。往長江上遊去的武漢的熱幹面不是很得意,不稀飯麻醬不清不爽的口感。倒是中間的鎮江“三大怪”之一的鍋蓋面,這要去西津古渡口的老街裡,面上擺上兩條肴肉,湯幾乎要全部喝掉。。。。。。趁着夜色又去了運河和長江交叉口,小京口。運河千年,長江萬古,可是和那亘古的照人的明月比起來,都是“逝者如斯夫”,一時無限的空明,一絲的悲怆。

你吃過幾種面,哪個最好吃

揚州的陽春面倒是有印象,這名字是個隐語,十個大錢一碗的意思,不過印象不若青島的清湯面深刻。山東人好喝酒并以量為勝,是以山東市面上很多30多度的白酒,量稍大的可以來一瓶。即墨老酒還好,琅琊台刻薄的如失意的婦人,海鮮對于白酒鋪墊的肥厚的效果不夠,喝得上頭後,一碗清清爽爽的清湯面,也是老子所言無味之味。見過一個對美麗而敢素面朝天的女子的比拟,清湯挂面。

作為一個河北人,不能不講一段關于面的公案,安徽牛肉闆面,和美籍華人類似哈,出生于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據說當地隻有羊肉面,到得冀地,成長為香辣提味兒的牛肉面。剛上班時,工作的鋼廠大院門口一個闆面攤,邊上一個炸餅攤,一碗闆面一張炸餅。。。。。。0809年間在廊坊做一個項目,有家安徽倆兄弟的闆面道地,常常餓着肚子從北京趕過去,要辣油,要辣椒,一張豆皮兒。。。。。。面一定要手拽,要過水。子曰,不吃辣就不要吃闆面。

你吃過幾種面,哪個最好吃

高手在民間,至味兒也在民間。吃過的最美味的羊肉燴面是在豫東鄉間集鎮上,兩塊錢一碗,一口大鍋烹煮着整隻的羊骨架,邊上是高爐燒餅,城裡的什麼和記李記的都不行。還有石家莊無極縣城關的手工面,配個夾焖子的燒餅,小地方也總有驚豔,就像縣城的街頭也會偶遇美女。這樣的吃食未必精緻,按照美食家“色香味器環境服務”的要求肯定不夠格,可是能吃到肚兒圓并把湯幾乎全喝掉,這個是檢驗面的第一标準。

晉陝是面條大省,到太原去同學帶去面館,居然幾十種面食,撥魚兒、葉子。。。。。。可是記憶中隻有刀削面了,傳統的肥肉丁的或者茄丁的。陝西記憶中油潑面、biangbiang面,最多的臊子面真是無感。再遠的過來星星峽的新疆,各種的拌面、拉條子、湯面片得益于洋柿子和皮牙子(洋蔥)的默默奉獻。那麼,号稱“天下第一面”的蘭州拉面(蘭州牛肉面,牛大,本地人稱),也有個公案,卻是青海人做到了内地。現在提起蘭州拉面很多年輕人完全無感,因為他們味覺記憶裡的拉面一般,可是剛進京時的拉面,卻真的是一青二白三紅四綠五黃,朝陽區團結湖那裡曾經有個馬蘭拉面,當你放完辣椒油後開始吃面時,你會覺得人生真是沒白活。。。。。。現在的飲食,一個可能是生活富足口味刁了,另外一個确實因為工藝原料等原因沒了那個味道。

你吃過幾種面,哪個最好吃

之是以對北韓族飲食有所了解,因為班裡有兩位吉林鮮族同學。92年的一個陰寒冬日,車同學帶我們同宿舍的去了應該是前門附近的一個胡同裡,他老鄉過來開的冷面館,三四張桌子的小店,外面排了十幾個人的隊,一吃,居然是冰冷酸甜的湯汁,果真是有“異域風情”,當時一個想法刻在了記憶裡:居然還有這麼好吃的面!什麼是一見鐘情,不是當時就為卿癫狂,而是自此再沒忘記過你。。。。。。郭德綱講,我是個殺手,冷面殺手,北韓冷面殺手。我是個耽于口腹之欲的人,甚至會不注意健康與否,在零幾年重回北京的一段時間裡,苦夏吃不下東西,冷面基本是見招牌就進。。。。。。現在想想,寒濕體質和這個以及冰鎮飲料不無關系。現在離我家不遠難得還有一家手工的冷面館,那些從工廠裡批發“冷面粉條”回來泡發的幾乎不能吃,包括許許多多老北京認的西四延吉冷面,你可以扔磚,但是我不會改口,隻是現在疫情,也不知道人家開沒開,而且人是越老越怕死而裹足不前。

你吃過幾種面,哪個最好吃

以上是記住的一些面,誠如諸君所聞,冷面是我最愛。

緻愛呢?

小時候家裡的手擀面,不管是湯面還是打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