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作者:蔚鸾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曆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的母親是父親的寵妃,他的前妻也是父親的寵妃,他是誰?

這個問題簡直太簡單了,想必難不倒廣大文友,不就是壽王李瑁嗎?

您還真别說,您說得還真對,就是壽王,而且在《舊唐書》中他的名字就是李瑁,可是經過宋代歐陽修的考證和考古發現,史學家驚奇地發現,原來他不叫李瑁,而叫李琩。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壽王

李琩無疑是唐王朝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兩個王朝血脈的結晶,在武惠妃謀廢太子後得到宰相李林甫的舉薦,最終卻與皇位失之交臂。

這倒讓我想起了電視劇《孝莊秘史》裡的多爾衮,喪母、失位、夫妻被奪,沒準這編劇就是借鑒了李琩的經曆,隻可惜李琩沒有多爾衮的才略,他的宿命就是彗星般劃過天空,瞬間閃爍,然後走向寂滅。

李隆基一生有三個重要的女人,分别是原配王氏、寵妃武氏和楊氏,王氏是李隆基開拓時期的賢内助,輔佐他成就大業,李隆基即位後冊封其為皇後,随着武氏的崛起,王氏又無子,是以她的中宮之位日益不穩。

武氏是武則天的堂侄孫女,绛州刺史武攸止的女兒,太平公主的後夫武攸暨就是武攸止的親哥哥。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演員李建群飾演的武氏

是以武氏算是李隆基的遠房表妹,二人年齡相差14歲。武氏入宮即被封為婕妤,深得李隆基寵愛,相繼生育了夏悼王李一、懷哀王李敏和上仙公主,李隆基十分喜愛這三個孩子,奈何他們很小就夭折了。

及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瑁在于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舊唐書▪玄宗諸子傳》

當武婕妤生育第三子後,李隆基為其取名李清,為避免重蹈他兩兄一姐的覆轍,李隆基将他交給了大哥李憲和大嫂元氏撫養。

李憲可不是一般的大哥,他是睿宗李旦的嫡長子,在父親登基後,極力謙讓太子之位與三弟李隆基,李旦采納了兒子的建議,封其為宋王,李隆基即位後對大哥十分尊敬,改封其為甯王。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李憲

由這兩位來撫養李清,足見李隆基對此子的重視。因其是皇帝的第十八子,故稱其為十八郎。

李清在大伯和大伯母的悉心撫養下無憂無慮地成長,而在宮廷之中,她的母親也依靠着皇帝的寵愛不斷前進,直到開元十二年,她終于扳倒了王皇後,而且罪名與當年唐高宗的王皇後如出一轍,都是“符厭”。

王皇後被廢為庶人後僅三個月就含冤而死,李隆基下令以一品之禮下葬。而武婕妤則扶搖直上,被李隆基冊封為惠妃。

玄宗以為後妃四星,其一正後,不宜更有四妃,乃改定三妃之位:惠妃一,麗妃二,華妃三。—《舊唐書▪職官志》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趙麗妃

在此之前,唐朝後宮的四妃乃是貴淑德賢,王皇後被廢後,李隆基改制,改為惠麗華三妃,惠妃居首,另外,冊皇太子生母趙氏為麗妃,冊皇長子生母劉氏為華妃。

細心的文友肯定發現了一個奇怪之處,之前王皇後無子,自然當冊立長子為皇太子,為何皇長子不是太子呢?

皇長子李琮按禮制來說确實應該被立為太子,但他因出獵之時被獵物傷及面部,形容不善,故而李隆基跳過了他,直接立皇次子李瑛為太子。

十三年三月,封為壽王,始入宮中。—《舊唐書▪玄宗諸子傳》

開元十三年,李清和兩兄三弟同時被封為王,他的封号就是壽王。此時,他才得以傳回宮中居住,而武惠妃也已經又生育了幾個孩子。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演員何賽飛飾演的武惠妃

