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基層組織部門要着力做好人才工作,會識人才,引人才,用人才,,建強人才“生力軍”,為新時代組織工作添動能。
能識人,當好“人才伯樂”。組織部門選拔人才就要有慧眼識人的眼力,要能夠識别和考察人才,對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素質進行綜合考量,從多管道多方面了解人才的綜合表現,對考察考核的結果進行不斷的校正,確定對人才評價公平公正、客觀真實。考察人才,要考慮人才的工作能力、擔當作為、敬業貢獻等方面的表現,不僅要考慮人才在當下的工作能力,也要考慮人才“人崗相适”的勝任能力,與崗位的要求相結合,讓人才标準發揮規範和牽引作用,保障選賢任能、人崗比對,做好伯樂,選出千裡馬。
破壁壘,做好“人才引進”。人才儲備就是現任人才正在發揮作用時未雨綢缪,培養接班人,做好人才接續培養,對後備人才進行鍛煉,以便能夠填補人才“缺口”。人才梯隊的建設非常有必要,這樣能夠充分保障人才不會斷層斷檔,從好更好地服務大局,凝聚發展的充足後勁。組織部門要打破引才各種“壁壘”,不能單一的評價人才,要看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能夠“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打造人才施展才華的大舞台,提供人才個人成長發展的環境,出台當地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服務體系,以政策的有效落地和體系的不斷完善擴充人才體量,增強事業發展的儲備力量。
會用人,善用“群衆口碑”。在評價人才上,不能隻考量崗位和職責,用特定的目标來對人才的能力進行評估,并以此作為人才評價的标準,這樣的評價是有失公允的。人才是為事業發展服務的,也是為廣大人民群衆服務的,在評價人才上除了看崗位表現,更要聽群衆口碑。評價人才要深入群衆,看看群衆對人才了解不了解,對其表現滿不滿意,對其工作能力認不認可,讓群衆來“閱卷”,請群衆來評價,既用好民生業績這個評價單,看其踐行宗旨使命的成效如何,是否能夠紮根基層、服務群衆,是否能夠真抓實幹、腳踏實地地幹事業,得出真實細緻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