按說王皇後已廢,武惠妃自然也想更進一步,惠妃之位并不是她的目的,她最想要的還是皇後的寶座。

李隆基當然十分願意,可是此事遭到了群臣的一緻反對,而且說出的理由的确讓李隆基不能否認。

其一,當然就是那群士大夫對“武氏”的恐懼,這個劇本太熟悉了,先是以“符厭”廢王皇後,然後改立武氏為後,下一步就是把不是皇後所生的太子趕下台,立李清為太子。這一套“廢王立武”的大戲不正是昨日重制,這也太讓人恐懼了。

其二,當年的太子李忠乃是王皇後的養子,王皇後既廢,這個太子也就随之失去了法統地位,自然也該讓位,可是現在的太子李瑛可不是這樣。他是在大哥因合理原因不能即位的情況下,依照長幼次序,被皇帝冊立為儲君的,從禮法上講是說得通的。是以,即使王皇後被廢,也牽連不到李瑛身上。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太子李瑛

若是強行扶武惠妃為皇後,李清就成了實際上的嫡長子,皇後有自己的兒子,太子卻是妃妾所生,這裡面當然會出現巨大的隐患。

聽了朝臣的建議,當時還沒老糊塗的李隆基決定不冊立武惠妃為皇後,但為了“補償”愛妃,他加崇了武惠妃的待遇,使其與皇後無異。母親沖擊後位失敗,李清第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瑛母趙麗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舊唐書▪玄宗諸子傳》

武惠妃雖然沒有當上皇後,可她的寵愛卻是日益隆盛,趙麗妃雖然是後宮之次,又是太子生母,但她出身低微,根本不能與武惠妃相抗衡,很快就失寵了,于開元十四年郁郁而終。

趙麗妃去世後,武惠妃深知自己的處境,如果不能把兒子扶上太子之位,待李瑛登基後,必然要把母妃的死算在自己頭上,那樣自己和幾個兒女就要遭殃了。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壽王和楊氏

開元二十三年,壽王李清到了大婚的年紀,他被改名為李琩。

關于壽王的名字到底是李瑁還是李琩,史學界有過一番探索,“李瑁”出自《舊唐書》和《新唐書》,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認定壽王就叫李瑁。

可是在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跋尾》中載錄了唐玄宗《群臣請立道德經台奏答》一诏,此中有玄宗諸子之名諱,再加上武惠妃碑銘上的文字,皆言壽王之名為“琩”。

玄宗妃武氏,生壽王琩。—《唐故陽城縣主李應玄墓志銘》

後來,又發現了壽王的女兒陽城縣主李應玄的墓志銘,再次印證了壽王的确不叫李瑁,因為“琩”和“瑁”在字形上極為相似,古時以毛筆寫字頗多連筆,傳抄記載時出現謬誤也屬正常。

就在壽王改名李琩的同年,李琩與蜀州司戶楊玄琰之女楊氏成婚,夫妻小日子過得相當不錯。

林甫多與中貴人善,乃因中官白惠妃雲:“願保護壽王。”惠妃德之。—《舊唐書▪李林甫等傳》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李林甫

另一方面,武惠妃聯合女婿楊洄(李琩妹鹹宜公主夫)開始了對太子李瑛的诟陷,而李隆基的新寵臣李林甫也加入了惠妃陣營。

經過幾輪鬥法,武惠妃和李林甫最終扳倒了太子李瑛,并且除掉了與李瑛親密的皇五子鄂王李瑤、皇八子光王李琚,不僅是廢為庶人,更是直接被李隆基賜死。

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追谥為貞順皇後,葬于敬陵。—《舊唐書▪玄宗本紀》

三位皇子冤死後,武惠妃時時感到惶恐,進而産生異象,認為是三皇子鬼魂作祟,憂思恐懼,終緻成疾,當年十二月就病逝了,李隆基悲痛萬分,追封愛妃為貞順皇後,以皇後之禮下葬,算是全了愛妃生前的願望。

李琩和弟弟、妹妹也十分傷心,無論母親生前做了多少壞事,但畢竟是他們的母親。李琩不會想到,母親的死不僅讓他成為太子的希望減少了大半,也讓他遭受到了一場難以想象的奇恥大辱。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太子李亨

武惠妃雖然逝世,但她在前朝的勢力仍在,李林甫和楊洄等人繼續選擇支援李琩為太子,但李隆基最終選擇遵從禮法,立皇三子李玙(後改名李亨)為太子。至此,李琩已經失去了繼統可能。

在春秋時期,衛國國君為太子伋聘娶齊國公主為妻,當他發現兒媳的美貌後,派遣兒子出使鄭國,趁機霸占了兒媳,這位公主就是著名的宣姜,這也就是成語“新台之醜”的由來。

此後,由于衛宣公的荒謬糊塗,衛國因為儲位之争陷入多年混亂,原本還算強盛的衛國被折騰來折騰去,國力大不如前。西漢文學家劉向把衛國五世不甯的罪責歸結于宣姜身上,何其荒謬。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宣姜

一個原本應該被憐憫的女子成為了罪人,而真正壞法亂禮,進而直接導緻國家内亂的衛宣公反而成了妖妃禍國的受害者,劉向的觀點真是讓人無語。

誰能想到,千百年後,新台之醜再度上演,劇情略有不同,但結局卻驚人的相似。

武惠妃病逝後,後宮沒有能讓李隆基滿意之人,于是就有人說壽王妃美貌,可以充入後庭,李隆基聞言便讓人把兒媳召入宮中,一見之下就喜歡的不得了,但為了防止閑言碎語,李隆基做了一些措施。

二十八年十月甲子,幸溫泉宮。以壽王妃楊氏為道士,号太真。—《新唐書▪睿宗玄宗本紀》

李隆基以為已故母親窦氏祈福為由讓壽王妃出家為道士,号太真,這也就是太真妃的由來,李琩對于父親的醜惡行為十分痛心,但他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阻止。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太真妃

恰在此事前後,李琩的養母元妃和養父李憲相繼辭世,李隆基追念大哥恩德,追封李憲為讓皇帝、元妃為恭皇後,李琩自請為大伯夫妻服喪,李隆基同意了。

李琩此舉雖然是出于養子對養父母的一片孝心,但其中也有隐隐向父親表達不滿之情的意思,李隆基當然知道兒子有怨氣,但畢竟寵愛了兒子多年,又确實是自己理虧,也就随兒子去了。

咨爾左衛勳二府右郎将韋昭訓第三女......是用命爾為壽王妃。—《全唐文》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壽王和韋妃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出身京兆韋氏的韋昭訓第三女韋氏許配給李琩為妃,算是間接宣告了李琩與楊氏婚姻的終結,随後,正式冊封楊氏為貴妃。

因為楊貴妃的得寵,楊家可謂雞犬升天,李隆基特意把李琩的妹妹太華公主嫁給楊貴妃的堂兄楊锜,真不知道李琩見到妹夫會是何等尴尬的場面。

史書當然沒有記載李琩對父親一系列舉動的反應,但不滿和怨怼肯定是有的,自父親霸占楊氏後,李琩開始沉迷酒色,孩子是越生越多,前文提到的陽城縣主就是李琩的第22女,其母正是壽王繼妃韋氏。

這還是有記載的,沒有記載的兒女更不知還有多少個。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帶着楊貴妃及一些兒女、大臣等出逃蜀地,行至馬嵬坡又爆發了馬嵬之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自缢,變亂後,李隆基還特地派李琩前往撫慰軍士,至此,李隆基、李琩、楊氏三人的恩怨情仇也算是基本了結了。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影視劇中的李隆基

最後,李琩随父親入蜀,後來又傳回了長安,直至于大曆十年病逝,被侄子李豫追贈為太傅,終年大約55歲。

李琩是一個曆史悲劇人物,他的母親為他謀求非分之位,最終憂思而死,随着母親的離世,他漸漸不再受父親的恩寵,太子之位也與他永訣。

更為痛苦的是,他的妻子又被父親看上,上演了一出大唐王朝版本的“新台之醜”,父親的兩任寵妃幾乎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而李琩能做的除了醇酒婦人麻醉自己,似乎什麼都沒了。

壽王李琩:武惠妃愛子,楊貴妃前夫,遊走在兩任寵妃間的悲劇王子兩朝皇室血統,養在大伯家的十八郎武惠妃的謀劃,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壽王足以緻郁,千百年罕見的奇恥大辱蔚鸾說:

繼續閱讀